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交流坊「禮儀新訊」
 
交流坊「禮儀新訊」
 
交流坊「婦女神學」
 
交流坊「泰澤團體」
 
交流坊「聖樂創作」
交流坊「經驗交流」
交流坊「代禱欄」
交流坊「最新情報」
 
交流坊「禮儀問與答」
 
交流坊「愛德實踐」
 
交流坊「禮儀電子報」
 
交流坊「網站連結」
 
交流坊「網站連結」
 


 「交流坊」是一個開放給所有網友的園地。您所提供的寶貴的經驗、意見、想法,將與我們共同編織這個園地。我們歡迎所有對於教會禮儀有興趣、有經驗的朋友,提供資料﹙以及相關照片)給我們這個園地,好讓大家在網上交換意見,彼此鼓勵與學習。
 郵寄的方式一律採用電子郵件方式,我們的電子郵件信箱是:lc@mail.fju.edu.tw 。謝謝!  





澳門朝聖之旅
(2005.3.28∼4.4)

耶穌會 官枝順修士

 有一天在用餐時,前省會長朱蒙泉神父問我說:「官修士,你去過澳門嗎?」我回答他說:「還沒有!」他聞後頗感詫異地說:「連澳門都沒去過呀!」我接著答說:「不只澳門,就連香港我也沒去過。」於是朱神父鼓勵我說:「有機會該去走走!」我則微笑以對,心想,去年七月我纔參與大陸朝聖團,去過上海、蘇州、南京及北京,看樣子,下次出國可能也要待上好幾年了,因為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實在沒有理由再提出申請。

 不料,今年的三月初,朱蒙泉神父結束化療後,並獲得醫生的許可,可以返回澳門服務,而且,他要我陪他回澳門。我能體會朱神父的好意,他原本可以找一位能幹、細心並富有愛心的弟兄陪伴,之所以找我,無非是想藉機讓我去澳門朝聖旅遊,藉以增廣見聞,並認識本會在澳門所從事的一切。他告訴我:去澳門來回的機票費用由他在台北的妹妹負擔。對此,我更是銘感五內!

 朱蒙泉神父,浙江餘姚人,長相英俊,溫文爾雅,氣質不凡。晉鐸後,曾赴芝加哥羅耀拉大學攻讀教育輔導及社會心理學。回台後,歷任輔仁大學教務主任,新竹華語學院院長、耶穌會遠東省省會長(會務轄台灣、大陸、越南、泰國及菲律賓等地區)等要職。會長卸任後,即前往美國從事服務華人的牧靈工作,並創立「輔友協會」;之後,又在美、加、台、港、澳推展「夫婦懇談會」,成果甚豐,頗獲好評。

 多年前被派往香港與澳門服務。一年前他因病回台就醫,曾在耕莘醫院動過大手術,並進出加護病房多次。住院期間,由於身體極為虛弱,好長一段時間不得不謝絕訪客。之後,又轉到台大醫院做化療,前後與病魔纏鬥一年多,終於在今年三月初結束化療,並經醫生檢查結果十分良好,得以恢復「自由」及福傳的工作,實在是可喜可賀!

 回想朱神父一年多來重病纏身,面對痛苦的折磨,始終抱持著喜樂、勇毅、平安承行主旨的心情,不知感動了多少人靈。就連在耕莘醫院看護他的張春美姐妹,也是受他的精神感召,從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毅然聆聽聖道,並於去年聖誕節前夕在古亭耶穌聖心堂領受朱蒙泉神父的洗禮,而成為天主所鍾愛的兒女。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在生病時所顯現出的聖德芳表,往往比在健康時所作的一切,更能感動人心。

 三月廿八日上午七時三十分,由輔大會院的潘振國神父開車送我們去桃園中正機場。我們搭乘澳門航空625班機於10:30起飛,經過一小時又三十分鐘的騰雲駕霧,於中午十二時二十分準時降落澳門國際機場。出了機場迎客大廳,即見澳門會院理家陳俊偉神父率同夫婦懇談會的朋友二十多人守在門口歡迎,場面熱烈溫馨,十分感人。由此可知,朱神父在澳門的人氣及所受人們的愛戴。

 澳門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與東北偏東的香港相距約六十公里。澳門地區由澳門半島、?仔和路環兩個離島組成。總面積共25.8平方公里,其中澳門半島8.5平方公里、?仔6.2平方公里,路環7.6平方公里,路?填海區3.5平方公里。澳門半島與?仔之間由兩條分別長2.5公里及4.5公里的澳?大橋連接;?仔和路環之間也有一條約2.2公里的路?連貫公路相連。

