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丙年
常年期第三主日 厄下八2-6-8-10;格前十二12-30;路-1-4,四14-21 默想: 在今天的讀經,特別是在福音裡,我們看到聖經的寫作過程,以及應如何閱讀並了解聖經的啟發。 以新約為例,新約記載二千年前降生成人的主基督,給予人類有關救恩——得天國永生的啟示真理。但主耶穌在世時沒有撰寫任何書籍,把祂的啟示寫下來讓後人傳讀。祂的啟示是透過祂的言行,特別是藉著祂的死而復活傳授給我們。而記錄祂的言行的聖經,不是從天上突然掉下來的,而是透過祂的門徒們經驗到祂的復活,特別在聖神降臨後給他們光照,使他們「回憶」起主耶穌生前的所言所行,了解到這些言行對他們的生命所產生的「意義」。門徒們秉承了主耶穌要他們「往訓萬民」的遺令(瑪廿八16-20),開始把這些有意義的言行用宣講(口傳)的方式到處向猶太人、外邦人講述,後來慢慢發現除了口傳外,也有文字記載的需要,於是有關主耶穌的零散文字紀錄就出現了。最後的四部福音的作者(瑪竇、馬爾谷、路加、若望)其實是編輯者,他們按照各自的神學思想和不同的基督徒團體的需要(如讀者是猶太人抑或外邦人、團體面對的挑戰和困境、如何在主耶穌的事件上找到「意義」及解決的方法等等),對已存的文字紀錄作篩選、整理和編排,才寫下了我們手上的福音書(當然,後來還要翻譯成中文)。 今天福音裡記錄的《路加福音》的序言,就把這個過程描述出來:親眼見過並為真道服役的證人所傳授的事蹟→許多人編著成書→我(路加)對這些事仔細考查→按次第寫給德敖斐羅(德敖斐羅在希臘文的意思為「愛主之人」,可能是一個支助路加編輯工作的人,或所有愛主、讀主的福音的人),為使德敖斐羅認清所學到的真理都是正確無誤的。 這一段序言所描述的福音成書過程,使我們明白我們慈母教會所堅持的;基督給我們啟示的真理不是只透過聖經傳給後世(與基督教弟兄姊妹認為「唯一聖經」才有權威是不同的),聖經的文字記載出現之前,已經有「聖傳」(口傳宣講),聖經出現之後還有「聖傳」的必要,這在《若望福音》最後的結語表達出來:「耶穌所行的還有許多別的事,假使要一一寫出來,我想所要寫的書,連這世界也容不下」(若廿一25)。這「許多別的事」要傳給後代的我們,就是依靠教會在聖神指導下的活生生的信仰生活和見證的傳統(聖傳)。「傳統」所要傳遞的一切不光是靠文字,主要是仰賴生活的「潛移默化」、盡在不言中的傳遞。就如不識字、不會讀聖經、不懂神學辭彙的阿公阿嬤,可以藉他們信仰生活的榜樣,把信仰傳授給子孫。阿公阿嬤雖不會讀聖經,但從教會那裡「聽」到很多天主的聖言,「明白」的也很多,不一定比會讀聖經的人了解的少,所以,聖傳和聖經都是基督把她的啟示真理之一的方式。 在這裡,我們看到教會在我們讀聖經時的角色。首先,聖經是教會的產物(意思是說:基督啟示的真理是由教會的信友,首先領受、生活、宣講、記錄下來的,教會保存了基督啟示的真理,即「信仰的寶庫」),所以只有教會才能正確地詮釋聖經(「最主要的,你們應知道經上的一切預言,絕不應隨私人的解釋」,伯後一20)。這也是為什麼教會以前不大鼓勵教友私下讀聖經,就是擔心教友受到當時錯誤詮釋聖經的不良影響。當不同的人對聖經有相左的看法時,我們要聽從教會訓導當局的解釋(「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廿八20;「聽你們的,就是聽我」,路十16)。就像今天讀經一裡,天主的法律書要由身為司祭兼經師的厄斯德拉「加以翻譯 和解釋,使民眾可以明白」(讀經一)。厄斯德拉的角色就是教會訓導當局的角色,教會訓導當局是天主在教會內所設立的 職分(讀經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天主的救贖計劃裡,上智地安排了將救恩真理無損地傳諸後代的三個缺一不可的組織:聖傳、聖經、教會訓導當局。 最後,我們從今天的讀經領悟到,怎樣讀(或聽)聖經才能大有獲益:要用天主給的理智(如讀經一說的「男人,女人和所有達到理解的人」);要用信德(厄斯德拉讚頌偉大的天主,全體民眾應聲說「阿門!阿門!」——我相信,我同意!主,厄斯德拉在誦念前跪下,臉伏在地,敬拜上主);要用感情(民眾「專注地」聽經書,聽到動情動心時,甚至都哭了)。所以,理智、信德、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讀經或聽經的人都感受到聖經在「今天」就產生功效:「不可憂愁哭泣,因上主的喜樂,就是你的力量」(讀經一)。聖經不只是記錄猶太人或初期基督徒的歷史書,更是使世世代代的信眾所讀的,在「今天」就能體驗到啟示的真理;換言之,讀經與「我」的「今天」有密切的關係。 「上主的諭令是光明的,能照亮眼睛;上主的訓誨是純潔的,萬世常存!」(答唱詠)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