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實用篇 交流坊 禮儀電子報 關於我們

 

禮儀專題:導論
 
禮儀專題:聖事禮儀
 
禮儀專題:禮儀年
禮儀專題:禮儀空間
 
禮儀專題:禮儀音樂
 
禮儀專題:聖藝
 
禮儀專題:殯葬禮
 
 
禮儀專題:敬禮
 
 
 

 

 

 

天上人間
——天主教會看「祭祖」及相關問題

錢玲珠

  筆者曾於2002年,應長老會陽明山台灣神學院之邀,在當年以「祭祖」為主題的「馬偕講座」中,代表天主教會,發表論文,介紹天主教會站在中華文化和基督宗教教義及禮儀的基礎上,如何祭祖,在普遍不舉行祭祖禮儀的其他基督宗教派別的代表們和台神師生中,引起積極迴響和熱烈討論。值此新春祭祖時節,特刊此文,以嚮讀者。

  耶穌基督在離世之前,親口吩咐門徒,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世世代代的基督徒,也都謹守耶穌的命令,努力使更多人認識救主基督,並接受基督帶來的救恩。第一個千年,基督的教會在歐洲發展;第二個千年,則在非洲和美洲開疆拓土;第三個千年,應是亞洲普降救恩甘霖之時。而在第二個千年中葉之後、基督信仰東傳時,和東方的文化展開了一道長遠的會遇之路。

   以中華文化為首的東亞文明,是以儒家思想和生命情調為生活主軸。「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構築成深蘊的生命基調。因此,孝道是立足人間的基本德行,要對父母尊長「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而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慎終」,指的就是「葬禮」;「追遠」,則是「祭禮」,對民風的淳厚與否,影響深遠。

   於是,當基督宗教進入中土,不得不碰到「祭祖」這個中華文化的禮教及社會風俗中相當核心的問題。由十六世紀在中國大陸建立教會開始,數百年來的傳教史中,「祭祖」的確曾經引發相當激烈的爭議,但是行至今日,已然是柳暗花明之境。究竟天主教會怎麼面對這個信仰本地化的問題呢?本文將從三方面來探討:首先進入中華文化的儒家脈絡中,探尋和基督信仰相應的的祭祖意義;再回頭看天主教會對祖先的態度;最後進入華語天主教會在「祭祖」議題上的本地化適應。

壹、 「祭祖」在中華文化儒家脈絡中的意義

  祭祖在中華文化儒家傳統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意涵豐富,在此無法一一陳述,僅點出與天主教會信仰之精義相互呼應的核心部分。

一、 「天」與「祖先」的區分

  中華民族一向被稱為「禮義之邦」,中華文化被視為「禮」的文化。「禮」的原始形態和重要內容是宗教祭祀,但由於殷人和周人對「天」、「帝」的看法不一,所以殷禮以祭祀鬼神為核心,而周禮則是祭祀祖先。殷人的「天」、「帝」觀中,包括祖先神;周人則切斷了天、人之間的臍帶,將祖先神由至上神「天」中分離出來,居於「天」神之下,受「天」的支配。

二、 周代以降,對祖先的祭禮

  而在周代,有系統的記載「祭禮」的作品,當推《禮記》。《禮記‧祭統》指出「祭禮」的重要性: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吉(祭)、凶、賓、軍、嘉禮合稱「五禮」,而以祭禮為重。對天地鬼神的敬重,與對家族祖先的尊崇,是治世、齊家的根本,因此,「敬天祭祖」一直以來均是儒家倫理道德生活中極重要的一部分,這也關係著人際的網絡。

