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拉特朗聖殿奉獻慶日

The Feast of the Dedication
of the 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

 

「至聖的拉特朗大殿,全羅馬及普世所有教堂的母親及根基。」
            ──拉特朗大殿獨有之稱號

一、聖堂奉獻日源始

  教會公用日曆中有以下幾個聖堂奉獻日:8月5日的聖母大殿奉獻日、11月9日的拉特朗聖殿奉獻日,和11月18日的聖伯鐸及聖保祿大殿奉獻日。
舊約瑪加伯書上記載,猶大和他的弟兄戰敗敵人後,帶領全部軍隊到耶路撒冷去清潔被異民所玷污的聖殿,並舉行奉獻禮:將聖所及聖殿內部都修飾好,也祝聖了庭院。又製造了新的聖器,將燈台、香壇、供桌搬進聖殿。在香壇上獻香,又點著了聖燈台上的燈,在殿裡放光。在供桌上放上餅,將帳幔掛起來」(加上一48-51),以後「一四八年九月廿五日清晨,他們起來,按照法律,在新建的祭壇上獻祭……祝聖了祭壇……八日之久,舉行祭壇的祝聖典禮。」(52-56)之後「猶大和他的兄弟們,以及以色列全會眾規定年年在這節期,慶祝重新祝聖祭壇,由九月廿五日起,一連八天歡樂慶祝」(59)。

   耶路撒冷教會自從第四世紀起,也每年紀念在加爾瓦略山所建兩座大殿(殉道教堂與復活教堂)的奉獻日,這無疑地是受了猶太人傳統的影響。這種習摜大約在第五世紀時,也傳到了羅馬及其他西方地區。教堂的奉獻日被認為是教堂的生日,應該每年慶祝。
古代(第五世紀時)一殉道錄(Martyrology)曾記載了在羅馬所建教堂的奉獻日:如聖母大殿、聖伯鐸帶鎖鍊堂(8月1日)、聖彌格天使堂(9月29日)、聖樂倫堂(11月2日)等。到了第十一世紀時,才提到拉特朗大殿及聖伯鐸和聖保祿二聖殿的奉獻日。

   拉特朗大殿(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被稱為「全羅馬及普世所有教堂的母親及根基」(教宗克雷孟十二世),所以它每年的慶祝不僅限於羅馬,而且及於整個教會。為何選在此日慶祝,學者各有不同的假設,大約是因為教宗色爾爵三世(Sergius III, 904-911)改建此聖殿,在本日舉行了奉獻禮。 拉特朗大殿是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所有教堂之母。這座大殿乃奉獻給我們的救主、洗者聖若翰和聖史若望。


二、拉特朗大殿簡史

  有些學者肯定四世紀時,在今日大殿的所在地,曾有一所「家庭教會」(domus ecclesia),當時基督徒常在這裡聚會祈禱。這原是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的妻子福斯達(Fausta)的產業,由君士坦丁皇帝贈與羅馬教會。教宗聖米迪(Melchides, 311-314)於313年將它改建為一所大殿,並附設教宗的府邸。實際上,羅馬皇帝把這產業捐贈給教宗後,教宗就把這原屬羅馬著名的拉特朗家族(Laterani)的古老大屋,改建成了教堂。大殿洗禮堂用的洗禮盆,就是從宮邸的大水池移來的;繼龐齊安地下墓穴(catacombe di Ponziano)發現的洗禮盆後,這可算是最古老的一個。

   君士坦丁皇帝揀選這塊土地來建築新興宗教的第一座大殿,也許是因為這裡毗鄰奧雷連城牆(mura Aureliane)和阿西納拉城門(Porta Asinara)之故,不會引起還信奉異教的多數羅馬居民的反感。據另一推測,那所「家庭教會」可能直接興建在拉特朗家宅的廢墟上,它的地基下發現賽維魯皇帝(Severus, 192-235)時期的一座建築,曾用作御林軍衛隊的軍營。這衛隊原效忠羅馬統帥瑪克森爵(Maxentius),君士坦丁皇帝於312年在羅馬密爾維橋(Milvian Bridge)戰勝瑪克森爵後,解散了衛隊,拆毀了軍營,在其所在地興建了教會初期的大殿,並將它獻予救世主(故又名救主大殿)。之後教宗額我略一世(Gregory I)在任期間,把此堂也獻予聖若望和聖若翰。而現在大殿的名字是1144年教宗魯爵二世(Lucius II)命名的。

  歷世紀以來,這座大殿曾經歷了多次災劫,又經多次重建和更改。455年汪達爾(Vandals)蠻族王金塞里克(Genseric)洗?羅馬城,大殿被毀,其中保存的珍寶也被搶劫一空。教宗聖良一世(Leo I, 440-461)予以修復。幾個世紀後,在一次大地震中,大殿受到明顯的毀壞,教宗色爾爵三世在殿內進行了重要的鞏固工程,並以彩石鑲嵌裝飾了講道台(tribuna)。

  十二世紀時,大殿經歷了一系列美化和整修工程: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 1159-1181)建築了舊大殿朝東的正門面(facade),這正門面今日已不復存在;在教宗格來孟三世(Clement III, 1187-1191)為大殿添了不少彩石鑲嵌裝飾,今日也已遺失。今日仍留存的中殿拱壁上的大型鑲嵌畫,是教宗尼古拉四世(Nicholas IV, 1288-1292)所增添的華麗裝飾之一,是托里蒂(Jacopo Torriti)和卡梅里諾(Jacopo da Camerino)兩位藝術大師一起完成的傑作。