 經澳門半島最北面的關閘可到達中國的珠海市和中山市;經位於路?城的蓮花大橋可達珠海的橫琴島。目前澳門人口約四十六萬人,其中大部分居民住在澳門半島,兩個離島人口較少。澳門居民以華人為主,佔總人口的95%,葡國人及其他外國人只佔5%左右。

 十六世紀中葉,澳門就由葡萄牙人管轄,四百多年來,東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使澳門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

 澳門於1999年回歸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依據澳門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在「一國兩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門的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特色予以保留並得以延續。
 
 抵達澳門會院,已是下午一時了,然而,會院的弟兄卻仍等著我們一起用餐,弟兄友愛之情,溢於言表,實在令人感動。

 晚餐後,由郭春慶神父陪我外出散步,沿途欣賞澳門燈光燦爛的夜景,街上的路燈皆以澄黃色的霧燈裝設,更增添了幾許的浪漫氣氛。

 我們往南行,大約十五分鐘後,來到南灣湖畔的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旅遊塔位於南灣湖填海區,面對珠江口,塔高338公尺,約有六十層樓高,為世界第十高的觀光塔,比法國的艾菲爾鐵塔還要高,而且可遠眺中國伶仃洋及部分香港離島的景觀。是澳門的新標誌,它是一個集旅遊、觀光、表演、會議、展覽、購物、餐飲、娛樂及資訊於一體的綜合設施。

 塔樓離地面223公尺,樓高達四層,包括兩層高的觀光主層,內有玻璃地面,可從觀光層鳥瞰澳門四周美景,視野廣闊。旅遊設施有升降梯,由地面至觀光主層約45秒左右,乘客感受景物迅速離開自己的腳底,有一飛沖天的刺激感。

 我們於晚間十時回到崗頂前地會院,結束兩個小時的愉快夜遊。

 三月廿九日上午九時,由郭春慶神父陪同,會院的司機開車,開始展開朝聖的行程。首先來到位於風順堂街的聖老楞佐堂,聖老楞佐堂又稱風信堂(風順堂),是澳門著名的大教堂,佔地面積甚廣,教堂門前有左右兩排石梯板直達大門前,氣派十足,花園內植有棕櫚樹,聖堂內掛有古式吊燈,堂皇肅穆,頗具特色。風順堂的建立早於1569年,期間曾數度重修,其中在1618年的一次較具規模。而在1979年進行的粉飾裝修,亦使這座古老教堂倍添光采。教堂設計,雄偉壯觀,左右鐘樓並崎,一座是時鐘,作報時用;一座是銅鐘,供教堂彌撒時搖動轟鳴用。教堂的屋頂是中國式的金字瓦面,室內之裝飾充滿東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內寬敞宏偉,巨大的樑柱和精美的吊燈,頗具豪華博大之氣派。

 祭台後供奉著聖老楞佐的聖像,身穿絢麗的衣袍,一手持聖經,一手拿權仗,莊嚴肅穆,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的心目中,是庇祐平安,賜予風順之神。

 之後,我們來到偏遠的路環島,朝拜位於計旦奴街的聖方濟各沙勿略堂,該堂建於1907年,1938年重建,為巴洛克建築風格。昔日教堂裡安放著聖方濟沙勿略的手臂骸骨,以及日本和越南殉道者的骸骨,現已移往大三巴天主堂藝術博物館。教堂的外牆黃白相間,前面的廣場由黑白色的碎石鋪設成波浪形,再加上連綿的長廊和常綠的老榕樹,景色迷人,充滿詩情畫意。大陸河山與聖堂僅一水之隔,遙遙相望,更令人心馳神往。

 緬懷本會先賢聖方濟各沙勿略一生傳教救靈的豐功偉績,當他渴望進入中國傳教時,卻於1552年逝世於廣東上川島,時年46歲。後被封為東亞宗徒及普世傳教區的主保。

 離開路環島,途經位於?仔海邊馬路保存了五幢建於二十世紀初,極具歐陸建築風格的房屋,這裡被稱為「龍環葡韻」,是澳門八景之一。龍環是小潭山一帶百多年前的舊稱,葡韻述說是葡國風情。

