:::
碩士班課程簡介

預備年

科目代號:D41
英文名稱:Comprehensive Revision on Dogmatic Theology
授課時間:每年第二學期
學分數:4學分(預備年必修)

課程目標:
協助碩士班預備年的學生妥善準備信理總考,更新對於基督啓示奧蹟的系統性理解,藉著教師講解、課堂報告與學術討論,學習從多元的角度做批判性的神學思考,並為研讀碩士課程作基本的學術準備。

授課方式:
教師講解、個人報告、課堂討論,導師提出評論及作結論。

課程範圍與內容:
信理神學的主要科目,包括基本神學、神學的人學、天主論、基督論―救恩論、教會論、聖母論、恩寵論和聖事論。

科目代號:P06
英文名稱:Philosophy of Being from Ancient to Mediaeval
授課時間:每年第一學期
學分數:4學分(神學系預備年必修)

待公布

科目代號:P07
英文名稱:Theological Discussion in the New Age and Comtemporary Philosophy
授課時間:每年第二學期
學分數:2學分(神學系預備年必修)

選課須知:
計畫修習本課程的同學,需要與授課教授在第一次上課時,確定選課以及讀書報告的方向和領域。

教學目標:
研究一些重要哲學與神學相關基礎和其引發的議題,諸如:logos 和 theos,上帝存在嗎?證明天主存在的疑問和新思。在近代哲學中,哲學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主要是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所以,我們需要從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著手,但問題是從康德和德國唯心論發起的主要議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但也可認出其主要的潮流,如分析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哲學;各種現象學和詮釋學,以及批判哲學和新馬克思主義。這些哲學觀與神學有何關係?

具體而言,此時期代表哲學家如下:近代的康德,黑德爾以及馬克思;當代則是: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海德格(M. Heidegger)和哈伯瑪斯(J. Habermas)等人;我們來探討,他們如何討論哲學與神學相關的議題。最後,他們的觀點對建構和思考近代和當代神學有什麼樣的貢獻。

授課方式:
課程進行主要有兩種方式:講課和報告討論。在報告前同學應根據教授所提供的參考書目進行研究,並提供約 30 分鐘的課堂報告綱要給每位同學。課堂報告時,除了報告及澄清問題之外,由全體研究生進行對此議題的討論。每組研究生報告後,教授會在課堂上,予以回應、評估和補充說明。

評分方式:
學期末研究生應繳交一篇約 8000 字的反省報告,格式必須符合論文寫作規格。

參考書目:

  1. Jack A. Bonsor,Athens and Jerusalem. The Role of Philosophy in Theology, N.Y.: Paulist, 1993
  2. Lieven Boere and Christophe Brabant, Between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of Christianity, UK: Ashgate, 2010
  3. Imgolf U. Dalferth,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8
  4. Avery Dulles, The Craft of Theology, N.Y.: Crossroad, 1992
  5. Hans Kung, Does God exist? An Answer for Today, London: Collins, 1980
  6. Martin J. De Nys, Hegel and Theology, London: T&T Clack, 2009
  7. Fergus Kerr, Theology after Wittgenstein, N.Y.: Blackwell, 1986
  8. John Macquarrie, Heidegger and Christianity, London: SCM, 1994
  9. Paul Lakeland, Theology and Critical Theory, Nashville: Abingdon, 1990
  10. Helmut Peukert, Science, Action, and Fundamental Theology: Toward a Theolog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s, London: Collins, 1980
  11. 柯普斯登(Frederick Copleston),《西方哲學史(七):菲希特到尼采》,台北:黎明,2011。
  12. 漢斯.昆,(Hans Kung),《上帝存在嗎?近代以來上帝問題之回答》,香港:道風,2003。
  13. 海德格(M. Heidegger),《海德格選集(下)》,上海:三聯,2000。
  14. John MacQuarie,《二十世紀宗教思潮》,台北:桂冠,1992。
  15. 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語言哲學、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16. 維根斯坦,《哲學研究》,北京:商務,1996。
  17. 葉啟政,《當代西方思想先河:十九世紀的思想家》,台北:正中,1996。
  18. 卓新平,《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上海:上海三聯,1998。
  19. 歐力仁,《哪位基督?何種神學?當代神學釋經學中的基督與哲學》,新北:聖經資源中心,2011。
  20. 鄧瑞強、趙崇明著,《當傳統遇上更新:當代基督徒的更新之旅》,香港:基道,2013。

