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默,是基督在世時親自揀選的十二宗徒之一,在三部對觀福音(瑪竇、馬爾谷及路加福音)中,提到多默之處不多,但是若望福音,卻給我們留下認識這位宗徒的一些重要線索。 當拉匝祿死後,耶穌要到伯達尼去復活他,以彰顯天主的光榮,門徒們卻擔心當地仇視耶穌的人會殺害耶穌,極力勸阻,但耶穌執意前往,於是,多默勇敢堅毅的鼓勵其他宗徒們說:「我們也去,同他一起死吧!」(若11:1-16) 最後晚餐時,基督預告他將先去父家為我們預備地方,並再來接我們時,多默替千秋萬世的基督徒詢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主!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於是引出耶穌鏗鏘有力的自我昭示:「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若14:1-7) 最被眾人所熟知的,便是多默對基督復活的懷疑了。基督在復活的當晚,就顯現給門徒,當時多默不在場,因此態度十分保留:「除非看見他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絕不信。」而八天後,基督再度來到門徒中間,並讓多默用手指試探他的釘孔和肋膀。多默因此發出了新約中最美麗的信德之言: 「我主!我天主!」,宣示了基督在「聖言」、「默西亞」之外的另一重本質身分。基督並且藉機教導:「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0:19-29)。
當宗徒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的時候,有一些證據顯示多默宗徒到的地方是印度。早在大約第二世紀敘利亞的《宗徒的教義》一書中,便提及多默宗徒在印度寫的信,和其他宗徒在各自的傳道地區寫的信一樣,在各教會內被宣讀。四世紀時,教父Ephrem 寫的聖詩中,清楚陳述多默在印度殉道,並埋葬在那兒,以及在印度顯的奇蹟。聖安博(Ambrose) 主教在四世紀時也曾提及雖有高山阻擋,多默仍去了印度傳教。Tours的國瑞主教也曾說聖多默宗徒在印度受難。東方教會的聖人殉道傳更是記載著:七月三日,聖多默宗徒的遺體由印度轉送至中的小島Chios。 1258年,又由船隊送至義大利的Ortona。1556年土耳其艦隊攻陷Ortona,聖堂全毀,所幸聖髑無損。葡萄牙人和Mylapore主教分別於1523和1729年再度挖掘Mylapore的多默墓,發現部分遺髑。教宗保祿五世在十七世紀重申Mylapore為聖多默安息地。1984年,聖多默的遺髑漆封在棺中。香港青衣聖多默堂在1997年由Ortona 請回一小節聖髑,供奉在新聖堂中,供教友尊崇。
香港青衣的聖多默堂,1999年剛落成,頗有值得深思、借鏡處。聖多默堂的兩扇大門上,有十六幅銅畫(四行、四列),包括三大主題。居中的兩行是救恩史。左扇門由上而下各畫幅是:預報救主基督道成人身、基督的誕生、死亡、復活。右 扇門則是:多默認主、基督升天、聖神降臨、多默殉傳道。傳說中,多默在逃避當時統治者Mahadevan朝臣的追殺期間,在聖多默山(亦名 Big Mount)面對他自己刻在石頭上的十字架祈禱時,被追殺他的人由背後用長矛刺死(這是為什麼聖多默的像中,常見他一手 拿長矛的原因)。因此,這幅銅畫中,在多默殉道的血滴下的土地中,有一粒種子,正是:「殉道者的血,是福傳的種子」之意。
左扇門居左一行的主題是教會在中國。自上而下的畫幅是:與印度多默信徒團體甚有關連的敘利亞景教,輾轉在唐朝流行於中國,這極可能是基督信仰首次進入中華文化;利瑪竇儒冠儒服,在中國傳教,是教會本地化的先聲;1926年,六位中國主教,在羅馬接受教宗碧岳十一
世的祝聖;中國歷代殉道者在主內安息,也為中華教會帶來蓬勃生機。
於是,當信友進聖殿大門時,已然清楚救恩史的主要內容,以及天主的教會在斯民斯土中的傳承和角色。 一進大門,在入門處,立即躍入眼簾的是一座十字形、凹陷在地下,可以浸洗的聖洗池。池底,以金色彩石鑲嵌成多默的十字架,有
在洗禮區,聖堂大門的內側外圍,有巨幅的彩石鑲嵌畫。畫的左側是舊約梅瑟帶領以民出埃及、過紅海的救恩事件;右側是新約中,耶穌在約旦河接受洗者若翰的洗禮。門的正中上方,則是三位一體的天主。由聖三散放出的光芒,連結了新、舊約中這兩大救恩事件,而在其下舉行的聖洗聖事,也呼應了這兩樁事件。在畫幅下端的水面上,有幾艘帆船正在行駛著。船,一直是教會的標記;在此處,也同時是香港的標記,因為香港在發展之初,原是一小港口,港灣中常見這樣的船來來去去。這幾艘船,同時彰顯了普世教會和地方教會的雙重意義。
在巨幅鑲嵌畫像之下,是大理石鑲金的祭台和讀經台。兩者顏色、材質、風格皆相同,很能表達出二者在聖體聖事中是雙重聖筵的兩大餐桌,彼此呼應、關連的特質。在祭台的面上,也有一個和聖洗池底相同的聖多默十字架。十字架立在蓮花座上,在十字架的頂端,還有一隻雀鳥,象徵聖神。
在祭台下方的位置,有一間聖體小堂,供奉著聖體,讓人朝拜,平日也可以在此舉行感恩祭宴。堂中同時珍藏著聖多默宗徒的聖髑,供人敬禮。在聖髑小盒上方的牆柱上,掛著一幅聖像(icon),復活的基督居中站立在象徵天國光榮的彩色光圈中,聖母侍立在左,聖多默侍立在右,都朝向耶穌基督,並向人指出他是救主、天主。
大聖堂的左側,是一片玻璃窗。窗外的高樓房舍,盡收眼底。當天主子民在此團聚、擘餅的時候,眼中所見、心頭所念,不離所存身的世界。更可以體會到在祭台上的祭獻,和生活中的祭獻是分不開的。我如何建樹這個世界、愛我的鄰人,便是帶著什麼樣的生活的祭品,來到天主台前。 註:蓋堂當時,胡振中樞機是香港教區正權主教,陳日君樞機當時是助理主教。 本文原刊載於2000.07.09/16,《台北教友生活周刊》2364/5期12版 透過聖堂的玻璃窗,世界的需要和天主子民的祭獻,融合為一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