  「禮」,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倫常的實踐,因此,有「禮者,履也」之說。 儒家視人際結構,有縱向面和橫向面:縱向面是對生命根源關係之探索,人與父母、先祖之關係屬之,對應這關係的倫常態度,謂之「孝」;橫向面則是由此生命根源所開展的結構,手足關係屬之,對應這關係的倫常態度,謂之「悌」。父母先祖在世,固然共享天倫之樂,若是一旦離世,發乎人的至性至情,不免要再加追溯懷念,而這種人對生命根源的追溯懷念,就是祭祀。「祭祖」,則是將對生命根源的追溯與崇敬,由家庭的幅度,更推廣為自然生命的天與地,甚而至於「文化天地」。

三、 「死而不絕」的生命理念

  換言之,祭禮之中,對祖先的祭祀,是將「死而不絕」的生命理念,推擴到最高層次。一方面滿足生者對死者的思念與崇敬之情,一方面以香火不斷的人間祭奠,傳達死而不絕的生命理念。

   雖然孔子曾在回答弟子詢問時說「未知生,焉知死」,彷彿對「死」存而不論,其實,儒家視生死為一個完成,是由過去、現在、未來連結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死者離世,生者葬之,這是「葬禮」,是一種斷裂,為安頓死者。而就人的情感來說,希望與死者「再連結」,這個再連結,則是「祭禮」,是一種接續,為了提昇生者。

   「祭祖」,是活著的家族成員對亡故的祖先表示敬畏、懷念之情的重要禮儀。人們懷著誠敬之心祭拜祖先。在莊嚴的氣氛中,子孫感受到祖先的威儀,因而把對祖先的敬畏之心,轉化為對傳統道德的尊奉,並身體力行,以報答祖先的化育之恩。

  祭祖的精義,即在於對生命所從出的本源禮敬。因此,祭祀禮儀之前要齋戒沐浴,以示尊崇慎重。齋戒有兩種:先對外在事務預作安頓,謂之「散齋」;之後專力於排除內心雜念,稱為「致齋」。專心致志的冥想三天,所祭祀的先人的音容笑貌,自然栩栩如生,如在目前。之後,在祭祖之時,自然感應到祖先的臨在,接受子孫的祭祀。 這和「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 的真誠態度,是類同的。這就是禮記中所論的「祭禮」的意義,也是中華文化中對於「祭祖」所要求的精神。


貳、 天主教會對祖先的看法及相關議題

   基督宗教對父母十分孝順,對祖先十分尊敬,對家族繁衍的次第 (族譜)十分看重(參看:出20:12;弗6:1-3;編上1-8章;瑪1:1-17)。天主教會秉持這樣的精神,自古即對祖先特別尊敬,也認為在祖先和今人中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以下,便就天主教會「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以及「禮儀中對祖先的紀念」兩方面來探討:

一、 天主教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

  生、死是人生大事,著名的人類學學者Arnold Van Gennep 在他廿世紀初(1908年)問世的經典之作《通道儀式》(The Rites of Passage)一書中,主張出生、成年、結婚、死亡……,是人生的重大關口。 但在肉身的生、死之外,基督宗教對生命和死亡,天上和人間,還有另一層理解。現在,就由以下幾個幅度,來探究天主教會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

  1. 基督徒的重生----接受洗禮,活基督的生命
    和其他基督宗教一樣,天主教會相信天父創造了天地萬物,也包括人類(創1:1-31)。並指出天上和地上的一切,都是藉著基督,並為了基督而受造(哥1:16)。人的生命在基督內,才能找到意義。因此,耶穌基督告訴法利塞人尼苛德摩,應該由水和聖神重生,才是屬神的真生命(若3:1-15)!