神學方法論

科目代號:SD0
英文名稱:Theological Methodology
授課時間:每年第一學期
學分數:2學分(含I11論文寫作方法)

課程目標與說明:
神學是基督徒對於天主啓示的救恩奧蹟做有系統的理性探索。對於救恩奧蹟的理解和系統性的表達,不同的神學思想家所採用的神學方法常隱含其個人與天主相遇的經驗,且受到歷史文化背景與哲學脈絡的影響。本課程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對於神學方法在歷史脈絡中的發展有整體的認識;藉由瞭解幾位重要神學家做神學的方法來提升其神學反省的能力;學習從亞洲具體的生活脈絡來提出神學方法的應用。

授課方式:
教師講授、個人報告、小組討論、大組呈現等。

學習評量:

  1. 課程參與(25%):每週閱讀相關資料為參與討論。
  2. 隨堂報告(25%):需提前一周繳交PPT、心智圖或紙本講義。
  3. 學期報告(50%):依神學院格式和論文流程,繳交一篇8000-10000字與神學方法有關的學期報告。

指定書目

  1. Latourelle, Rene 著,王秀谷等譯。《神學―得救的學問》。台北:光啓,1974。
  2. 張春申。《基督的啓示》。台北:光啓,1992。
  3. 盧德主編。《神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光啟文化,2017。
  4. 繆勒。《理解之路》。香港:卓越書樓,1996。
  5. *林耀星。《探討貝文斯(Stephen B. Bevans)六個處境化神學模式及其宣教應用》。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2012。(講義)
  6. Allen, Paul L. Theological Method: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London: T&T Clark, 2012.
  7. Bevans, Stephen B. Models of Contextual Theology. Manila: Logos, 2003.

參考書目:

  1. Wicks, Jared. Introduction to Theological Method. Milan: Edizioni Piemme, 1994.
  2. Allen, Diogenes. Philosophy for Understanding Theology. London: SCM Press, 1985.
  3. 陳俊偉編。《神學方法論》。香港:天道書樓,2013。
  4. 劉錦昌。《神學的知識論》。新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書院,2011。
  5. Ford, David F. 編,董江陽、陳佐人合譯。《現代神學家:二十世紀基督教神學導論》。香港:道風書社,2005。

聖經神學

科目代號:LB8
英文名稱:Psalms in the New Testament
學分數:2學分

待公布

科目代號:LB9
英文名稱:A Reading of the Letter to the Romans
學分數:2學分

課程目標:本課程的目的是通過仔細閱讀文本,深入了解羅馬書信。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閱讀羅馬書信的文本及其的解釋,特別注意詞彙,所開發的主題,以及聖經的使用。 學生至少需要能夠閱讀希臘語。

進行方式:
在簡要的歷史性介紹之後,將對信函的書信體框架進行分析,以確定其總體目的。然後,將分析保羅關於福音權力的論文的四個部分。在課程中,每一位同學生都要對這封信的一些重要概念介紹自己的分析。
評量方式:在課程結束時進行口試。

參考書目:老師的講義關於羅馬人的註釋,英文和中文。

科目代號:LB10
英文名稱:Exegesis on the Book of Ruth
學分數:2學分

舊約聖經雖然是很厚的一本書,但是舊約的魅力就在於它的豐富,不僅是內容的豐富,更是表達方式的多元。舊約給人勾畫出一幅幅帶領我們身處其中的真實人生畫面,而以精美散文體寫成的《盧德傳》便是其中一例。

