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房志榮神父
  在新的禮儀年度的開始,我們特別邀請聖經大師房志榮神父,為大家主筆接下來三年讀經循環的「讀經默想」專欄。

  房志榮神父,是耶穌會士,擁有羅馬宗座聖經學博士學位,曾任輔仁神學院院長。神父學貫中西,精通九國語言,提倡以中華文化的角度,領悟天主的啟示。神父見解高深,文筆優美,深具學者及文人風範,拜讀其大作,實為心靈的饗宴。

   本專欄的反省實踐、信友禱文部分,仍由禮儀研究中心提供。歡迎各位朋友加入撰寫行列,並提供意見。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知恩、感恩與孝道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路17:11-19,耶穌治好十個痲瘋病人的奇蹟,是一篇內容豐富、描述精采的報導。逐字逐句讀這九節經文,不難領略每節經句所傳達的訊息。11:「耶穌往耶路撒冷去,沿路經過撒瑪黎雅和加里肋亞之間的邊境。」這是繼續路9:51開始所說的,耶穌走向耶路撒冷,以完成祂的救世大業。在那裡,耶穌的同胞們要用十字架來回應祂藉由醫病、行奇蹟而施予的恩惠(路23:23)。12:「祂走進一個村莊,迎面來了十個痲瘋病人,遠遠地站著。」猶太社會視痲瘋病人為天主懲罰的罪人,該與常人隔離(肋13:46),有人接近時,他們該喊「不潔,不潔!」(肋13:45)。如果病癒,應求司祭帶領他們回到群眾之中,並要奉獻贖罪祭。

  13-14:「(他們)高聲呼喊:『耶穌,老師,可憐我們吧!』祂看見了他們,就說:『去吧!讓司祭們查驗你們的身體。』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十個人一起呼喊,求耶穌憐憫,表現出他們的信德;而他們雖然尚未治好,聽耶穌的話去讓司祭察看,又表現了更大的信德;就因了這樣的信德,他們走在路上時,都被治好了。15-16:「其中一個看見自己病好了,便轉身回來,大聲讚美天主,在耶穌腳前叩頭致謝,那人是個撒瑪黎雅人。」這個撒瑪黎雅人的信德更加出色:他深刻體驗天主的大能和慈善,大聲讚美祂,並拜倒在耶穌腳前,叩首致謝,多麼難得!奇怪的是,另外那九個人,為什麼一起呼救,卻沒有一同感謝呢?請聽耶穌怎麼說:

  17-19:「於是耶穌說:『不是十個人潔淨了嗎?另外那九個在哪裡?除了這個外邦人,難道沒有人回來頌揚天主的光榮嗎?』耶穌又對他說:『你起身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耶穌稱那位撒瑪黎雅人為外邦人,可從以色列南北國歷史來懂。公元前721年,北國以色列,包括加里肋亞和撒瑪黎雅,被亞述佔領,當地人民被放逐,卻有許多亞述王國的人民遷居至此地,這些新移民都是外邦人,直到耶穌的時代都是如此。福音書多次提到耶穌欣賞外邦人的信德,可作以色列人的模範:為自己附魔的女兒求耶穌趕出惡魔的客納罕婦女(谷7:24-30)、羅馬百夫長(路7:1-10)、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路10:30-37)、加納的皇室大臣(若4:46-54)等。

  回味路加這篇感人的記述,十個痲瘋病人被治好,只有一個外邦人回來感謝耶穌,歸光榮於天主,真讓人不勝唏噓。不只我們吃驚,耶穌也覺得奇怪。祂的三句問話,透露出對於我們知恩報愛與否是十分敏感的:不是十個人都治好了嗎?另外九個人在哪裡?除了一個外邦人以外,其餘的幾位都不回來頌揚天主嗎?

  我們教會最美的聖事是感恩聖事。在這每主日甚至每天慶祝的祭宴中,我們跟基督一起向天父感恩,也彼此作揖、互謝。知恩、感恩、報愛是人與人互動最自然、常見的事,也是天人交往最普遍,最歡樂的事。我國一向強調的孝道,正是透過行動,向父母謝恩的基本人性。

反省與行動:

  1. 痲瘋病人祈求主耶穌憐憫,給我什麼啟示?我的心靈是否患有癩病,需要主耶穌來潔淨?
  2. 我深信一切恩惠都來自上主嗎?我常懷著信德,向上主求恩嗎?主俯允了我的祈求嗎?
  3. 我親身體驗過主的憐憫慈悲嗎?我如何知恩報愛?

禱文:

  1. 請為天主子民祈禱。十個被治癒的痲瘋病人,只有一位回來稱謝耶穌。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賜每一位信靠上主的基督徒,能深刻體會天主的憐憫和慈愛,並懂得知恩報愛,歸光榮於上主。
  2. 請為我們的國家祈禱。我們即將歡慶105年國慶。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賜我們的國家安定富強,在兩岸關係、國防外交、經濟發展、年金制度、教育改革和公平正義等方面,都能突破困境,開創嶄新的局面。
  3. 請為世人的平安祈禱。時局動盪,唯有上主能賜下真正的平安。祈求仁慈的天父終結敘利亞和哥倫比亞的內戰,眷顧流離失所的難民,平息因極端氣候引發的災害和飢荒,恩賜世人平安度日。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相關資訊


其他主日證道


房志榮神父專欄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