    一個人接受水和聖神的洗禮,就是與基督同死、同生,從此,不再活自己罪惡、有死的生命,而成為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羅6:3-14)。洗禮,使人分享基督的先知、司祭、和君王的身分,以及在教會中延續著的生命。洗禮要求人「委身」,就是承諾要追隨基督,按照福音精神生活,在人間作光、作鹽,散放基督的馨香,甚至為愛捨命。

    洗禮使人可以「割捨」,放下「我執」,也就是完全「為他人而活,與他人同行」。
  2. 基督徒的死亡----復活,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
    保祿宗徒說得好,「如果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宣講便是空的,你們的信仰也是空的!」(格前15:14)的確,基督受難、死亡、復活的奧蹟,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而這所謂的「復活」,不是指原本肉體生命的延續,而是將生命提升到新而永恆的另一個境界中。天父藉著聖神的德能而使基督復活,成為「屬神的身體」。基督的復活,正是末日死人復活的先聲與保證(格前15:20-22)。如同基督復活,仍藉聖神參與人間的救恩工程;同樣,死而復活的基督徒,除了正喜樂的參與天上聖筵,也和基督一起,關心、參與人間的救贖。這就是「諸聖相通功」。
  3. 諸聖相通功 ----人間天上的共融合一
    「諸聖相通功」,是指教會全體成員,包括已在光榮中的、經過煉獄的、以及正在旅途中的教會的我們,在天主聖三的生命中,互相效力與支援。這種橫向的互相分享、團結和依存的關係,是建基在信友與聖三在「垂直」關係的共融中。基督徒和聖父、聖子在聖神中,分享共同的生命,並由此生命出發,彼此相通。

    我們可以在聖經中,找到「諸聖相通功」的基礎。 由感恩祭宴最容易明白「諸聖相通功」的意義。感恩祭宴是天上人間的共融宴,具有末世幅度。這是世上的天主子民,預嚐天國的聖筵,也就是與聖三和天上諸聖,達至完全的共融。在感恩經中,有這樣的禱文,「我們隨同天使和諸位聖人,歌頌你(上主)的光榮,同聲歡呼……」,就是天上人間共禱的明證。

    此外,信友也藉聖德來加深、協助基督奧體中各肢體和天主聖三的共融。而這種生命共融的圓滿境界,就是「新天新地」。
  4. 聖像畫中彰顯的意義
    以上所談論的基督徒的「生死觀」和「諸聖相通功」的意涵,也表達在教會珍貴的文化遺產中。下面試舉一些例證:
    a. 石棺,由於是存放亡者遺體之處,所以外廓的雕刻,最能表達出基督徒的生死觀。通常,這些雕刻內容包括圖案和人物。

      
                   (圖1和1-1)
    (圖1和1-1)所示,是五世紀的Teodoro主教的石棺。棺廓上的圖案,是代表基督為時間之主的徽記,以及生命樹和永生之鳥。另外,以人物為主的石棺雕刻,幾乎都有基督態像,象徵基督是人類生命的核心。如五世紀Exusperantius 和Maximianus 的石棺側邊,就是一手拿書卷,一手降福的基督在中央,伯多祿和保祿分立左右,在他們的兩側,則是永生之樹。(參見圖2)
         
                (圖2)


    (圖3)
    存於羅馬城郊Callisto地下墓窟 (catacombe) 一尊石棺的側面,有三尊雕像,左右是基督善牧圖,基督肩上扛著尋回的迷失亡羊,身旁立著永恆的生命樹。中間是手執書卷的基督聖言。在這三尊像中間區隔著的是水紋。基督徒接受水的洗禮,成為基督善牧的羔羊,並在結束肉身的生命之後,跟隨救主善牧,進入永生。(參見圖3)

    b. 義大利出名的古城Ravenna,有一座五世紀的陵墓Galla Placidia Mausoleum,在入口處的大門上端,有一幅基督善牧圖:亡魂回歸天鄉,以羔羊的姿態,悠然地憩息在善牧基督的身邊,那是每一個基督徒的歸宿。圖的背景,是恬靜的山野,花繁草茂,一片安詳。這也意味著唯有通過基督,才能到達永恆的和平寧靜。 (參見圖4,4-1)
     