 第一幢是「土生之家」,即住宅式博物館,館內典型的土生葡人的家庭擺設,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徵;第二幢是多用途展覽廳,此時正展覽清朝的瓷器;第三幢是「葡國地區之家」,陳列葡國大陸和周邊群島十個主要地區的民俗服飾;第四幢是「海島之家」,介紹?仔和路環百年來的變遷;第五幢是迎賓館。此外,這裡還有一個露天小劇場,供藝人表演之用。

 揮別了龍環葡韻,我們來到了聖母雪地殿教堂,它是東望洋山上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1626年,所供奉的是葡國人奉為護衛航海的海星聖母,教堂內部建築保留十七世紀葡國修院的特色,天花板呈拱形。經過199年的修繕,恢復教堂和廳院的原貌,並在教堂的牆上發現被隱藏了很久的壁畫,這批揉合中西文化特色的藝術品是目前唯一在華南地區的教堂裡發現的。

 朝拜聖母後,我們順便參觀位於聖母雪地殿旁的松山燈塔,它矗立在澳門半島的最高點,建於1865年,是中國沿海地區第一座歐式燈塔。

 位於燈塔旁的松山砲台建於1637年。遊客更可在山上一邊品嘗飲品,一邊俯瞰澳門半島、離島、大橋以及珠江的景色,就連位於南灣湖畔的旅遊塔及其周邊的景觀也盡收眼底。每當遇到颱風,氣象局就會在松山砲台上懸掛相應的颱風訊號,以提醒市民做出戒備。


筆者於西望洋主教山小堂

 離開聖母雪地殿後,我們來到了西望洋山頂的主教山小堂,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1622年建於砲台旁,殿堂簡樸,山徑迂迴;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後,聖母堂得以逐步擴大,1835年重建後成為今天宏偉之規模。鐘樓高聳入雲,十分莊嚴肅穆,配以花徑草叢,古樹濃蔭,建築瑞麗,環境優美,遊人甚眾。

 聖母堂前築有高台,置有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聖母像,聖母雙手合十,貌甚慈祥,面臨大海。其下有一露德聖母岩洞,循左右環抱之石階而下,可達洞前。洞內岩石嶙峋,中開拱門,內立聖母像,象徵古時聖母在法國露德城內,當眾顯現之情景。期間正置祭台,洞前有鐵柵圍繞,地上設有多排低矮長凳,供人跪拜祈禱。

 露德聖母岩洞前,空階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18年2月18日,鮑里諾主教(D. Joao Paulino de Azevedo Castro)逝世,亦葬於此。

 辭別了主教山聖母堂後,我們來到了負責培育神職人員的神聖殿堂----聖若瑟修院聖堂朝聖,聖若瑟修院聖堂由耶穌會士興建,1746年動工,1758年落成。在1903年重修,1953年羅若望主教策劃再行修葺。聖堂的正面改用上海批盪,並採用假雲石祭台。聖堂內並設有古舊且具相當藝術性的告解亭。聖堂右邊高塔上有大小銅鐘各一,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由意籍著名鑄造家卑他利華建造。聖堂右側為大修院宿舍,樓高三層,十分寬敞宏偉,可惜近年來澳門的神職聖召普遍缺乏,諾大的修院現已無人居住,令人不勝唏噓!祈望修院的主保聖若瑟轉求天主,賞賜更多的男青年,慷慨獻身基督,服務教會,榮主救靈。

 下午二時三十分,郭春慶神父再陪我步行外出朝聖暨參觀行程,途經「議事亭前地」,議事亭前地是澳門的市中心,也是到澳門的遊客必遊的景點。這裡好比香港的旺角、銅鑼灣,白天人潮湧現,若逢假日,更是人山人海。佇足靜觀,你會發現種種充滿歐陸風味的建築,又可目睹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古蹟。這裡的白晝和夜晚可以說是兩個世界,白天,人來人往,到處充滿著熱鬧的畫面和氣氛;入夜後的她,卻變得寧靜醉人,在柔和的街燈映照下,這裡又變成了一個拍拖散步的勝地。

 整個廣場由葡式碎石子鋪成,組成波浪形的圖案,這裡的建築物充滿異國風情,如郵政局、旅遊局大樓及仁慈堂等。它們的建築風格、色調、影影綽綽的拱廊,精緻的外牆浮雕等等,十分協調美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仁慈堂,它是澳門最古老的慈善機構,成立於十六世紀。仁慈堂博物館展出該堂歷史文獻,天主教教會的祭祀用品等。

 廣場對面是民政總署的所在地,昔日被稱為「議事亭」,是市民聚集討論要事的地方,現在它是負責管理民政事務的機構。

 

