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房志榮神父 房志榮神父,是耶穌會士,擁有羅馬宗座聖經學博士學位,曾任輔仁神學院院長。神父學貫中西,精通九國語言,提倡以中華文化的角度,領悟天主的啟示。神父見解高深,文筆優美,深具學者及文人風範,拜讀其大作,實為心靈的饗宴。 本專欄的反省實踐、信友禱文部分,仍由禮儀研究中心提供。歡迎各位朋友加入撰寫行列,並提供意見。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默想: 本主日的福音選讀,繼續上主日的《馬爾谷福音》第十章,但跳過了32-34節(耶穌第三次預言受難和復活),即刻講載伯德二子的要求(35-45節)。不過,為瞭解這一對弟兄的要求是如何不合理,必須回顧耶穌這三次預言所引起的反應。馬爾谷把三次預言均衡地放在第八、九、十這三章中。第一次是伯鐸要阻止耶穌受苦受難,第二次是門徒們不明白耶穌說的話,又不敢問祂,原來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今天的福音所描述的雅格、若望兄弟二人,請求耶穌允許他們在祂的光榮中,坐在祂左右兩邊的席位上,好似聽懂了耶穌在受苦受難之後,將建立光榮的國度。他們弟兄兩人一開始就大方地追隨了耶穌,這位老師應該不會辜負他們,特別又因為另一對弟兄,安德和伯鐸,是他們最在意的對手。耶穌如何擺平他們?這為祂是一個考驗。 耶穌回答的第一句話:「你們不曉得你們求的是什麼」,不在於他們請求的對象,而是指祈求的程序。只想登上光榮的高位,卻不先估量應付的代價,和該受的痛苦,那不過只是美夢幻想而已。由十字架到光榮(Per Crucem ad Lucem),由艱辛到明星(Per aspera ad Astra),是耶穌三次預言苦難和復活的救恩之路,沒有其他捷徑。所以耶穌接著說:「你們能喝我喝的杯嗎?或者,你們能受我將要受的洗嗎?」這明顯指三次預言的實現或結局,一如耶穌在山園祈禱時表現的服從:如果父不肯移去這苦杯,順命的兒子便要一飲而盡,領受捨生致命的血洗——被釘十字架。「他們回答:『我們能。』」也許,二人作此許諾,一時還不知其分量,但日後的確做到了:雅格第一個為主殉道(參閱宗12:2),墊底的若望,晚年也遭受過迫害。 最後,耶穌這樣回答兩兄弟的要求:「我喝的杯,你們要喝;我受的洗,你們也要受。但我左右的位子,不是由我來決定,而是為那些被選定的人所準備的。」(49-50節)這兩句話,和盤托出了耶穌在世的使命。祂以自己的生活榜樣,教人走犧牲吃苦的路,天天背起各自的十字架,跟在耶穌後面,走這條十字苦路。 走到加爾瓦略山巔,為主奉獻了生命之後,自有復活的新生命出現,使人進入基督的永生國度。至於在這王國裡,地位的高低和職務的分配,不是基督的事,而是按照父的旨意來處理,基督自己也聽從天父的命令。「是為那些被選定的人所準備的」這句話的主詞,是指天父,就像福音書中許多地方一樣。 今天福音的最後一段話(41-45),一方面是一個總結,另一方面也說出居高位是為了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你們當中誰要居高位,就要作大家的僕人;你們中誰要成為首領,就要作眾人的奴僕。」最後,耶穌表明自己的作風,要讓門徒們學習:「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服侍,而是來服侍人,並且犧牲祂的生命,為眾人作贖價。」在瑪竇的平行文裡,最後這兩句話的說法是:「正如人子來不是來受人服侍,而是來為人服務,並交出祂的性命來救贖眾人。」(瑪20:29)初期教會三個多世紀的羅馬教宗,為天主子民熱心服務,當中也有多位殉道,為後代留下了肖似基督的榜樣。反省與行動:
禱文: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