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主日,8月17日,我們無任欣愉慶祝聖母蒙召升天節。聖母榮登天廷,分享了基督救贖的初果,是古今信友渴望達到的圓滿境界;在初秋時節慶祝這節日,我們也當自問,這一年來的信仰、聖事及靈修生活,究竟是豐收還是歉收?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要只是站著望天,而是要效法聖母,時常持守於恩寵內,並日復一日在基督內學習自我奉獻,使天主成為萬物中的萬有。積極、主動且有意識參與並服務感恩聖事,正是一個學習自我奉獻的絕佳場域。
在上一期《禮儀快遞》刊頭語中,我們談論了「禮儀總監工作模式」中關於人的因素、靈性事實,以及神修和紀律這三個環節;在行文中,我們提及總監的大忌,即過份主觀與情緒化,本期我們進一步深究禮儀中過度情緒化的問題。以下,筆者先按著所曾經驗過的,舉出兩個相關的例子。
有一回,一位女士負責宣報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保祿書信。這位女士的咬字還算清晰,不過有些字句可能因不夠熟悉,還能再唸得更流暢;重點是,在一些帶著譴責性的字句上,這位女士聲調的抑揚頓挫變得浮誇起來,聽起來像是潑婦罵街,聽覺上有些尖銳刺耳。
有一回,一堂區慶祝聖誕子夜彌撒。一如往昔,該堂區充滿活力,聖詠團很稱職,加上慶祝的是聖誕節,氣氛很是熱絡。平安禮時,教友們也都充滿喜樂,重點是,主禮司鐸居然離開聖所,在堂裡轉了一大圈,與堂區教友們握手同歡,好像忘記了接下去的擘餅禮是帶著些肅穆的。
第一個例子,我們能反省的是宣報聖言的抑揚頓挫究竟該如何拿捏。在此我們要先認清:聖言宣報對於人的感官來說的確是帶著戲劇因素(簡言之,某些聲音表現引人喜,某些聲音表現引人悲),但這並不表示聖言宣報是個戲劇;這其中的差別是,戲劇是引人進入劇情中,在審美上發生作用,而聖言宣報是要促成信友在聆聽時體驗到天主的發言,進而與祂相遇,甚至被轉化。就此而論,一旦聖言宣報過多地放進個人情緒,那便有一個喧賓奪主的危險,會眾的注意力過多地被誇張的聲音表現吸引,以致忽略了天主那「輕微細弱的風聲」。這麼說來,讀經員如果要提昇自己宣報聖言的能力,不應當以個人的主觀出發,以浮誇的方式呈現,反而是要按著客觀原則來操練。清晰傳遞字句是聖言宣報最基本的要求,為此讀經員得在斷句方面下功夫,得在流暢度上下功夫,而這些都要搭配正確的中文咬字及發聲。讀經員也要把握一篇讀經的文類及文脈,以適宜的聲音表現來宣報,這尚包括內心的功夫。這些讀經員操練的客觀原則,請容許筆者日後再以足夠的篇幅更詳盡地解說。
第二個例子,主禮司鐸在平安禮時離開聖所是一個問題,而現場的氣氛與儀節該有的狀態脫節也是一個問題。主禮司鐸如果認不清自己在執行公務司祭職時該有及不該有的表現,那麼他需要重新再接受基本的培育,一個堂區的信友如果不清楚平安禮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實行,那麼便需要接受正規的禮儀教理講授。這例子有一個癥結是,大家因著聖誕節的喜樂而歡慶,以致於將平安禮弄成了聯歡活動;基督宗教絕對沒有權力取消歡樂,但各種場合都有其對應的尺度,禮儀有禮儀表達歡慶的形式,而同樂會有其舒暢人心的本事,同時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豈不是顧此失彼?!將這兩者不分青紅皂白結合起來,難不成我們不會分辨左手與右手?這實在不是個明智之舉。
綜合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必須明白,羅馬禮的特徵在於理性、克制、適度有節,不鼓勵任何的極端。羅馬禮可以活潑,但不輕浮,可以莊嚴,但不使人窒息,有其律動但不是大鳴大放,有其寂靜但不是槁木死灰;一切都在秩序內,每件要素都互相協調,每件事都有其厚度,每個行動都有其晶瑩、飽滿卻不過份刺眼的光輝。因為禮儀不是只有外在的儀節,更有著透過外在儀節而工作的天主轉化德能,因此我們都要給天主留個位子,千萬別讓自己的表現太過浮誇以致喧賓奪主,讓會眾過多地關注外在儀節而忽略了要去體驗隱身於儀節中的內在靈性事實。
聖禮中的自我奉獻,不是要讓別人看到自己而沾沾自喜,而是要使天主成為萬物中的萬有,使一切儀節都是為了祂而存在。祂必要興盛,而我們都必須讓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