這本小書雖然很短,但因為它在舊約聖經中的位置,它的敘事風格及神學主題,尤其是其中人物的鮮活刻畫,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而讓它別具一格,魅力四射。以致德國文豪歌德都曾說:“在留給我們的史詩及牧歌中,《盧德傳》可視為一篇極可愛的短篇著作。”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通過帶領學生閱讀分析《盧德傳》的經文,一起來了解作品的年代、作者、成書背景、結構、神學主題等,尤其通過對這本小書的研究,了解并學會使用研究舊約敘事文的方法。

課程的進行方式是老師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分組合作研究,並且每個學生會有一次課堂報告的機會。

科目代號:LB11
英文名稱:Christians and the Old Testament
學分數:2學分

課程描述:
「基督徒若沒有舊約,不但會導致基督宗教的滅亡,而且還會因為大家失去了共同基礎,而妨礙促進基督徒與猶太人之間的正確關係」(拉辛格)。比以往更為重要的是,透過不同體裁的經文及重要聖經主題,重新發現天主行動的一致性與超越性,讓今日的基督徒(或更廣義的所有讀者),學習如何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與欣賞天主對人類歷史的帶領。

進行方式:
老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分組合作研究,每位學生提交一份專題報告,並在課堂分享。

評量方式:
課堂的參與和專題報告。

參考書目:

  1. 宗座聖經委員會,《教會內的聖經詮釋》,1993。
  2. 宗座聖經委員會,《在基督徒聖經中的猶太人及其聖經》,2001。
  3. 宗座聖經委員會,《聖經中的啟示與真理》,2014。
  4. 亞丁史坦薩茲拉比(Adin Even-Israel Steinsaltz)著,朱怡康譯,《塔木德精要》(The Essential Talmud)。台北:啟示出版,2015。

科目代號:LB12
英文名稱:Letters to the Ephesians and to the Colossians
學分數:2學分

課程目標:

  1. 了解兩封信的內容及其主題的互補性。
  2. 討論與聖保祿其他書信在主題上的異同點。

課程內容:
兩封書信的介紹和詮釋。研究兩封書信的一些主題,以及與聖保祿的其他書信進行比較。

參考書目:

  1. 《以弗所書註釋》,歐白恩 (Peter T. O'Brien) 著。陳志文,潘秋松譯。潘秋松總校訂。(美國:美國麥種傳道會,2009)。
  2. 《歌羅西書與腓利門書》,穆爾 (Douglas J. Moo)著。林秀娟譯。潘秋松總校訂。(美國:美國麥種傳道會,2018)。
  3. 《保祿獄中書信研經輔導手冊:小磐石聖經研讀課程》,Vincent M. Smiles著。活水編譯小組編譯。(臺北市 : 光啟文化,2015)。
  4. 《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奧登 (Thomas C. Oden) 英文主編,黃錫木中文主編。愛德華斯 (Mark J. Edwards) 本卷主編。林梓鳳譯。(台北縣新店市:校園書房,民94)。
  5. 《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腓利門書》,郭爾迪 (Peter Gorday) 本卷主編。朱東華,林梓鳳合譯。奧登 (Thomas C. Oden) 英文主編,黃錫木中文主編。(台北縣新店市:校園書房,民96)。

進行方式:
教師講授、問與答、學生報告等。

評量方式:
學期末個人口試。

科目代號:LB13
英文名稱:Letters to the Romans and to the Galatians
學分數:2學分

課程目標:

  1. To know the text of the two letters and their thematic complementarity.
    了解兩封信的內容及其主題的互補性。
  2. To discuss to which extent there are themat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other letters of St. Paul.
    討論與聖保祿其他書信在主題上的異同點。

課程內容:

  1. An introduction and an exegesis of the two epistles
    兩封書信的介紹和詮釋。
  2. A Study of some themes of the two epistles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epistles of St. Paul.
    研究兩封書信的一些主題,以及與聖保祿的其他書信進行比較。

參考書目:

  1. 黃懷秋著《伴你讀「保祿」》台北,上智出版社,2002,21-42頁。
  2. 高夏芳著《新約聖經入門》香港,思高聖經學會,2004,255-262頁。
  3. 馮蔭坤著 〈加拉太書註釋〉2冊(1524頁) 臺北縣新店市:校園書房, 民97。
  4. C. E. B. Cranfield著 ; 潘秋松譯 《羅馬書註釋 》2冊(1340面) 台北市 : 中華福音神學院, 民86, 95。

進行方式:
教師講授、問與答、學生報告等。

評量方式:
學期末個人口試。

科目代號:LB14
英文名稱:
學分數:學分

待公布

信理神學

科目代號:LD6
英文名稱:Karl Rahner's Transcendental Christology
學分數:2學分

待公布

科目代號:LD12
英文名稱:Joseph Ratzinger ( Pope Benedictus XVI): Jesus of Nazareth
學分數:2學分

課程描述:福音作者們把耶穌呈現為天主子。這可信嗎?難道不是後人彰顯了歷史人物耶穌的所言所行之後,才賦予他神性的光輝嗎?此書審視了聖經有關耶穌的歷史範疇,並指出:福音作者們 並沒有掩蓋關於耶穌的史實,而是揭露出史實的意義。
教宗本篤十六說:“有關耶穌之書,我在內心已醖釀了很久… 我深信,並希望讀者能夠看到,和我們過去幾十年來所面對由世人重建的耶穌相比,這位耶穌更具邏輯性,以歷史觀點而言也更易於瞭解。我認為,這位耶穌-即福音中的耶穌-正是一位有歷史意義且符合歷史背景的人物。"
馬蒂尼樞機讀此書後評說:“一個人一生只寫這樣一本書已滿夠了。"
本課程專研本書的第一部:「約旦河受洗至顯聖容」。

進行方式: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個人或合作研究本書內容並分享。每位學生並提交一份專題報告。

評量方式:課堂的參與和專題報告。

參考書目:

  1. 拉辛格著,靜也譯:「基督教導論」,2002

  2. 宗座聖經委員會:「教會內的聖經詮釋」,1993

  3. 圖書館眾多關於基督論的中、英文參考書。

科目代號:LD14
英文名稱:Our Lady and the Church
學分數:2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協助學生探索聖母與教會的聖經與信理根源,並分析聖母在教會歷史中擔任信友靈修培育的角色,包括祈禱文、藝術表達、朝聖等,幫助學生理解聖母作為教會的典型與母親的意涵,並省思當代對聖母的神學詮釋。

課程內容:
本課程探討聖母瑪利亞在天主教教會中的地位與角色,從聖經根源、信理發展、靈修實踐,到她在普世教會與當代表述中的意涵。透過神學文本、教會文獻與教父相關文獻閱讀,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表與相互討論,將使學生更深入理解聖母如何作為教會的典型、母親與標記,並進行當代神學的批判與回應。

參考書目:

  • 布蘭特・皮崔(Brant Pitre)。《耶穌與瑪利亞的猶太根源》。台北:上智出版社,2022。 
  • 田春波。《聖母學》。香港:原道出版社,2013。
  • Kathleen Coyle著,周飛譯。《平凡中的聖者瑪利亞:聖母論的歷史沿革》。台北:光啟文化,2017。
  • 伯特倫・博彼。姜秋玲,賴效忠譯。《第一部:新約中的聖母,加里肋亞的瑪利亞》。新北市:輔大書坊,2014。
  • 伯特倫・博彼Bertrand Buby)。《加里肋亞的瑪利亞——第二部:以色列的女子——西雍的女兒》。姜秋玲和賴効忠譯。台南:聞道出版社,2017
  • 伯特倫・博彼,姜丘陵和賴效忠譯。《第三部:初期教會的聖母論傳統,加里肋亞的瑪利亞》。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20。
  •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公教會之信仰與倫理教義選集》。台北:光啟文化,2013。

進行方式:
課程的進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生須在上課前研讀指定的閱讀教材,參考相關的資料。學生要輪流發表指定的研讀材料、帶領並積極參與課程的討論。