                (參見圖4,4-1)

    c. 在羅馬城中聖克來孟(The Basilica of San Clemente)的正殿拱壁上,有一幅意涵豐富的馬賽克鑲嵌畫。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救贖祂所摯愛的世人,毫不保留的獻出自己的尊嚴和生命。救恩的十字架因而繁衍出枝繁葉茂的生命樹,這是由真葡萄樹所生出的葡萄枝,果實豐美。十字架上,有形貌如純潔白鴿的善人的靈魂(一說是宗徒們)棲息其間,也代表著我們信仰上的祖先們。生命樹下,有四道活泉湧流而出,流成生命之水,滋養人類和萬物(創2:10;若7:37-39;19:34;默21:6;22:1-2,17)。當人們坐在聖殿中參與禮儀慶典時,看見的,是基督的救恩、先祖們的歸宿、以及自己也置身其中的分享永生活水的美麗地堂。這真是天上人間的美麗共融啊! (參見圖5,5-1)
     
             (參見圖5,5-1)

二、 天主教禮儀中對祖先的紀念

  有些人對天主教會有些誤解,以為這是洋教,信了教就會數典忘祖。殊不知在天主教會中,對祖先更是尊崇。不僅在民俗節慶中祭祖,甚至在每一天慶祝的感恩禮中,都紀念祖先。並且,在教會的禮儀年中,也有特別追思祖先的節慶和時節。而在追思感恩禮中,更是把焦點放在祖先身上。

  1. 感恩禮中的紀念
    感恩禮是教友禮儀生活的核心,是聖事中的聖事。在這每主日,甚至每天慶祝的最隆重的慶典中,教會恆常紀念我們的祖先。

    a. 在祈禱意向中紀念
    每一次在感恩禮的慶祝中,無論是主禮或參與者,都可以有特殊的祈禱意向,在禮儀中向天父祈求。通常在祖先的生日、忌日,或一般民俗追念祖先的日子(如清明節),教友會特別為祖先獻上感恩禮來祈禱。

    b. 在感恩經中紀念
    天主教感恩禮慶祝的兩大主體,是聖道禮和聖祭禮。聖祭禮中的「感恩經」,尤其是重要高峰。感恩經共有十式,每一式中都有紀念祖先的經文。其中常被選用的有以下四式:
    i. 第一式:
    上主,求禰也垂念我們的祖先和禰的僕婢 (某某),他們保持著信德,先我們而去,如今正在安眠休息。上主,我們求禰賞賜他們及所有安息於基督懷中的人,進入永福、光明和安寧的天鄉。
    ii. 第二式:
    求禰也垂念懷著復活的希望而安息的兄弟姐妺;並求禰垂念我們的祖先和所有去世的人,使他們享見禰光輝的聖容。
    iii. 第三式:
    求禰垂憐我們的祖先、已亡的親友,和所有在禰寵愛中去世的人,恩准他們進入天國。我們也希望將來在天國永遠同他們共享禰的光榮。
    iv. 第四式:
    求禰也垂念安息於基督的信眾;並垂念我們的祖先和所有的亡者,他們的信德只有禰知道。
  2. 追思的慶節及禮儀
    在天主教會,有為追思特別安排的紀念日、時期,以及感恩禮。
    a. 追思慶節
    在天主教會,每年的11月2日,是「追思已亡」的日子。 這日子的主要精神有三:其一,表達「復活」的信仰,也就是「亡者頌謝詞」中說的:「為信仰主的人,死亡,只是生命的改變,而非毀滅」; 其二,也是「諸聖相通功」的另一種表達。教會認為,有些亡者,可能有些小罪過尚未煉淨,在世上的基督徒,可以藉著祈禱、行善事……等,幫助他們早日煉淨,進入天鄉,和天主及所有聖人歡聚;其三,是提醒活著的人,要懷著復活的期望,善度今生。
    雖然梵二禮儀革新 沒有特別提到「煉靈月」的敬禮,但在教會的傳統中,11月會特別為亡者祈禱,通常稱這個月份為「煉靈月」,這是私人的熱心善工。而在我們努力代禱的亡者中,或許也包括我們的祖先。

    b. 追思感恩禮
    在特別為追思的感恩禮中,也紀念我們的祖先。試舉一例:

    求禰垂念禰的僕人(某),禰(今天)從人世將他(她)召回。他(她)既因聖洗和禰的聖子一樣的死亡,求禰也使他(她)和禰的聖子一樣的復活;將來基督使肉身復活的時候,我們卑微的身軀,也能相似祂光榮的身體。求禰也垂憐我們的祖先、已亡的親友,和所有在禰寵愛中去世的人,恩准他們進入天國,我們也希望將來在天國,永遠同他們共享禰的光榮:那時禰將擦乾我們的眼淚,因為我們要親眼看見禰,我們的天主,永遠相似禰,不停地讚美禰。以上所求,是靠我們的主基督,因為禰藉著祂賜給世界一切美善。(感恩經第三式)
  3. 殯葬禮
    雖然殯葬禮是為亡故的人,而非專為祖先,但在殯葬禮中,表達的是基督徒跟隨基督的逾越,這是祖先曾經走過的路,在殯葬禮的禱文中,也常提及日後重逢,表達出對永生的信靠和喜樂盼望。試舉一例:

    仁慈的天父,你賜予眾人生命的氣息,又派遣耶穌基督來解救我們脫離罪惡和死亡的束縛。求你收納你的僕人(某某)弟兄/姊妹,進入天上的家鄉;在那裡,再沒有痛苦、眼淚和悲傷;求你也垂視在場的親友,我們期待著有一天能在天鄉重逢,一起享見你、讚美你。你是永遠常存的父,你和聖子及聖神,同享光榮,至於無窮世之世。(守靈禮結束禱文)

參、 華語天主教會中的祭祖

  天主教會對祖先是極為尊敬的,也在禮儀中紀念他們。而當天主教會進入中華文化,由於文化與認知的差異,在「祭祖」一事上,卻也走過一段曲折艱辛的路程,才終見天地清曠!由眾所周知的禮儀之爭,到後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本地化的趨勢,因而有于斌樞機的倡議,以至今日在華語教會的普遍施行。

一、 禮儀之爭

  「禮儀之爭」起於明代,圓滿落幕於對日抗戰時期(1610-1939),其影響不只及於中國,尚且包括韓國、日本、越南等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其他亞洲國家。其主要爭端有二:「論天主之名」,和「敬孔祭祖」。

   就「敬孔祭祖」而言,「敬孔祭祖」,是中華文化溫柔敦厚、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及禮樂教化的優美表達,是悠久且重要的文化傳統之基石。當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土,因為接觸的社會階層不一,對「敬孔祭祖」究竟是社會文化禮俗,或是迷信與宗教,持不同看法,當其各自向羅馬教廷表述時,就容易囿於一己之見,未能涵蓋整體;再加上路途遙遠,通訊不便,書信往返費時,因此,羅馬根據所能掌握的有限資訊,幾次下達禁令。這讓華人教會譁然,教友不見容於當時社會,更引起原本對天主教甚有好感,且努力親自溝通的康熙皇帝不滿,下令禁教,引起百年教難。

   直到1939年12月8日,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才撤銷禁令,歷時三百多年的禮儀之爭,至此正式落幕。

二、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本地化趨勢

  1962到1965年,在梵蒂岡召開的第二屆大公會議,為天主教會帶來極深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就是重新反省福音和文化的關係,強調「本地化」的必要性。在梵二文獻的《禮儀憲章》中,就清楚標示:「教會培養發展各民族的精神優長與天賦;在各民族的風俗中,只要不是和迷信錯誤無法分解者,教會都惠予衡量,並儘可能保存其完整無損」(37號)。梵二文獻的《教會傳教工作》法令,也教導人要瞭解、遵循並醫治保存祖國的傳統文化,並在基督內使之完美,好讓基督的信仰及教會的生活,開始深入社會並轉移風氣(21號)。

