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依納爵九日敬禮

耶穌會青年使徒工作小組


第一天(七月廿二日)

原則與基礎


歌曲:人類生命的道路、若

選讀:《神操》23〈原則與基礎〉

 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天主,因此而拯救自己的靈魂。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幫助他追求他所以受造的目的。結論是:對於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它們能夠幫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夠妨礙多少,便放棄多少。

 因此,我們對於一切受造物,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上,必須保持平心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就是:在我們這方面,並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不重視財富甚於貧窮,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也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其他一切,莫不如此。

 總而言之,我們所願意、所選擇的,只是那更能引我們達到受造的目的事物。
(默想片刻)


祈禱:聖詠一三九

  1. 上主,你鑒察了我,也認清了我;
  2. 我或坐或立,你全然認清了我,你由遠處已明徹我的思考。
  3. 我或行走或躺臥,你已先知,我的一切行動,你完全熟悉。
  4. 的確,我得舌頭尚未發言,上主,看,你已經知悉周全。
  5. 你將我的前後包圍,用你的手將我蔭庇。
  6. 這是超越我理智的騎士,也是我不能明白的妙理。
  7. 我往何處,才能脫離你的神能?我去那裡,才能逃避你的面容?
  8. 我若上升於高天,你已在那裡,我若下降於陰府,你也在那裡。
  9. 我若飛往日出的地方,我若住在海洋的西方,
  10. 你的雙手仍在那裡引導著我,你的右手還在那裡扶持著我。
  11. 我若說:願黑暗把我籠罩,光明變成黑暗將我圍包;
  12. 但黑暗對你並不朦朧,黑夜與白晝一樣光明,黑夜對你無異光明。
  13. 你造成了我的五臟六腑,你在我胎中締結了我。
  14. 我讚美你,因我被造,驚奇神奧,你的工作,千奇萬妙!我的生命,你全知曉。
  15. 我何時在暗中構形,我何時在母胎造成,我的骨骸你全知情,
  16. 我尚在母胎,你已親眼看見,世人的歲月尚未來到以前,都已全部紀錄在冊表,都以全由你預先定好。
  17. 天主,你的策略,對我何其深奧!你策略的總是又是何其繁浩!
  18. 我若去計數,而它們多於沙粒;設若數到底,我仍同你在一起。
  19. 天主,恨不得你能殺掉惡人,叫流人血的兇遠離我身!
  20. 他們無法無天褻瀆你,他們不忠不義地攻擊你。
  21. 上主,憎恨你的人,我怎能不痛惡?上主,背叛你的人,我怎能不厭惡?
  22. 我對他們深惡痛棄,視他們為我的仇敵。
  23. 天主,求你檢查我,洞知我的心曲;天主,求你考驗我,明悉我的思慮。
  24. 求你察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求你引導我邁向永生的道路。
  25. 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
  26. 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及世之世。阿們。

祈禱:三鐘經 或唱 天主經



第二天(七月廿三日)

分辨神類


歌曲:歸回、婚筵、主永活在我心、漫漫自由路

選讀:參閱《自述小傳》5-8

 依納爵手術後,身體不能動彈。為了消磨時間,於是請人給他找一些騎士小說英雄故事等等。然而全家各處找遍了,連一本他習慣看的書也沒有,於是給他拿來一本《基督行實》及一本通俗的聖人傳記。

 他左一遍右一遍的看,對其中所述的感覺到一種吸引力。他有時掩卷而思,有時回憶他以前慣常所思想的俗事。

 但在這兩種幻想之中確有分別:他在世俗的幻想中感覺很快樂,但到無聊後將它們推開時,便覺枯燥乏味;反之,當他幻想赤腳去耶路撒冷朝聖,只以野草充飢,並從事所見聖人們實行的刻苦補贖,不但在那些思想中感覺神慰盎然,還在放棄它們不想時,仍覺心曠神怡。不過,當時他沒有留神,也沒有注意查考那種分別,直到有一天他眼開了,對這種不同的感覺大為驚異,於是開始反省:為什麼有些思想使他煩悶,另一種思想卻使他欣慰;慢慢地明白了使他心情動盪的不同原因:一種是由魔鬼而來,一種是天主的靈感。

個人省察:

  • 祈求天主的光照
  • 我衷心感謝天主所賜予我的恩惠
  • 在我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
  • 天主如何在我身上工作?
  • 祂要求我如何以行動去回答這召叫
  • 痛悔在回答天主中的缺失
  • 以一種更深的信、望、愛回答祂召叫的渴望

祈禱:天主經或三鐘經

第一日 | 第二日 | 第三日 | 第四日 | 第五日 |
第六日 | 第七日 | 第八日 | 第九日

 

 

 

 

 

禮儀年論述
 
禮儀年:佈置
--善度禮儀年
--聖誕週期
--復活週期
--其他慶節
--插花的藝術
桃園南崁耶穌聖母聖心堂的花藝
禮儀年:慶節與聖人
司鐸年
保祿年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