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研究

科目代號:I01
英文名稱:Methodology of Thesis Writing
授課時間:一年級第一學期;每年開課
學分數:1學分
(神學系必修;教義學系牧靈組必修,福傳組除外)

  論文寫作和一般的作文有相當大的差別。寫作一篇好的研究報告、小論文、學術文章的考量因素很多,需要有周詳的規劃、嚴謹的設計、健全的思維、確切的研究、務實的執行、精準的格式等。本課程將介紹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及要領,配合學生的神學研修、反省以及實際論文寫作。

學習目標

  • 了解論文(研究報告)寫作方法與技巧,掌握學術文章基本撰寫架構、段落構句技巧,明瞭神學研究在教會訓導與信仰生活中的橋樑角色;
  • 認識圖書館館藏與多媒體資料搜尋、使用方法;
  • 使用《學期報告、小論文及學位論文基本格式指南》,熟悉正文、參考書目、註腳的寫作與編輯格式。

教學方法

  • 本課程進行方式為課堂講解說明、範文閱讀解析、例題練習。

科目代號:I11
英文名稱:Methodology of Thesis Writing
授課時間:一年級第一學期;每年開課
學分數:
1學分(研究所碩士班(含研究所預備年),與〈神學方法論(SD0)〉同時修讀,不計入研究所學分。

  論文寫作和一般的作文有相當大的差別。寫作一篇好的研究報告、小論文、學術文章的考量因素很多,需要有周詳的規劃、嚴謹的設計、健全的思維、確切的研究、務實的執行、精準的格式等。本課程將介紹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及要領,配合學生的神學研修、反省以及實際論文寫作。

*〈論文寫作方法(I11)〉配合〈神學方法論(SD0)〉,研究所學生對於基本格式的掌握,將在本學期內以一篇小論文呈現。

學習目標

  • 了解論文(研究報告)寫作方法與技巧,掌握學術文章基本撰寫架構、段落構句技巧,明瞭神學研究在教會訓導與信仰生活中的橋樑角色;
  • 認識圖書館館藏與多媒體資料搜尋、使用方法;
  • 使用《學期報告、小論文及學位論文基本格式指南》,熟悉正文、參考書目、註腳的寫作與編輯格式。

教學方法

  • 本課程進行方式為課堂講解說明、範文閱讀解析、例題練習。

科目代號:I21
英文名稱:Seminar: The Preferential Option of the Church for the Poor
學分數:2學分【含TP4學期論文(四)(1學分)】

課程說明:
  1956年,法國神父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創立「第四世界運動」ATD-Fourth World Movement,揭露赤貧的存在,這個運動擴展到世界各地,有重要的影響力。「第四世界運動」打破傳統救濟的觀念態度,呼籲和赤貧家庭走向平等的伙伴關係,以窮人為導師,肯定窮人擁有對抗貧困的寶貴經驗,和他們一起重新建構知識、發展行動,讓每個人的基本人權都能獲得尊重。
  《窮人就是教會》vs《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一書,是若瑟•赫忍斯基神父接受法國記者阿努以的訪談紀錄。詳述四大洲的赤貧現場,及從窮人身上學到的一切,並告訴世人,以最貧窮的同胞為優先,意味著:當窮人得到和你我一樣的平等尊嚴與人權時,我們就學到了愛的真義。

課程目標:本合作研究的教學目標,是希望藉由本書的閱讀及見證人的分享,幫助學生了解教會對窮人的優先關懷,若瑟神父的神學思想及貧窮的福音精神,能重新建構知識、發展行動,改善自己對窮人的了解與關係,讓每個人的基本人權都能獲得尊重。

評量方法:

  1. 課堂出席與討論(40%)
  2. 期末報告:課程及實習結束後,繳交一篇綜合報告,按本院論文格式5000~6000字(60%)

參考書目:

  1. 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13。

科目代號:I22
英文名稱:Seminar: Pneumatology
授課時間:甲年級第二學期;隔年開課
學分數:2學分(選修;包含TP2學期論文)

聖神,被忽略的天主;聖神論,需要加強的神學面向。我們很容易談論父與子,但論到聖神就突然沉默起來。無論聖神是誰或聖神做甚麼工作,無論在經驗上或認識上都很缺乏。

神學上,相較於基督論,缺少關於聖神論的系統神學—聖神論。通常關於聖神的反省會放在聖三論或恩寵論當中提及,但並未獨立而成為一門(系統)神學學科。

本課程願意在這方面努力,補強西方神學這方面的不足。課程進行方式是採合作研究,分為聖經、教父(迄於多瑪斯)、信理、靈修/牧靈等範疇,由同學選擇不同主題上台報告,通常兩次,並彼此討論,教師參與其中並適當補充,並在學期末以書面報告(小論文)總結學習經驗。

科目代號:I24
英文名稱:Seminar: Church Administration
授課時間:甲年級第一學期;隔年開課
學分數:2學分(選修)

課程目標:
依教會的組織特性,結合現代管理學的方法,協助學生對教會管理有進一步的認識,而更能接受教會在管理上的限度,並盡己之力協助教會與世界的對話與接軌。

課程簡介:
由教會現況出發,經由管理學的不同面向,包括財務管理、人事行政管理、倫理責任與社會公義、行銷與公關、權利與影響力、策略與計劃等,重新檢視教會的組織特性,以及其在管理上所面對的挑戰,並提出可能之解決方案。