   梵二後,天主教各地方教會都積極朝向本地化努力,教廷也不斷在此方向上,提出新的省思和教導。1975年12月18日,教宗保祿六世的《在新世界傳福音》宗座勸諭提醒我們:福音和文化之間的隔閡是時代的悲劇,深深衝擊著福音傳播與文化(20號)。而在1994年的《羅馬禮儀與文化互融》訓令中,引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話:「福音降生到本地文化中,同時將這些文化引進到教會生活中」,來定義「文化互融」(inculturation),指出「互融」是「各種真正的文化價值,藉著其整合於基督教義中,並藉著基督教義植根於不同的人類文化中,而產生的一種深度的轉化」(4號)。1999年11月6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印度新德里頒發的《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中,對「文化融入」,有更進一步的闡釋。教宗強調:「在與世界各個不同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教會不但傳輸她的真理與價值,並從內部更新文化,且由不同文化中吸取已存在於其中的積極因素。」(21號)

   而華語教會的「祭祖」,就是植根於「本地化」精神的果實之一。

三、 于斌樞機的倡行

  于斌樞機一直極力倡言天主教信仰與中華文化絕不衝突。他說:天主教對各民族文化無不重視,如有不真實不道德的因素則設法加以糾正、揚棄;其合乎真善美條件者,則欣賞之、保存之,且發揚光大之。我中國文化以仁愛為中心,正吻合天主教的全心全意全靈全力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之博愛精神。韓文公肯定之『博愛之謂仁』, 國父中山先生常題「博愛」兩字,均能把握我國仁愛哲學本質,惟我國人對天主雖不很了解,而敬天、畏天、尊天、順天等語句則時時處處隨口而出。

  再加上梵二的新精神,因此,于斌樞機於1968年提議恢復祭天敬祖典禮。1971年春節,在師大附中大禮堂舉行祭祖典禮,有一千多人參加,並於1972年在台北主教座堂,舉行敬天祭祖的儀式,這個行動成為天主教會祭祖的標竿。此後,天主教會普遍在春節、清明等民俗節日,於各地天主堂舉行祭祖的禮儀,即使遷徙到海外,依然保有這習慣。

四、 現代華語教會的作法

  自于斌樞機大力提倡敬天祭祖以來,天主教會台灣主教團已於1974年編訂了「祭祖禮規」,指出四項祭祖的宗旨:

  1. 重申天主誡命「孝敬父母」的基本精神,激發教友孝親之情,以增進孝愛天主之德。
  2. 澄清國人對天主教會「信天主而忘祖宗」的誤會,並使教外人士對教會有正確之認識。
  3. 復興中華文化,崇尚孝道與慎終追遠的美德,使福音和傳統文化結合。
  4. 為規正教友「祭祖」的正常發展,破除迷信色彩。

    此外,還特別提醒,祖先不是神明,祭祖不焚燒冥紙。祭禮可以融合傳統習俗與教會禮儀,並可以適當設置祖先牌位和香案,以作為感恩頌德和激勵孝思的象徵。

    通常,教友會在春節期間、清明、重陽,祖先的冥誕或忌日……祭祖。地點則可能在聖堂、家中,或墓地……。

    至於禮儀進行的方式,可以和感恩禮融合,也可以單獨舉行,通常,是以聖道禮的結構為基礎:
    1. 選讀一篇適當的經文。
    2. 主禮講道,闡釋經文和當日祭禮的意義。
    3. 按照習俗,獻香、花、酒、果……等祭品。
    4. 行三鞠躬禮。
    5. 按照聖道禮的習慣,以信友禱文的方式,獻上祈禱。
    6. 奏樂。
    7. 禮成。

五、 實例:香港

  1995年的諸聖節(11月1日),正好是陰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在香港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香港天主教會為此特別作了一套在當天紀念諸聖和祖先的禮儀經文,是很好的祭祖禮儀本地化的例子。附在文後,敬請參考。

