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聖母升天節
肉身的高貴

默十一19,十二1-6,10;格前十五20-26;路一39-56
曾慶導神父 著

默想:

  教會自二千年前耶穌誕生以來,對救主耶穌的母親的不斷反省,信友相信耶穌的母親的靈魂和肉身升天。這信仰是最古老的信仰傳統之一,表現出天主子民的一個信仰直覺,並有很多藝術上的表達。東方教會首先有聖母靈肉升天的慶節,這慶節很快也在西方廣為流傳。所以當教宗碧岳十二世在一九五年宣布聖母靈肉升天的信理時,世界各地的信友早已如此相信了。教宗碧岳十二世在一九四六年發問卷,廣徵全球主教、 神父及教友是否將聖母靈肉升天定為官方信條,得到的回應極為肯定:一千一百八十一份問卷中,只有六份持保留態度。教宗碧岳十二世指出:新約中雖然沒有明言聖母靈肉升天,但十分強調聖母和她的聖子命運與共,故死亡也不能阻止這命運與共。新亞當的復活升天也一定帶來新厄娃的復活升天。

  其實,肉身的復活升天是我們宗徒信經中的一條。為追隨基督的每一個人,肉身也會在世界終窮時復活。而聖母的肉身提早受光榮,是因為她——這個「天主卑微的使女」(福音)是救主之母,她參與了她的聖子的征服罪惡和死亡的救贖工程,以及她的無染原罪。天主賜給她的這些特恩,都是為了教會——被救贖的人類而賞賜的,正如今天彌撒中的頌謝詞說的:「童貞聖母今日蒙召升天,是祢教會要達到圓滿境界的開始和典型,也是祢子民在人生旅途中,確切希望和安慰的憑證:祢不願意她在墳墓中腐朽,因為祢的聖子——一切生命的創造者,曾由她取得肉軀而誕生。」聖母的光榮,就是我們作子女的光榮。

  聖母肉身升天的信理,清楚表明人的肉身的高貴,這意義在過去非常重要,在現代更為重要。基督徒特別應把自己的身體作為聖神的宮殿。人是有肉身和靈魂兩部分的,但古往今來,偏重肉身或偏重靈魂的極端學說時常出現,而天主教會始終堅持一個持平的態度。

  第一個極端認為人的肉身是唯一重要的。肉身的需求及享受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吃喝玩樂乃人生唯一目的。這態度極容易貶低了人的尊嚴,使人與動物沒有基本的差別。再來就是人可與動物一樣被利用,包括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或征服別人的肉體。現代的色情氾濫證明了這一點。

  另一極端則說人的精神是唯一重要的。初期教會的異端——受希臘靈肉二元論哲學影響極深的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就危害教會極大。諾斯底主義認為肉體、物質都是低賤且無法得救的,被救贖的只有精神體的靈魂。諾斯底異端是基督信仰的大敵,因基督信仰的中心是取了肉身的天主聖言。《若望福音》一開始的序言就響亮地、斬釘截鐵地否決了諾斯底主義:「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一14)

  所以,天主教會對肉身和精神的看法是兩者並重的。基督徒知道,我們的肉身和靈魂都是來自天主慈愛的創造,而天主造的一切都「非常好」(參《創世紀》)。不但如此,天主還派遣祂的獨生子來到世界上,除了沒有罪過之外,完全過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這就把人和人的物質世界都聖化提升了,人在世上為建設世界所付出的,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努力,都有了永恆的意義。今天聖母靈肉升天的慶節,就是要表明我們的肉身和靈魂都被救贖了。肉身、靈魂在此「涕泣之谷」曾受到無數的痛苦與考驗,讀經一裡的一千二百六十天即三年半,是完美的七的一半,象徵了痛苦的日期。(見默十—3),理應被提升到天堂接受獎賞,在那裡,所有的眼淚都會擦乾!(默廿一4)

  教宗碧岳十二世說聖母靈肉升天是一個「啟示的」信理,是主耶穌在聖經裡間接的啟示。啟示的信理我們不一定都明白(就如同三位一體這間接啟示的信理一樣)是不奇怪的。(我們可能會問:肉身復活升天後,會出現在東南西北哪一個「地域」裡?)但我們相信這端道理不是因為我們完全「理解」,而是「服從了」啟示者(天主子)的權威。「高天是屬祢的,厚土也是屬祢的,寰宇及其中的一切是祢奠定的。你創造了南方,創造了北方。」(詠八九12-13)

  聖母靈肉升天,表示天主會給所有忠於他的「卑微的」人最完美的賞報。「祂對敬畏祂的人廣施慈愛,千秋萬世」(福音)。故在今世,我們與惡龍(罪惡勢力)的抗爭是值得的,會得到曾與惡龍抗爭的聖母的助佑,最後獲得光榮勝利!(讀經一)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