玫瑰聖母堂

 之後,我們來到玫瑰聖母堂朝聖,玫瑰堂屬於舊道明會院。聖道明會院由來自菲律賓於1587年到澳門的西班牙修士興建,其後不久由葡籍教友管理,教堂為供奉玫瑰聖母而建,最初用樟木興建,後換上現今的抹上灰漿的實心磚,屬於十七、十八世紀在東方流行並採用的風格。

 教堂有三殿,主殿深而寬,一道用實心磚建造的拱門將主殿和堂身隔開。聖堂內的天花板佈滿圖案裝飾,其中有一皇冠圖案,恰好就在主祭台上方,大門雕工精細,聖堂內部色彩繽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圖案,予人明快之感;祭壇上置有聖母抱聖嬰的塑像,聖堂內側則擺放著法蒂瑪聖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法蒂瑪聖母出遊即以此聖堂為起點。

 澳門政府在1997年對教堂進行了全面維修工程,並在樓高三層的鐘樓內設立了一所聖物寶庫,收藏了不少藝術品式的彌撒用品和木雕聖像的珍品,其中一尊貌甚慈祥的無原罪聖母像,最引起我的注意和動心,在像前佇足默禱並合影留念。

筆者於大三巴牌坊

 雖然對寶庫內的聖物,難免有點流連忘返,但因時間的關係,不得不繼續趕路。我們步行了約十分鐘抵達澳門標誌之ㄧ的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是澳門著名的名勝,也是遊客聚集最頻繁的景點。

 教堂原本由一名義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由日本工匠以鬼斧神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

 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型起始,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1762年,由於耶穌會士被驅逐,使建築物空置,並交予市政廳處理。後來在教堂內設立了軍營,歷時數十載。1835年1月26日黃昏,在兵營廚房突然起火,一發不可收拾,焚燒了兩個多小時,整幢教堂幾乎付之ㄧ炬,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期間曾數度修葺,最近一次大規模的維修保養工程於1991年進行。

 聖保祿教堂的建築,揉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中西合璧,雕刻精細,單獨是大三巴牌坊的造價,三百年前已達三萬銀兩。

 遊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細心瀏覽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意義。

大三巴牌坊

 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一銅像,是澳門最早的製砲工廠出品。十字架對下是一具銅鴿,代表聖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銅鴿之下是一個耶穌聖嬰像,像的旁邊刻有用以釘死耶穌的工具。

 第三層的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雕像,旁邊以兩種花朵圍繞----分別是牡丹和菊花,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還刻有「永恆之家」,一艘「葡式帆船」及「面目猙獰的魔鬼」。右方則刻有代表生命之樹及聖母征服魔鬼並刺穿其骷髏的圖像,象徵正義戰勝邪惡。

 第三層的下面有一層壁龕,有四位耶穌會聖人雕像置立龕內,由左至右分別是耶穌會第三任總會長聖方濟各博爾日亞(1510∼1572)、耶穌會會組兼退省主保聖依納爵羅耀拉(1491∼1556)、東亞宗徒暨普世傳教區主保聖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青年暨瘟疫主保聖類思公撒格(1568∼1591)等。

 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門,正面的大門上刻有耶穌會的記號「IHS」,象徵這座教堂為耶穌會士所設計建造。

 1990年至1995年間,政府在昔日聖堂的地點進行了維修工程,並建成了一座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澳門各教堂和修院具有代表性的畫作、雕塑和禮儀飾物等展品。牌坊後面的墓室裡,存放著十七世紀一些日本及越南殉道者的骸骨。

 欣賞完宏偉的大三巴牌坊後,我們轉往附近的澳門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於1998年落成,建築物高三層,地底二層建於大砲台內。館內展品豐富,涵蓋極廣,計有:澳門的起源及其商貿活動;中葡傳統習俗和澳門當代等專題展區。這些展品展示了澳門的歷史和人民的生活,並突出介紹了四百年來東、西文化與傳統對澳門社會的影響。

 離開博物館的頂層,來到緊鄰博物館的大砲台參觀。大砲台建於1617年及1626年間,由耶穌會士所興建,當時是澳門的防禦要塞。1622年,這裡的大炮為擊退荷蘭人的入侵立下大功。後來大砲台又用作總督的官邸和兵營。今日則變成了遊客和澳門人休閒的好地方。大砲台四周景觀優美,可俯瞰新口岸及拱北一帶的風光。