評量方式:
課堂參與(含課堂發表與參與討論)50%,研究報告佔50%

倫理神學

科目代號:LM2
英文名稱:Theology of the Body
學分數:2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研讀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男與女―天主的傑作:身體神學》。天主在起初創造宇宙萬物,更創造祂鍾愛的男女。「原初孤獨」使人領悟自己的本體性與存有;「原初結合」透顯身體配偶性意義與位際共融的真意;「原初赤裸」展現人類原初清白無罪的狀況。然而,當原祖父母自由選擇違背天主,犯了原罪之後,在肉慾、眼目、貪婪誘惑之下,人類的世界開始變得淫亂、放蕩、仇恨、爭吵,這些肉慾和精神的罪,令人痛苦不堪。

透過若望保祿二世闡釋的《身體神學》,我們逐步了解身體的奧祕,重新洞察天主原初所造男女性別與身分,祂的創世計劃、救贖計劃,祂所願意的性愛觀、所安排的婚姻與家庭,這一切幫助我們學習回到原初,用天主的眼光,重新領悟天主對人類身體從起初到末世的圓滿計劃。

課程內容:
(1) 《身體神學》簡介;(2) 卡洛・沃提瓦的位格論;(3) 若望保祿二世「適切」的人學觀;(4) 身體與精神的神哲學對話;(5) 基督訴諸「起初」;(6) 基督訴諸人心;(7) 基督訴諸復活;(8) 盟約與恩寵的向度;(9) 標記的向度;(10) 祂賜下生命的法律作為百姓的產業。

授課方式:
每位學生選擇上述其中一個課程內容並帶領導讀,再根據所選主題作一專題演講,於期末繳交專題書面報告;課程中,授課教師根據同學提問邀請大家共同討論,並作回應。

科目代號:LM3
英文名稱:The Human Person and the Human Life Ethics
學分數:2學分

本學期探討的生命倫理議題為「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隨著科技進步,增強人類(human enhancement)不再是個夢想。基因學、奈米科技、機器人、大數據的發展,使人們想像有機會實現古老以來的夢幻:改造人類、人機合一、意識上傳、全腦仿真、尋求不死,或死而復生等等。人幾乎可以達致完美。然而,人類的自然本性是否因此被改變,甚至被符號化?同時,贊成超人類主義者鼓吹基因工程,認為是一個完全「改造人類」的方法,因此基因工程不只如火如荼地被運用在新的治療方法或製造人造器官上,生化人(bionic man)及訂製完美寶寶的研究也全面開展。但在道德層面上,這種種發展對人類帶來什麼影響?天主教會如何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科技浪潮?本課程特別由神學、人學及倫理學的角度探討這個議題。

藉著研讀相關教會文件、多位哲學家及科學家的評論、影片實況報導、電影內容陳述,同學得以多方面了解科技對人類帶來的各種影響。科技的發展同樣需要倫理把關,教會的信仰價值觀在整個過程中,相當程度地扮演指引方向的角色,因此,回歸教會的教導有助於更客觀地看待這個即將、甚至已經在我們身旁發生的大事―超人類主義。

科目代號:SM1
英文名稱:Ministerial Ethics
學分數:2學分

課程內容:

  1. 引言,書目介紹;倫理決定,情緒影響及德行培育的互動關係;專業倫理的領域;
  2. 倫理判斷的七個步驟及操練;牧職為聖召,牧職為專業;牧者的人格及德行倫理;
  3. 權力的動力;保密;性的問題;網路色情上癮;牧靈照顧

主要參考書:

  1. Gula, Richard M. Just Ministry: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Pastoral Ministers. New York: Paulist, 2010. 269 p.
  2. 大聖額我略著,馬千里譯。《牧靈指南》。台北:光啟文化,2015。250 頁。
  3.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編譯。《正直無瑕的聖職》。台北:光啟文化,2011。 209 頁。

