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坊」是一個開放給所有網友的園地。您所提供的寶貴的經驗、意見、想法,將與我們共同編織這個園地。我們歡迎所有對於教會禮儀有興趣、有經驗的朋友,提供資料﹙以及相關照片)給我們這個園地,好讓大家在網上交換意見,彼此鼓勵與學習。
 郵寄的方式一律採用電子郵件方式,我們的電子郵件信箱是:lc@mail.fju.edu.tw 。謝謝!


劉家正神父入會金慶感恩禮講道
(2016-7-31)

  讀經申命紀所描述的可說是一個民族的家族史中的核心部分—由自己人世經驗中所領悟到的天道:事關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的選擇。聖保祿則以自己的生命將其中的奧妙鮮明地譜寫出來:個人所秉持的核心、終極價值,還有面對生命目的的專注、動力和指向,明示心之所在與所向。兩篇讀經都有一種共同的脈絡,那就是關係:人和神、和自己、和他人及大自然的關係。而耶穌在剛剛宣讀的福音中,將這些關係總結在自己身上 – 認識、放下、跟隨、走進更大的生命。我們每個人、每個修會團體也在同樣的脈絡中,形塑並述說自己的故事。

  耶穌會上次大會對自己家族的集體生活,有一種概括性且近乎詩意的描述:「眾多火花,一把火炬;許多故事,一部歷史(Many Sparks,One Fire; Many Stories, One History)。」 並且意識到儘管會士所處的文化和脈絡迥異,但其團結的程度,令人嘖嘖稱奇。或許就是出於這個集體意識,讓本人今天在此場合不辭以個人一星生命的火花來嘗試引燃那把火炬,照亮那由無數像我個人小小的故事所形成的那部歷史。

  首先最想代表我們這批慶祝週年的會士來表達的是感恩 -- 感謝天主,以祂慈悲的大愛,在我們每人生命所經歷的一切事件中,成就祂創造、救贖的大能。感謝耶穌會本著會祖聖依納爵的神恩,一向在會士的培育和照顧方面,不遺餘力,成全我們的召喚。也感謝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所有的每一個人:師長、同會會士、家人、親戚朋友,過去和現在的合作者,天主託我們照顧和服務的對象,以及那些從未謀面而在主內通功的人們。信仰奧秘中無私的奉獻、珍貴的友情、支持與鼓勵,指導、批評和挑戰,這些都是成長所必需的,還有令人終身難忘的合作經驗等等。聖伯爾納德說:「我們在所愛的人當中休憩,我們在心裡提供一個休憩的位置給那愛我們的人。」

  造就一個聖召,往往意味他人默默、既平凡又偉大的犧牲。我想到的是入會離家當天的情景。午飯後,母親一如往常站在家門口目送她的么兒走在那條通往銅鑼火車站前面廣場的泥土路上,在轉彎處我跟以往一樣,回頭要向母親告別,卻不料母親的身影竟不知何時消失了 …。母子之間彷彿有著一種共同的掛念:不知此去何年何月何日再相逢?時為一九六六年九月七日,那年我二十四歲。剛服完兵役。

  有時會聽到一些關於本會會士的微言,例如耶穌會士自以為高人一等、很難跟人合作等等。年歲愈大,愈能看清自己的陰影。在此想說的第二件事便是向所有自己感到虧欠的對象(包括大自然)請求寬恕和修和,尤其對那些由於自己的偏見、傲慢和無知、殘忍無情和自以為是而受到傷害、輕視或忽略的人們。至於聽到一些鼓勵讚美的話語,除了感激對方的仁慈和善意之外,有時也不免感到愧對。人之所見,往往只及於外表,天主則看到人心深處。

  五月澳門的慶典中,有位比我年長的修女,因無法參禮,特別寄來一封電郵,勉勵我說:天主的恩寵在往後的歲月,必有增無已。關於這點,我不僅深信不疑,且能感同身受。中華省會士週年慶典刊物起名「恩典之路」,很能傳神。有些朋友或許早已注意到了: 在本會至少也得資深到金慶的地步,才能被擺到「檯面上」來隆重慶祝。所以除了先我們而去的弟兄,夠格被這樣慶祝的人,該都是可謂上了年紀的人。所謂「年邁的恩典 (the grace of aging)」近年來多有論述。除了感恩、寬恕之外,一般還會提到謙卑容讓、慈悲憐憫、放下、順服、泰然自若、慷慨待客、智慧與傳承等等。我們無法在此一一分享。手邊有一份名為「一位邁入老年耶穌會士的祈禱」很能表達這種恩寵的狀態,以下是其中的幾段:

「最親愛的主,請教導我溫詳地成長。幫助我明白:當團體逐漸減少我的職責時,我的團體並未有虧於我。
請除去我因所得到的「智慧」而產生的驕傲。請除去我自以為「別人少不了我」的幻想。
主啊,請繼續使我成為有用的人,對世界貢獻出我的樂觀。讓我以謙卑安詳的生活態度,與變化中的社會交流;讓我所受的苦成為我為所有弟兄作的補贖。
求袮賜我,單純自然地從前線退下 – 有如落日般的璀璨愉悅。
主,請原諒我,若我直到生活在安寧中的此時,才體驗到袮多麼愛我,袮的助佑是多麼浩瀚。
現在,我希望能清楚、深刻地瞭解,袮為我預備好的喜樂的終向,並且從我出生的第一天,就指引著我的每一腳步。」

  我個人的經歷和信念也這樣告訴自己:從此以往,生命的奧秘將持續開展生機,引人回歸本然,以另類寧靜而沉著的方式,鞠躬盡瘁,繼續點燃火把,述說故事,一代又一代……。

  「三合一慶祝」的一環,是昨天剛晉鐸的申神父,今天在此舉行晉鐸以來的第一台彌撒。我們之間有一種特別的緣分。當初他通過法國耶穌會神父來叩中華省的門,由本人跟他接觸。此情此景,讓我想起自己的晉鐸: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季節,事隔四十二年,近乎半個世紀。面對新鐸,不禁自問:又有什麽想說的呢?容我套用一位修會會長在主持一項隆重聖願典禮時對其年輕會士所講的話:

「我正走向自己修道生活的終點,而你現在正開始你的鐸職生活。當我回顧這段漫長的修道生活,不禁想起自己所辛苦建立與堅持的一切。我常辛苦建立些什麽 …,卻有些莫名其妙的事尾隨而至,摧毀我辛苦建立的一切,而這就叫做進步。因此,我想給你這樣的建議,無論你有多麼精心的設計,或多麼巧妙的安排,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天主會阻撓它們。」

  所以,申神父,希望我們這些走在你前面的弟兄,給你未來的鐸職和修會生活留下一些路標,在這恩典之路上指引你前行,尤其是當事情變得不順心棘手的時候。容許我們提醒你,事情終究不會和你現在所想像的那樣—無論它有多理想、多神聖,因為天主總是比我們更年輕、更有活力、更有創意, 一如聖奧斯定所說:「天主比所有的人都年輕。」

  記得在靜山做了入會前最後一次避靜。結束時,沿著那條蜿蜒的柏油路,倒著走下來要回家。一邊走一邊還煞有其事地這樣提醒自己:下次再來的時候,你就要入會而不需再回去了。還記得也是入會之前,讀過鄭聖冲神父那本「天主教耶穌會」,其中最動人和一直都記得的有兩段:一段是「耶穌會士死時葬以最廉價的棺材」,另一段則是 「耶穌會士死時不立遺囑 (現在可不同了), 因為沒有什麽是屬於他的。」讀到這些,覺得這樣挺徹底、壯烈的,對當時的我極具吸引力。那段日子祈禱時,心裡常冒出這個短句:「士為知己者死 」。

  四月回來台灣的時候,同會好友林啟和神父送我一本書 The Grace in Dying (死亡中的恩典)。作者在書的開端引用艾特略的一首詩:

『我們將不停地探索
而一切探索的終點
將是抵達我們出發之處
並且初次認識這地方。』

  奧妙的是:看起來終點也是起點,死亡就是生命。過了半個世紀或更長的時間,我們又來到同樣的地方。恩典之路,一路走來,愈發鮮明而真實 – 眾多火花,一把火炬;許多故事,一部歷史。

  「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格後十二9)。是的,主,五十年來,從頭到尾都是這樣!
所以,申神父,此際請容許我們與你一起互勉互勵:珍惜傳承,在新時代的脈絡中,以富於創意的方式,繼續 「為人靈服務」、「愈顯主榮」。 無論是富貴或貧窮、尊榮或卑賤、長壽或短命、成功或失敗、春夏或秋冬,都要記得那把由無數熱情所點燃的火炬、那部由眾多血淚所譜成的歷史。

  有幸在慈悲特殊禧年舉行慶祝,尤為感恩。最後代表我們這批慶祝週年的會士,祝福新鐸和在座每一位,無論是以公務司祭職或普通司祭職的份位、分享耶穌基督大司祭之職,都能如致希伯來人書所描繪的一般:

「在關於天主的事上,成為一個仁慈和忠信的大司祭。」(希二17)

其他人的經驗交流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