進行方式:
不以傳統演講方式授課,要求修習學員主動積極參與,主要以個案分析與小組討論方式進行。
修習者資格:必須對本課程有興趣,並且具備主動積極參與分享之意願與能力。
成績考核標準:課堂表現與期末書面報告。

科目代號:I25
英文名稱:Seminar: Workshop on Social Experiment at the Service of Taiwan Fourth World Families
授課時間:每年第一學期
學分數:2學分(選修,本科亦可當作社會服務實習,二擇一認定)

一個國家無論如何發展,都會有窮人。在赤貧中生活的人,他們的生活基本需求無法獲得滿足,例如:健康營養的食物、安全無虞的住宿、健保勞保的保障、穩定的收入及工作、足夠的教育及基本人權…等,我們以第四世界家庭稱呼他們。

本課程一方面提供學生機會,透過社會服務實習接觸台灣第四世界家庭,另一方面經由合作研究課程分享討論,了解台灣貧窮家庭的現況,思考如何聆聽善待他們,並作深入的神學及牧靈反省。
實習部分,學生每週半天在本課程安排的社會機構服務,這些機構有:弱勢家庭兒童課業輔導、困難家庭兒童少年之家、家暴庇護中心、外籍勞工服務中心、街友照顧單位、貧窮獨居老人關懷協會...等。學生可選擇本課程安排的服務機構實習,亦可自己選擇服務單位,但須經教師核可。
課程部份,根據第四世界運動創辦人若瑟‧赫忍斯基神父的觀察及反省經驗,協助學生了解台灣貧窮家庭現況,思考如何聆聽善待他們、並作神學及牧靈反省。

評量方法:

  1. 課堂出席與討論(20%)
  2. 實習服務態度(30%)
  3. 期末報告:課程及實習結束後,繳交一篇綜合報告,按本院論文格式5000~6000字(50%)

參考書目:

  1. 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13。
  2. Joseph Wresinski, The Poor are the Church: A Conversation with Fr. Wresinski, Founder of the Fourth World Movement, (2002).

科目代號:I37
英文名稱:Seminar: Lesser Known Women in the Bible
授課時間:乙年第二學期;隔年開課
學分數:2學分【含TP3學期論文(三)(1學分)】

  看了一篇聖經後,特別是那些比較難懂的章節,讀者會問,『聖經到底什麼意思呢?』現代人怎麼看懂古代人的一些假設和語言、文化和想法呢?而且有些想法對今日的人而言既暴力又霸道。這怎麼可能是聖神引導出來的話呢?

  看了特別暴力或輕視女人或邊緣人物的部分,亦稱之為『黑暗的章節』,身為有信仰的基督徒和牧人的我們,要如何用神學所學到的知識及思考方式,以及信仰的光照去了解聖經,使它能加深讀者對天主的認識、對教會教導的理解,而同時,對現代社會產生意義呢?要如何學會詮釋聖經讓它成為天主的聖言呢?

  在這一門課中,學生會嘗試用教會所推薦的詮釋方法,例如:歷史批判 ( Historico-critical Analysis), 文學的批判 (Literary Analysis)等去探討新約和舊約的文本,特別是比較冷門或黑暗的章節,而透過這些工具比較深入探討『聖經中隱沒的婦女』。

科目代號:I39
英文名稱:Christian Family Tree in Taiwan
授課時間:甲年第一學期;隔年開課
學分數:2學分(選修;含學期論文1學分)

課程目標:

一、 繪制樹形的世界基督教派
二、編修它們的歷史概論:何時、誰、何處、如何建立
三、結構性地闡述其神學,有關:

  1. 聖經
  2. 三位一體論
  3. 基督論
  4. 救恩論
  5. 末世論
  6. 聖職
  7. 聖事(聖禮)
  8. 特有的信念、儀式和規矩
  9. 分支和趨勢
  10. 現實約略估計信友的全數

四、分析其臨在於台灣:何處、何時建立、結構、多少信徒、特有因素等等。

科目代號:S51
英文名稱:Seminar: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Inculturation of Sacred Music
授課時間:乙年級第二學期;隔年開課
學分數:2學分(選修)

二十世紀後半及二十一世紀的天主教教會走在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革新當中,傳教的本地化成了新福傳的方式。台灣地區教會的本地化因為缺乏對於本土地區語言、文化和藝術的專業研究人員和資源,一直處於弱勢的狀態,因此,此課程將提供一些研究的方法和主題,多方面地探討聖樂本地化的意義和精神,也藉由分組參與的研究主題,更深入了解和體驗天主所創造的各民族、各文化的智慧和價值。

課程內容:民族音樂的產生及範例、文獻中有關本地化的指示、聖樂本地化的範例、小組重點研究

書目:

  1. 教會音樂(李振邦著;世界文物出版社)
  2. 梵二大公會議文獻(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出版)
  3. 羅馬禮儀與文化互融(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
  4. 延續前人的足跡(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