 下午五時,我懷著滿足、愉快及興奮的心情與郭春慶神父漫步回崗頂前地會院,亦即當今中華省會長的辦事處,結束今天豐富、新奇的朝聖之旅。

 抵達會院後,郭神父順便向我介紹位於會院旁的聖奧斯定大教堂。聖奧斯定堂是由義大利天主教聖奧斯定會士,於1586年來澳傳教時興建的,三年後歸葡國人所有,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ㄧ,也是澳門首間以英語傳教的教堂。

  教堂於1825年重修,外形莊嚴宏偉,內部裝潢寬敞闊大,以大理石建成的祭壇上有一座耶穌背十字架的雕像。有關聖奧斯定堂的傳說紛紜,據說當耶穌背十字架雕像被教堂的負責人取往主教座堂,它會神奇地回到聖奧斯定堂的祭壇上。

 聖奧斯定堂因年久失修,顯得十分老舊,澳門政府最近正進行修葺,預計需耗時一年之久。屆時必將煥然一新,重新展現原有雄偉壯觀的面貌。

 三月三十日上午由來自香港利瑪竇會院的院長吳智勳神父陪同步行到附近的各大聖堂朝聖。首先來到位於大堂前地的主教座堂,主教座堂歷史悠久,始建於1576年,本為一幢木造的建築,經過多年的剝蝕,殘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形規模,乃奠於此。1850年2月14日由澳門主教馬達(D. Jeronimo Jose da Mata)主持初祀典禮。

 1937年,大堂再次改建,為混凝土建築,耗資十萬九千元,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內部裝嵌有富藝術性的彩色玻璃,以及正面左右雙塔式建築物,舉凡澳門教會的大慶典,必在此舉行。

 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聖伯多祿。建築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莊嚴純潔,內部精麗巧飾,曾存有不少天主教遺物及古蹟。教堂雄偉的祭台下,掩埋了一些古墓,賈耐勞(D. Melchior Carneiro Leitao)、華年達(D. Diogo Correia Valente)及嘉撒(D. Joao de Casal)等十六、十七世紀的主教的骨骸和遺體,都葬在大堂內。而一些宗教名畫如「聖若翰受洗圖」、「日本天主教徒在長崎被釘十字架圖」等多幀,也曾保存於大堂內。

望德聖母堂

 我們離開主教座堂後,步行來到吳智勳神父的母堂----望德聖母堂朝聖,原來吳神父是澳門人,從小就是望德聖母堂的教友,來到他的母堂朝聖,倍感親切。而澳門前任主教林家駿亦為吳神父的表哥;林家駿主教是澳門教區第一位華人和受華語教育的澳門主教。

 望德聖母堂又稱聖拉匝祿堂,是澳門最早的一間華人教堂,在大堂前地的主教座堂建立以前,曾是澳門主教的座堂,為澳門教區成立後第一座主教座堂,每逢新任主教到澳就職,必先到望德堂領取權杖,以行使其職權,因此,望德堂在澳門天主教人士中享有崇高之地位。

 由於昔日在教堂後側曾設有痲瘋院,故有人將教堂稱作瘋堂廟。1576年1月,羅馬教皇額我略十三世宣布將澳門升為天主教教區,望德堂成為首座主教座堂,後來發覺主教座堂不宜設於痲瘋院附近,遂改建大堂作主教座堂。今天之望德堂,為1885年改建之時奠定之規模。

 辭別望德聖母堂後,吳神父繼續帶我徒步前行來到聖彌額爾小堂朝聖,這幢小教堂位於環境幽靜的天主教墓園內,建於1875年,1898年重修,是目前澳門保存得最好的古老建築物之ㄧ,其內部漆上綠色及白色,教堂的窗戶均裝有濾色玻璃。

 在小堂作簡短的祈禱後,吳神父帶我參觀整潔美觀的墓園,並到他的父母靈前憑弔默禱,同時也向多位本會已故的弟兄行禮致敬。隨後懷著哀思的心情離開墓園。

 經過十幾分鐘的漫步,我們來到了花王堂前地的聖安多尼堂朝聖。聖安多尼堂是全澳最古老的教堂之ㄧ,位於白鴿巢公園對面,始建於1558年,由耶穌會所興建,因天主教奉聖安多尼為婚姻主保,故俗稱此教堂為「花王堂」。

 這座教堂於1608年建成,1809年被焚,1874年再度被焚;1875年修建,1930年重建後成為今貌。我們在聖堂內作簡短的祈禱後,即漫步回崗頂前地會院休息,非常感謝吳神父的費心陪伴。