肆、 結論

  由以上的基本探討,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 在中華文化中,自周以降,「祖先」已和「天」、「神」有所區隔,因此,華人的祭祖,並不背離基督宗教一神的信仰。
  2. 基督宗教中,死而復活的生命,可以對應中華文化中儒家所特別強調的「死而不絕」的生命。
  3. 天主教會所體會的「諸聖相通功」的精義,正和儒家所說「事死如事生」是互相呼應的。都是天上和人間的共融。
  4. 基督的一生,是由白冷(誕生之地)到耶路撒冷(捨生、祭獻之地),基督徒的一生,也是由世界的生命和生活,進入永恆的光榮。未來,我們將和天父、基督、聖人們以及祖先們在美麗的天鄉(天上的新耶路撒冷)重逢。這和儒家的「祭祖」,要與祖先「再連結」的渴望,是相通的。

  文化的融合,必然經過陣痛。福音進入新的文化中,也必然有艱辛和挑戰,中國的禮儀之爭就是佐證。但是,如果我們相信,每一個美麗的傳統文化,都有神的祝福,都是在神的默許之下誕生、發展,那麼,必然也可以由其中發現信仰的因素。在講究孝道的中華文化中,「祭祖」有其獨特的地位,是不會、也不該拔除的善良風俗習慣。在華人社群中傳福音,無可避免的要碰觸「祭祖」的問題。如何將「祭祖」納入福音的精神中,正考驗著在華語教會傳福音的我們的智慧!

(此研究報告原發表於2002年陽明山台灣神學院「馬偕講座」)

 



參考書目

聖經
思高聖經協會,《聖經》,台灣三版,思高聖經協會發行,1979。

工具書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辭典》,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

教會文獻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二版,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88。
主教團禮儀委員會,《主日感恩祭典(全)》,十二版,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2。
教宗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四版,台南:聞道出版社,1991。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二版,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2000。

中文典籍
《十三經注疏——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十三經注疏——禮記(二)》,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經韻樓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當代著作
《台灣民間祭祀禮儀》,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印行,1995。
周何編撰,《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台北:時報文化,1998。
林素英著,《古代生命禮儀中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1997。
劉清河、李銳,《先秦禮樂》,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陳方中編著,《于斌樞機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張澤,《清代禁教時期的天主教》,台北:光啟出版社,1992。
趙一舟,《我們的慶節》,二版,台北:見證月刊社,1992。
___,《羅馬禮儀與文化共融》,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4。
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二版,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
羅國輝,《在地若天:五至十三世紀羅馬聖堂彩石鑲嵌畫釋義》,香港: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1999。
肯內斯˙克拉瑪著,方蕙玲譯,《宗教的死亡藝術》,台北:東大圖書,1997。
SAN Clemente. Rome: Collegio S. Clemente. 1992.
Ravenna: capital of mosaic. Ravenna, Italy: Salbaroli Publications.


期刊
林安梧,〈「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輔仁宗教研究》,第三期,台北:輔仁大學法學院,2001。

附錄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一日
諸聖節及重陽節
紀念諸聖及祖先


進堂詠
今天是諸聖節,我們要在天主內歡欣;天使也為這佳節而雀躍,與我們同聲讚頌天主聖子。同時,也讓我們讚揚歷代的祖先;上主在他們身上,做了許多光耀的事,自太古就向他們顯示了自己的偉大。(德44:1)

集禱經
全能永生的天主,我們感謝禰聖子的救贖大恩,使我們成為聖徒的同胞;禰既藉諸聖的德表作我們聖德的楷模,又以先祖的榜樣陶成我們。求禰接納我們的先祖在天國與諸聖同享禰的光榮,並恩賜我們人生旅途所需的恩惠,好能藉著諸聖和先祖的代禱,承先啟後,造就幸福的人類,同抵永生的彼岸。因禰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和禰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