  聖若望大殿的拱壁處,曾建有一個半圓形迴廊(ambulatory),這種罕見的初期基督徒陵墓教堂建築式樣,在羅馬中世紀後期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大殿原來的拱壁處,安放著十二世紀羅馬大理石雕刻家丹哲羅(Nicola d’Angelo)所做的教宗寶座。大殿在1308年一場大火中險被夷平,教宗格來孟五世(Clement V, 1305-1314)隨即把它修復,可是1361年大殿還遭到另一次火災。教宗烏爾班五世(Urban V, 1362-1370)和額我略十一世(Gregory XI, 1370-1378)先後進行了修復工程;烏爾班五世還加建了聖體龕。教宗瑪爾定五世(Martin V, 1417-1431)請了著名的多彩大理石鑲嵌大師葛斯默家族(Cosmateschi)裝飾了大殿地板。教宗歐日納四世(Eugenius IV, 1430-1447)將多項建築工程委托給建築師菲拉雷特(Filarete)。教宗依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 1484-1492)叫人建築了中間教宗祭台前面的拱門;而庇護四世(Pius IV)則興建了朝東的正門面,以及天花板;繼任的聖庇護五世(St Pius V, 1566-1572)再把天花板裝飾得金光燦爛。

  大殿的工門面曾開有三扇尖頂形大窗,外牆上繪有救世主的畫像,殿前有一個六柱的門廊(portico);大殿毗鄰是羅馬宗主教府(patriarchium)(註:當時教會內有五個宗主教區: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約基雅和耶路撒冷,而羅馬宗主教區一直享有首席地位,羅馬宗主教亦是普世教會的教宗。)事實上,拉特朗大殿一直是宗座所在,後來在七世紀末,由於君士坦丁堡的影響,此處才由「主教府」(episcopium)易名為宗主教府(patriarchium)。

  在這裡為教宗服務的,有文職人員和內侍(cubicularii),前者由拉特朗大殿的孤兒院(orphanotrophium)或伯多祿大殿的唱詩班(schola cantorum)的學生中挑選出來,後者則來自貴族家庭。

  這樣,從大殿建成開始直到十四世紀初的大約一千年中,拉特朗大殿及其周圍相毗連的建築,一直是宗座之所在。此外,由於拉特朗大殿是羅馬的主教座堂,其地位也便較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和奧斯蒂亞路(via Ostiensis)上的聖保祿大殿更高。

  但是,在1304-1377年間,教宗遷居至法國的亞維農(Avignon),拉特朗被長期遺棄,日久失修。因此,當教宗返回羅馬後,首先暫居在提伯河西的聖母大殿(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之後遷至城內的聖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最後才定居於梵蒂岡(Vatican)。但是,後來因奎琳崗(Quirinale)更具關鍵位置,因而取代了拉特朗的地位。就這樣,拉特朗大殿重新失去了其昔日的輝煌,再次被遺棄,直到十七世紀中葉。

  眼見令人痛心的大殿廢墟,教宗西斯篤五世(Sixtus V, 1585-1590)決定對大殿進行徹底修茸,他委託給自己所信賴的建築師豐塔納(Domenico Fontana)。新的拉特朗大樓(Palazzo Lateranese)建成後,由於靠近巿郊,便成了教宗的夏宮。西斯篤五世同時也把教會年曆中最莊嚴的典禮,即教宗在復活節頒發對羅馬城和全世界的祝福大典(urbi et orbi),從梵蒂岡移至拉特朗大殿。拉特朗大樓的整修工程,於1590年初夏教宗去世前不久竣工,因此很難確定西斯篤五世對這大樓的計劃,但無疑拉持朗大殿和大樓是被設計作為羅馬教會的主要中心。

  拉特朗大殿是羅馬城和全世界的首座基督徒大殿,比梵蒂岡大殿還古老十三年;直到十四世紀,它一直是教宗的府邸,而今日仍是羅馬的主教公署。在眾多重要的歷史大事中,有首數1123、1139、1179、1215、1512年在這大殿舉行的大公會議。此外,教宗依諾森二世(Innocent II)曾於1133年在此為日耳曼王洛塔爾二世(Lothar II)加冕、1223年嘉祿(Carlo d’Angio)在此被加冕為西西里王;1312年享利七世(Henry VII)在此獲封為盧森堡國王。1347年,羅馬人民領袖和改革者里恩佐(Cola di Rienzo)在此獲封為「王法」(lex regia)騎士。教宗歐日納四世(Eugenius IV)把大殿委托給羅馬教區神職班,他們自1450年至今在此供職。大殿的全體議會由一位樞機總鐸(cardinal archprist)和廿二位議事司鐸(canons)組成。拉特朗大殿在一切教會大典中,享有優先於聖伯多祿大殿的權利。


參考書目:
趙一舟著,《我們的慶節》,台北:見證月刊,1992。

Pellegrini A Rome, 1999 Arnoldo Mondadori S.p.A., Milan Fabio Ratti Editoria S.r.l.
(《羅馬朝聖指南》,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辦事處編譯及出版,2000中文第一版。)

 

 

 

 

 

禮儀年論述
 
禮儀年:佈置
--善度禮儀年
--聖誕週期
--復活週期
--其他慶節
--插花的藝術
桃園南崁耶穌聖母聖心堂的花藝
禮儀年:慶節與聖人
司鐸年
保祿年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