 三月三十一日上午十一時,獨自漫步到新馬路及其周邊的大街小巷逛街。靠近議事亭前地的新馬路兩旁銀樓林立,店內金光閃閃,各式各樣的金銀珠寶,琳瑯滿目,十分誘人。據說這些銀樓的生意對象,大部分來自大陸客,這不禁讓我想起,在毛澤東統治大陸的時代,老百姓個個一窮二白,若能填飽肚子,已屬萬幸了。如今因鄧小平揚棄共產制度,走向經濟改革,大陸纔有欣欣向榮的今天,而老百姓纔能像自由世界一樣,可以擁有自己喜愛的財物,過著像人一樣的生活。

 在新馬路中段至末端,議事亭前地有不少傳統餅店,烘培各式各樣的糕點:如老婆餅、杏仁餅、雞仔餅、蛋捲、花生糖、芝麻糖,另外還有多種不同的豬肉乾及牛肉乾等。從店門走過,香味撲鼻,令人垂涎;不少遊客大包小包的採購,生意十分興隆。

 低頭看錶,已是午餐的時間了,雖然逛了一個多小時,仍然兩手空空,但是卻懷著無比愉快的心情返回會院,因為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購物,純是為了散心及認識新馬路周邊的生活環境。

 下午三時,隨同狄明德神父去澳門機場的中國旅行社辦理進入大陸的簽證,由會院的司機先生開車。中國旅行社的辦事人員,雖然在自由的澳門機場,仍然一副官僚習氣,待人冷漠,面無表情,令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辦完簽證後,我們轉往由年高九十二歲,駐澳五十年,長期服務難民及痲瘋病患,親手創立專門收容精神病患的聖類思公撒格之家,探望臥病多時的陸毅(P. Ruiz Luis)神父,陸毅神父因長期從事慈善工作,已聞名遐邇。能夠有機會見到他,並與他話家常,感覺十分榮幸!從他充滿慈悲的眼神及溫良的談吐,就能讓人感受出是一位聖德不凡的神父,因此,在離去前,我特地跪求他的降福,當他在我頭上覆手時,一股熱流由我的頭上通傳全身,使我的內心充滿無比的喜樂。

 四月一日上午十一時,隨理家陳俊偉神父去港澳碼頭搭乘十一時三十分的噴射飛航渡輪前往香港。飛航渡輪,船身寬敞,可容納數百人,在航行時,由於前端浮在水面,減少與水面摩擦的阻力,因此速度飛快,而且在航行的過程中十分平穩,你若不往窗外看,簡直不敢相信它在波濤起伏的海面上行駛,歷經一小時的乘風破浪,於中午十二時三十分抵達嚮往已久的東方明珠----香港。

 上岸後,隨即在碼頭附近的餐廳用午餐,午餐後與陳俊偉神父搭乘計程車前往位於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旁的利瑪竇會院。這個會院設有專供香港大學的學生寄宿用的宿舍,神父們的工作除了牧靈傳教,大學教書外,只要也是為大學生服務。會院目前有六位神父,其中院長吳智勳(時在澳門開會)神父及印尼籍的黃安成神父會講普通話(國語)外,其餘都用廣東話、英文或葡語,因此,來到利瑪竇會院,猶如進入另一個國度一樣。

 黃安成神父曾在輔大神學院住了兩年,我們十分熟識,因此,他很樂意陪我參觀會院及周邊的環境。

 晚餐時,陳俊偉神父說:下午接到友人的電話,說教宗已經過世了,我聞後直覺的反應是:今天是愚人節,會不會是有人在開玩笑,以致以訛傳訛?我建議馬上打開電視,看看新聞的報導,以證實傳言的真假。透過CNN新聞台的報導,終於得知教宗只是病危。此時大家的心情格外的沉重,唯有與全世界的信友的心靈聯合在一起,共同為功業彪炳、聖德不凡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祈禱,祈求仁慈的天主減輕他的痛苦,賜他離世後,靈魂能夠直升天國。

 四月二日清晨五時三十分,在會院小堂參與即將於今日上午搭機飛往大陸東北,準備為當地的神父、修女講避靜長達一個半月,預定五月中旬返回澳門的陳俊偉神父為我所做的彌撒。彌撒中,我們彼此分享當天的聖經心得,充分感受弟兄的友愛之情。同時也祈求天主特別眷顧陳神父,在寒冷的東北,一切都能平安順利。唸完領聖體後經,特別跪地接受他的降福。

