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1月26日,即常年期第三主日後適逢農曆新年假期,本中心《禮儀快遞》電子報在當週暫停發刊一次,但我們將該期內容整合至本期,故您能在本週讀滿兩期的份量,涵蓋常年期第三主日、農曆春節彌撒,以及2月2日於主日慶祝的「獻耶穌於聖殿」(奉獻生活者日)。在此也向您拜個早年,祈願上主恩祐您在這嶄新的一年能日進於德,圓滿完成專屬於您的禧年朝聖旅程!
常年期第三主日,我們慶祝天主聖言主日。2019年,在聖業樂(即St. Jerome,聖熱羅尼莫)逝世一千六百週年紀念日,教宗方濟各發佈宗座牧函《開啟他們的明悟》手諭,設立常年期第三主日為天主聖言主日。隔年12月17日,羅馬禮儀及聖事部又發表《天主聖言主日》備註,可視為具體的施行細則。隨著禮儀年循環不斷地往前推進,我們愈發地意識到設置天主聖言主日的重要性。誠如聖業樂所說,不認識聖經,就不認識基督;此外,正如《上主的話》宗座勸諭第52號所說,神聖禮儀中的天主聖言又是一個特選之地,天主藉此在今日依然向我們說話。透過慶祝天主聖言主日,我們再一次地被提醒,聖言在感恩祭乃至於整個教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適逢丙年,今年的天主聖言主日乃恭讀《路加福音》序言的前四節,以及第四章14~21節,也就是主耶穌從約旦河回來,並受試探、三退魔誘之後,因著聖神能力的驅使回到加里肋亞,在安息日進了納匝肋會堂,接過《依撒意亞先知書》,展開經卷,宣讀「上主的神臨在我身上……宣佈上主的恩慈之年」,完畢後立刻宣告:「你們剛才所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在這聖言段落的光照下,天主聖言主日中的禮儀行動,舉凡進堂式恭捧《福音書》進場(或簡單地恭放祭臺上),以及主教於當日可舉行的讀經員授職禮(或類似職務的委託禮),其象徵的意義轉瞬間都被揭示出來:受過洗的天主子民,在投身讀經乃至於宣道職務時,正如同主耶穌當年在納匝肋會堂中所行的,而福音書正對應著那一日主耶穌宣讀的經卷;基督當日宣告「應驗了」,今日天主依然臨在於我們的聖言宣報中,而主耶穌正是那「應驗了」的天主聖言本身。
我們是何等有福,能夠在每週甚至每日進入到天主發言的特選之地,聆聽天主在今日向我們說話。由此可見,禮儀中的聖言宣報以及講道又是何其重要,為此教宗方濟各以及羅馬聖事禮儀部再次重申教會傳統,論司鐸、執事及讀經員職務時,「要求特定內修的和外表的準備、熟悉要宣讀的經文,又須練習宣讀該經文的方法,務求清晰,避免臨場即興。」(可參閱備註第6號)論講道,「牧者率先有責為眾人解釋聖經,並幫助眾人明白聖經;由於聖經是天主子民的書,所有被召為聖言服務的人員,務須感受到急切的需要,去幫助團體接觸聖言。」(可參閱備註第4號)此外,堂區或團體至少要在這天主聖言主日前後,舉辦一些關於聖言的培育,尤其是「聖言誦禱」(Lectio Divina)。這一切的熱心事奉,都是為了一個目的:促成天主聖言與人的相遇,這相遇正如主耶穌與厄瑪烏兩位門徒相遇一樣。
1月29日是今年的農曆大年初一。在今日這個量子電腦、人工智能、虛擬貨幣的年代,我們依然生活在大自然的規律中,年復一年依照春、夏、秋、冬的時序,向末世的圓滿邁進。大年初一,我們向上主獻上新春的禮讚,以感恩祭向那恩賜我們無數恩寵的上主謝恩,並將嶄新的一年託付於祂的眷顧、保守與祝祐。在春節彌撒後,我們也舉行新春敬祖,追念我們在血脈上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區《主日感恩祭典》中所附新年開始或春節的彌撒經文,讀經一恭讀的是《出谷紀》十二1~5及14,即上主關於逾越節羔羊的指示,這能與華人年節傳統中張貼紅色門聯發生奇妙的聯想;基於逾越的信仰,我們理當持續地為全球華人中至今仍飽受信仰不自由之苦的弟兄姊妹熱切祈禱,並祈願中華傳統在經過福音的洗禮之後,結出更豐碩的果實。福音是《瑪竇福音》第六章31~34節,主耶穌教導門徒,當先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段經文在前述逾越的禮儀慶祝脈絡中,能夠引發我們去思考,四旬及復活週期就在不久之後,而我們過節,焦點並不在吃喝宴飲,而是在主內日日革新,此正如當日頌謝詞所說。當日獻禮經祈求上主收納我們的祭獻,使我們能在主聖愛中,善度這全年光陰;但願我們常能心生知恩報愛之情,把握珍貴的時光,為光榮天主而奮鬥。
聖誕節之後的四十天,2月2日,我們慶祝「獻耶穌於聖殿」,而今年適逢主日,更能隆重地慶祝這奇妙的慶節。正如《主日感恩祭典》上的紅字指示,要祝福蠟燭並舉行聖燭遊行禮,並有兩式的進堂方式供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可能,最好在燭光禮當中讓復活蠟有其位置,且是經由引復活蠟的火來點燃信友手中的蠟燭而不是用火柴或打火機;如此,獻耶穌於聖殿便與復活節發生聯繫,而信友手中的蠟燭也能指向洗禮後釋義禮的蠟燭。(參閱Bernhard Raas,《教會禮儀年度》(上冊),234頁,輔大神學叢書99)
這個慶節在Egeria(或Etheria)的聖地朝聖日記中已有記載(主曆386年),那是在主顯節後四十天慶祝,當日有盛大遊行一路到「復活教堂」,主教在該處講道,解釋《路加福音》第二章獻主於殿的事蹟。六世紀時該慶節已傳至敘利亞及君士坦丁堡等地,並稱之為「相遇」(Ypapanti),羅馬教會於七世紀接納,在額我略聖事禮典中仍保留「相遇」名稱。在西方教會歷史上,該慶日一度被視為聖母慶節,而在1969年羅馬禮儀日曆更新時,採用了十八世紀法國禮儀曾用的「主的奉獻」名稱,此後定調至今。2月2日持燭遊行的儀節約在七世紀末葉出現,不過在當時具有補贖色彩。在1960年,該日彌撒為紫色祭衣,直到1970年恢復為白色。祝福蠟燭儀節則在十世紀才出現。(參閱趙一舟,《我們的慶節》,224~225頁)
獻主於殿,正如德國聖言會學者Bernhard Raas所指出,是一個多重意義的慶節,有西默盎的與主相遇及預言,有主耶穌的奉獻及犧牲,也有燭光的因素。(《教會禮儀年度》(上冊),231頁)主耶穌被獻於聖殿的事蹟統合了前述的多重意義,祂的出現滿全了西默盎及亞納的期待,而西默盎的預言一語道出默西亞的身分及使命,也讓我們看到獻主於殿與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犧牲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繫;蠟燭燃燒自己以照亮世界,也正象徵著基督自我奉獻的熾烈。先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1997年將每年的該日定為「世界奉獻生活日」(World Day for Consecrated Life),而今年適逢主日,使得各堂區的主日彌撒能夠彰顯出奉獻生活的教會幅度。無論我們投身於何種生活方式,都當牢記,自我奉獻就是基督徒生活的本質,而自我奉獻的最佳典範就是吾主基督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