獻禮經
上主,求禰接納我們為紀念諸聖和祖先,所獻上的禮品,願我們深切體會諸聖相通共融的喜樂,並求禰賜給我們永生的保證。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禰俯聽我們的祈禱。 亞孟。

頌謝詞
主、聖父、全能永生的天主!我們藉著主基督,時時處處感謝禰,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並有助於我們的得救。
今天禰恩賜我們參與各位聖者的慶典,他們在慈母的懷中、在天上的聖城耶路撒冷,永遠讚美禰。他們是教會光榮的肢體,也是我們在天上的同胞;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因他們的榮耀而喜樂,藉他們的榜樣和代禱,克服我們的軟弱,靠著信德,欣然奔赴天鄉。
為此,我們偕同天使,和所有聖人,以及我們的先祖,一起讚美禰,不停地歡呼:

領主詠
心地純潔的人真是有福,因為他們將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真是有福,因為他們將成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真是有福,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領聖體後經
天主,禰是至高無上的聖者,我們欽崇禰,並讚揚禰在諸聖和先祖身上顯示的奇妙工程;求禰廣施恩寵,使我們在禰的愛內生活,並賜我們藉旅途中所領受的神糧,得到幫助,能安抵天鄉,參與永恆的聖筵。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禰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聖道禮儀
讀經一 (我看見數不清的一大群人,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語言的。)

恭讀默示祿 7:2-4,9-14

我看見了一位天使,從太陽升起之地上來,拿著永生天主的印,大聲向那領了傷害大地和海洋權柄的四位天使呼喊說:「你們不可傷害大地、海洋和樹木,等我們在天主眾僕人的額上,先蓋上印。」以後,我聽見蓋了印的數目:在以色列子孫各支派中蓋了印的,共有十四萬四千。
在這些事以後,我看見有一大夥群眾,沒有人能夠數清,是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語言的,他們都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持棕櫚枝,大聲呼喊說:「救恩來自那坐在寶座上的我們的天主,並來自羔羊!」於是所有站在寶座、長老和那四個活物周圍的天使,在寶座前俯伏於地,朝拜天主,說:「亞孟。願讚頌、光榮、智慧、稱謝、尊威、權能和勇毅,全歸於我們的天主,至於無窮之世。亞孟。長老中有一位問我說:「這些穿白衣的人是誰?他們是從哪裡來的?」我回答他說:「我主,你知道。」於是他告訴我說:「這些人是由大災難中來的,他們會在羔羊的血中洗淨了自己的衣裳,使衣裳雪白。」 ──這是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 24:1-2,3-4,5-6

【答】: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
領:大地和其中的萬物,屬於天主;世界和其間的居民,屬於上主。是祂在海洋中奠定了大地,是祂在江河上建立了全世。
【答】
領:誰能登上上主的聖山?誰能居留在他的聖殿?是那手潔心清,不慕虛幻的人;是那不發假誓,不行欺騙的人。【答】
領:他必獲得上主的祝福,和拯救者天主的報酬。這樣的人是尋求上主的苗裔,追求雅各伯天主儀容的子孫。【答】

讀經二 (我們要看見天主的真面目)

恭讀聖若望一書 3:1-3

親愛的弟兄: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世界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為不認識父。可愛的諸位,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可是我們知道:一顯明了,我們必要相似祂,因為我們要看見祂實在怎樣。所以,凡對他懷著希望的,必聖潔自己,就如那一位是聖潔的一樣。 ──這是上主的話

福音前歡呼
領:亞肋路亞。
眾:亞肋路亞。
領:主說:你們勞苦和負重擔的,請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到安息。
眾:阿肋路亞。

福 音 (你們在上天的賞報是豐富的。)

恭讀聖瑪竇福音 5:1-12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祂的門徒來到祂跟前,祂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饑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因為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這樣迫害過他們。」 ──這是上主的話

准印:香港主教胡振中樞機
編印: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
日期:一九九五年十月一日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