 早餐後,即送他到薄扶林道,讓他搭車前往赤臘角國際機場,並與他揮手道別。

 上午九時,黃安成神父陪我搭乘公車前往位於九龍窩打老道的華仁書院參觀。華仁書院是為大學先修班的學生而設立,地處山丘上,庭園廣闊,花木扶疏,環境清幽,有綠草如茵的足球場,有7字型且可收納一千多名學生的教學大樓,有可容納五百多人的大教堂,更有寬敞舒適的會院等。目前有學生1258人,教師60位,此外還有六位神父在此服務。

 用完茶點後,由白敏慈(Fr. Baptista Marciano)神父陪同我們參觀書院庭園,他仔細為我們介紹庭園中的一草一木及各種果樹、花卉,並清楚地訴說它們的年歲和特點,其細心周到,令人感動。之後,我們來到書院內的聖依納爵堂朝拜聖體,求主因會祖的轉求,降福在此服務的神父、教師及就學的男女青年。
離開華仁書院,黃安成神父帶我轉乘地鐵來到建於1934年,除了屋頂的琉璃瓦外,整幢建築全自加拿大運來的木材建造而成的「志蓮淨苑」參觀。這是一座佛教寺院,建築呈日字型,寺身及周圍的建築皆呈咖啡色,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古色古香。前庭設有蓮花魚池,小橋流水,並遍植各種花木,將與世隔絕的清修淨地,點綴得綠意盎然,美輪美奐。

 遊過「志蓮淨苑」後,黃神父再帶我搭乘捷運來到熱鬧繁華,滿街人潮的銅鑼灣,並招待我去一家印尼餐廳用午餐,這是我第一次在印尼人開的餐廳吃飯,感覺格外新奇。席間,我仔細觀察,進入餐廳用餐的客人,顯然都是印尼的鄉親,像我這樣的「外國人」,簡直成了稀有的「動物」。

 午餐後,黃神父帶我到附近的維多利亞公園散心,由人群擁擠,聲音嘈雜,車水馬龍的街道,步入視野廣闊、林木青翠、鳥語花香、春風拂面的公園,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維多利亞公園佔地約二十餘公頃,雖然不大,但對生活緊張的香港人來說,亦不失為休閒的好去處。在遊園時發現這座公園聚集了很多印尼的鄉親,她們大都是在香港負責女傭的工作,須逢假日纔有機會聚在一起,因此,只要聚在一起,就有說不完的話。她們不只談天說地,還可分享彼此工作的經驗和心得;甚至互相打聽祖國的動態及家鄉的訊息,藉以紓解思鄉的情緒。同為印尼人的黃安成神父,看到如此眾多的鄉親,為了生活,流落海外,客居他鄉,必定也會觸動憐惜的心弦,默默地為她們祈禱與祝福。

 我們順著公園繞遊一週,並在園中取景拍照留念。眼看時間不早了,因為我還要趕回澳門會院,於是我們走回銅鑼灣大道搭乘古老的觀光電車,再轉公車回利瑪竇會院拿取行李,順便向會院的理家谷紀賢神父(Fr. Sean Coghlan)拜別道謝。

 之後,黃神父再陪我搭乘公車前往港澳碼頭,他目送我進入航廈大廳纔揮手離去。這一別,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見面,因為正在香港大學研讀佛學的黃安成神父,將於今年底結束在香港的佛學課程後返回印尼。誠摯地祝福他:健康平「安」,心想事「成」。

 到了航廈的售票處,很順利地買到16:05的噴射飛航的船票。回程時,因今天早起又沒午休,再加上平穩舒適,很快就進入夢鄉,醒來時,船已平安靠岸了。出關後,轉搭公車來到新馬路,下車步行回崗頂前地會院,結束在香港一天半的處女遊。對繁華熱鬧,但生活緊張的香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月三日,呂晶器神父委託在利瑪竇中學任職的黃志剛弟兄,利用回家的機會順便帶我進去大陸走走。上午七時,黃先生偕同夫人來到會院接我,於是我跟著他們搭乘公車先經關閘後進入拱北。關閘大廳非常寬敞,約有四十個通道,出關入關的人群,如同過江之鯽,絡繹不絕,據說,每天約有五萬人在此進出,數量實在驚人。

 出關後,我們來到拱北車站,搭乘十時往中山市的客運前往黃先生的家鄉----黃圃鎮。當車子經過珠海市時,兩眼望去,只見馬路兩旁的花木,修飾得如同公園一樣,十分美觀,整座城市,到處綠意盎然,而且一塵不染,猶如進入人間仙境,非常迷人;可惜未能下車佇足觀賞這依山面海的美麗市容。

