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日讀經分享」是一個開放給所有網友的園地。您所提供的分享,將與我們共同編織這個園地。
我們歡迎所有對於基督徒朋友,提供您對主日讀經的感動、疑惑、或是見解,讓所有的網友可以藉由這個園地,彼此在聖言內成長、學習與支持。 郵寄的方式一律採用電子郵件方式,我們的電子郵件信箱是:lc@mail.fju.edu.tw 。謝謝! 主日福音釋義----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耶穌「顯現」於海面 林思川神父 經文脈絡 在這個主日的感恩禮中,教會邀請全體天主子民接著上個主日的福音,繼續聆聽「增餅奇蹟」之後所發生的事件:「耶穌步行海面」 (瑪十四22-33)。這個故事和「增餅奇蹟」相同,也是一個深植於初期教會傳統的敘述,因為除了路加以外,其他三部福音都記載了這個故事。 對初期教會而言,耶穌在海面上的顯現的故事,具有特殊的意義,整個敘述的重點在於耶穌的話:「放心!是我。不必害怕!」這句話顯示耶穌不僅具有超越一切(大自然)的權威,而且他不斷地鼓勵安慰人們,並拯救他們脫離危難。這是耶穌的自我啟示,而且這種形式的自我啟示,應該可以回溯到歷史中的耶穌的言語和行為。 瑪竇獨有的資料 今天的福音可以分成兩段:第一段是耶穌步行於海面的故事,是瑪竇、馬爾谷和若望共有的報導;第二段是一個關於伯鐸的故事(瑪十四28-31),則是瑪竇獨有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瑪竇的教會團體和這位宗徒之長之間,具有特別緊密的關係。 「顯現」奇蹟 這個奇蹟故事一般被稱為「耶穌步行海面」,但是按照它的文學類型和內容來看,這個故事所表達的是一個「神性的顯現」(Epiphany),因此這個奇蹟應該被稱為「基督顯現」奇蹟。 在古典文學著作中,神性的顯現是常見的現象,但是相較於其他文學作品,聖經中對於天主顯現的描寫,則是十分含蓄而不誇張的。舊約記載天主顯現給梅瑟(出三1-9;十九9;三三18-23)、厄里亞(列上十九11-13)或其他先知(依六;則一4-28)等報導,都屬於這種文學類型。新約報導在耶穌受洗時,天主透過天上傳來的聲音顯示自己(瑪三17),在耶穌顯聖容時也是如此(瑪十七5)。但是,耶穌在山上顯聖容的故事,主要是描寫天主的光華彰顯在耶穌身上,因此更應該被視為是一個「基督顯現」的敘述;這個情況和耶穌在夜間步行於海面上的情形相似。福音作者報導這些顯現故事時,深深地受到耶穌復活顯現的影響,那些有幸得以看見耶穌顯現的人,在耶穌身上看見天主和天主的大能,因此俯伏朝拜他。瑪竇這段耶穌在深夜顯現於海上的故事,當然也是在復活信仰的影響之下完成的。 耶穌步行海面 在「增餅奇蹟」之後,耶穌催迫門徒迅速乘船離開群眾,祂希望自己能夠獨自上山安靜祈禱,在猶太傳統中「山」象徵天主所在之處。 門徒們先行乘船渡海卻遇到了強勁的逆風,福音後段伯鐸求救的呼喊:「主,救我!」以及耶穌對他的指責「小信德的人哪!」顯示出,門徒們面對的是非比尋常的大風浪。 「海(湖)水」:恐怖力量的象徵 四更時分,亦即在清晨三點六點之間,耶穌由海面上走向門徒。耶穌步行海面的景像並非福音作者欲傳達的主要訊息,因此不必想像為物質般的真實,而是應該在「基督顯現」的框架之中,對故事各個圖像的象徵加以瞭解。在猶太和舊約的傳統中,水的強大力量常被用來當做恐怖力量的象徵(詠十八17;三二6;六九2),但是正如天主是超越惡水的主:「你的道路經過海底,你的途徑穿越大水」(詠七七20)耶穌也一樣能在水面上行走。 「我是」:天主的稱號 由於眼前景象太不尋常,門徒因驚駭過度而大喊「妖怪」,耶穌針對此話答覆說「放心!是我。不必害怕!」「是我」這個翻譯並沒有錯,不過更好是譯為「我是」!因為耶穌這句話的意義,不僅是告訴門徒自己就是他們熟習的師父而已,而更是在啟示他的真正身份。事實上「我是」是舊約中雅威用於自己身上的稱號,若望福音甚至發展出一套「我是」神學。耶穌的顯現就是天主具體的臨在和保護,因此耶穌的安慰「不必害怕」,具有真實的安定人心的力量。 伯鐸的故事(瑪十四,28-33) 在耶穌步行海面的故事後,瑪竇加入了一段關於伯鐸的插曲,這個故事同時包含「信仰」和「懷疑」的主題。耶穌把自己的權能分享給相信祂的人;對於懷疑沈淪的人,祂則伸出援助的手。伯鐸的故事成為瑪竇的教會團體要理講授中常常被敘述的生動的例子,隨著教會歷史的發展,門徒們在狂風巨浪中航行的船,也成為教會的象徵。經由這個故事歷代的信仰團體都得到激勵,使他們在面臨危機時仍能保持信賴之心。 信仰宣示 當耶穌一登上船,風浪立時就平息了,門徒們經驗到救援,「顯現」的事件也隨之結束。門徒們朝拜登上船的耶穌,這反應出復活後教會團體的態度,他們的信仰宣示「你真是天主子」,正是信仰團體面對「基督顯現」應該做出的回應。門徒們在此的信仰宣示和伯鐸在斐理伯凱撒勒雅的宣示(瑪十六16)是一樣的,只不過後者在教會歷史的流傳中,給人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而已。 綜合反省 教會由創立之初直到今日不斷經驗,「教會猶如航行在海上的一艘船,在現世受到種種考驗的驚濤駭浪所激盪。」(聖博義)今天的奇蹟故事鼓勵歷代的基督徒,在感受到自己遭受狂風大浪威脅之時,往往正是耶穌顯現給為屬於祂的人的時候,每次和耶穌相遇的經驗,都不斷加深我們對祂的信仰,使我們更能在生活中常常認出耶穌的臨在而無所畏懼。 本文經林思川神父同意之後轉載。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