聖事與禮儀神學

科目代號:SS3
英文名稱:Priesthood in the Church
學分數:2學分

選課須知:學生人數限為15人。

課程內容:
「為了領導天主的子民並使他們不斷地長進,主基督針對着全體的利益,在其教會內設立了各種職務。」主願意使信徒合成一身,其中每個肢體都有不同的作用。(參:《教會憲章》18號,《司鐸法令》2號)
本課程將審視在教會脈絡中的司祭職。梵二大公會議啟動了為共融服務的聖秩聖事之重要發展。如今,教會仍繼續探究公務司祭職和普通司祭職之間的關係。因此,本專題研討,和所有教會成員,包括平信徒與聖職人員,都有關係。

教學方法:此合作研究課程要求每週研讀資料,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一份研究報告。

靈修與牧靈神學

科目代號:SC7
英文名稱:Healing Service of Ministry: 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 as Essential Element of Healing
學分數:2學分

在當今的治愈使徒服務中,寬恕與和好已經成為一個必須討論和尋求的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天主的工作在我們的家庭,教會以及更廣泛社會生活中。「和好」這個詞被以很多不同的方式運用以及表達很多不同的事。這門課程有助於基督徒理解「和好」在聖經中的起源和它如何成為治癒的重要元素。更近一步的理解治癒的使徒服務在個人和社會情形兩方面的運用。在這個課程中我們會瞭解Robert, J. Schreiter, C.PP.S. 治癒,寬恕與和好理論和它們的praxis。

科目代號:SC8
英文名稱:Spiritual Direction
學分數:2學分

課程內容:

本課程的目標是協助學生了解依納爵式的靈修輔導,評估自己是否有此召叫。課堂上要學習如何從事靈修輔導,並具體在同學面前實習。

主要的參考書:

  1. 貝瑞・康諾利。《靈修輔導實務》。台北:光啟文化,200。
  2. Raiser, William. Seeking God in All Things: Theology and Spiritual Direction. Collegeville, Minnesota: Liturgical Press, 2004. 172 p.

科目代號:SC10
英文名稱:Family Systems Theory in Application of Pastoral Leadership
學分數:2學分

課程目標:
心理學與牧靈實務的交談、合作與應用,在天主教會內雖已受到肯定,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SC10的目標是引導牧靈工作者,對於家庭系統取向中理論最為完整的「包文家庭系統理論」(BFST)有正確的認識;不僅從BFST來反思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對自己人際互動與牧靈風格的影響;亦從BSFT來理解牧職團體與教會家庭的互動模式,提升個人關顧與團體互動的平衡發展;並視可能導入可相配合的其它心理學理論、靈性資源和自我教練(self-coaching)的概念和方法,期許能幫助學生找到提升自我分化的方法,並增進其牧靈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

  1. 介紹BFST的八大概念:自我分化、核心家庭情緒系統、三角關係、情緒切割、家庭投射歷程、多世代傳遞歷程、手足位置、社會情緒歷程。
  2. 運用包文系統理論進行個人生命歷程的探索,並導入靈性資源與自我教練的概念,期許能引導學生提升自我分化的程度,強化領導的基石。
  3. 從系統觀來探討教會家庭的人際互動,引導牧者在多元人際系統中學習平衡。

授課方式:
教師講授、影片欣賞、課堂報告和討論、書籍導讀、個案研討、個人生命探索等。

評分方式:
積極參與、書籍導讀、繳交約6千字之原生家庭或牧靈服事的專題報告。

指定教材:

  1. Gilbert, Roberta著,江文賢等譯。《Bowen 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台北:秀威,2013。
  2. Gilbert, Roberta著,江文賢等譯。《人生與領導的基石概念》。台北: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2015。
  3. 費艾德(Friedman, Edwin H.)著,林耕宇等譯。《代代相傳:教牧協談中家庭理論之應用》。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7。
  4. 李察遜(Richardson, Ronald W.)著,阮雅瑜、黃杰輝合譯。《共建健康教會:以家庭系統理論處理教會衝突》。香港:基督教文藝,2016。
  5. Richardson, Ronald W. Becoming a Healthier Pastor.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