 經過珠海市後,車子上了高速公路,直奔中山市黃圃鎮,沿途睜大眼睛,欣賞兩邊的秀麗風光。廣大的平原,種滿了形形色色的農作物,有一望無際的玉米田、香蕉園,還有各式各樣的熱帶水果,如荔枝、龍眼、椰子、柑橘、柚子、西瓜……等,以及數不清的蔬菜種類,實在令人目不暇給。

 十一時十五分抵達黃圃鎮,下車後,黃先生叫了兩部人力三輪車送我們回黃先生的太太家,然後帶我去參觀他正在趕工興建的三層樓新屋。約十二時,黃先生夫婦在附近的餐廳設宴招待我,到場作陪用餐的還有黃先生已八十高齡的岳母、妻舅、外甥等,這也是此行最豐盛的一餐。對於黃先生夫婦盛情的款待,除了心存感激外,更願吾主代我報答他們!

 下午黃先生親自陪我搭乘公車前往中山市石岐區孫文中路聖母無原罪堂朝聖,同時晉見九十二高齡的李盤石保祿主教。李主教屬於地下教會的主教,於1913年出生於廣東高要市大灣鎮,1922年就讀澳門聖若瑟大修院,1944年7月於澳門聖若瑟大修院晉升鐸品,同年七月起在中山市傳教,1982年7月在廣州祝聖晉牧。

 李主教雖已九十二高齡,仍然老當益壯,精神奕奕,不但耳聰目明,而且記憶力絲毫未減;更難得的是:他是一位謙恭溫良,聖德不凡的好牧者。與他談話時,如沐春風,倍感溫馨,最讓我覺得不虛此行的是:在臨別時得到他慈祥的降福。

 由於天色不早,仍需趕回澳門,以致沒有時間多認識中山市。不過,由街上的車水馬龍,市區的繁華喧囂,就可窺知中山市已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拜別主教後,黃志蓮修女送我們到車站,我們搭乘17:00的客運,歷經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於18:15抵達拱北車站,下車後,只見呂晶器神父已在車站等候多時了。隨即由呂神父作東在拱北一家海鮮餐廳宴請我們。

 晚餐後,黃志剛先生帶我出關閘來到附近的花地瑪聖母堂參與由狄明德神父主持的主日彌撒。花地瑪聖母堂於1929年興建,1967年重建,是目前澳門最新的教堂,服務澳門北部台山區居民。位於一處幽靜的院落中,教堂設計富現代感;廣闊的教堂前有寬敞的階梯,教堂內的紅磚牆上有一木製的十字架。

  約有五十多位教友來參加這台彌撒,大家圍在祭台周圍,形成橢圓形。彌撒中,大家特別為甫於當天凌晨過世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祈禱和追思。主禮神父在彌撒開始特別強調:「我們都是罪人,就連剛去世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不例外。」對於前一句,我非常贊同,但是後面那一句,我卻不敢苟同,因為在我看來,已故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世時已經是一位活聖人了,怎麼可以與我們這些尚在聖德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的人相提並論。

 彌撒後,黃先生把我交給狄明德神父,因為他目前是會院的代理理家。於是我就跟著狄神父搭公車到新馬路,臨行前不忘與黃志剛先生握手言謝,感謝他這一天費心陪伴與招待,祈望吾主報答他並賜福他的家人。下車後步行回崗頂前地,抵達會院已是深夜十一時了。

 四月四日上午,呂晶器神父陪我去新馬路附近的距記餅店購買杏仁餅。中午十二時,跪求會長劉家正神父的降福後,由郭春慶神父陪同(會院的司機先生開車)送我到澳門國際機場,下車後,我也跪求郭神父的降福,同時也感謝郭神父這幾天的愛心陪伴,使得我這趟澳門的朝聖之旅,獲益良多,願天主代我報答他,並賜福他所從事的一切。

 我搭乘13:50的澳門航空班機,經過一小時四十分鐘的飛行,於下午15:30平安抵達桃園中正機場,結束為期八天七夜的朝聖之旅。感謝天主保佑我這八天的行程順利平安,同時也要感謝澳門會院的院長、理家、副理家及全體神父的招待與包容;尤其更要感謝朱蒙泉神父兄妹倆賜給我此行及提供的贊助。

<回Top>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其他人的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