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房志榮神父 房志榮神父,是耶穌會士,擁有羅馬宗座聖經學博士學位,曾任輔仁神學院院長。神父學貫中西,精通九國語言,提倡以中華文化的角度,領悟天主的啟示。神父見解高深,文筆優美,深具學者及文人風範,拜讀其大作,實為心靈的饗宴。 本專欄的反省實踐、信友禱文部分,仍由禮儀研究中心提供。歡迎各位朋友加入撰寫行列,並提供意見。 四旬期第三主日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聖枝主日前,四旬期有五個主日。前兩個主日的福音選讀,是耶穌三退魔誘和顯聖容,分由三部對觀福音,在甲、乙、丙三年為我們報導。第三、四、五主日的福音,除了丙年的第三和第四主日是選自《路加福音》以外,其餘七篇都採用《若望福音》。今年四旬期第三主日選讀的路13:1-9中,耶穌引用當時所發生的兩起慘案,加上一個新的比喻,來勸告聽眾反省自己的罪而及時悔改。1-5節記下的兩件慘案,一是有人向耶穌報告說:「他們當時在場見比拉多把幾個加里肋亞人的血與他們的祭品混在一起。」(《四福音》,樂仁出版社。路13:1)另一件是耶穌自己的見聞:「史羅亞塔倒下,被壓死的十八個人,你們就以為他們比所有的耶路撒冷居民更有罪嗎?」(4節)耶穌的兩次答話相同:「不是的,我告訴你們,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同樣死掉!」(2、5節)除了《路加福音》之外,其他的福音沒有這兩件慘案的記載。 向耶穌報告第一件慘案的人,如果是法利塞人,他們期待耶穌的回應大概是「罪有應得!」即俗話說的「活該!」因為法利塞人的想法是,一切懲罰都與所犯的罪相稱。反之,如果報告的人是激進派愛國份子,他們會歡迎耶穌加入他們的陣營,好一起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耶穌卻對議論這兩件慘案的民眾作了同樣的答覆:不要怪罪他人,是殺人的人也好,是被殺的人也好,而要承認你們都是罪人,你們都會死掉,除非你們悔改!連在走向加爾瓦略山的苦路上,耶穌也向跟在後面痛哭的婦女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兒!不要為我哭泣,卻要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孩子哭泣。」(路23:28)耶穌在不同的情況,常是苦口婆心勸人悔罪改過。 接下來的6-9這四節,是路加單獨記下的耶穌所講的一個精采比喻:「祂又講了這個比喻:有人在自己的葡萄園裡種了一棵無花果樹,他不時來看,總是找不到果子,便對園丁說:『你看,已經三年了,我在這無花果樹上找果子,什麼也找不到,砍下它吧!何必留它白佔土地。』但園丁回答說:『主人,再留它一年吧!我給它周圍鬆鬆土,加上肥,也許來年會結果子,否則,你就砍下它吧!』」(《四福音》,樂仁出版社)保祿後來寫說:「天主顯示了祂的正義,因為以前,祂以寬容放過了人的罪,為的是在今日顯示自己的正義,叫人知道祂是正義的,是使信仰耶穌的人成義的天主。」(羅3:25-26)耶穌來了,天主顯示正義的時刻也到了(路3:17、8-9,12:58)關鍵在於信不信耶穌,這是保祿和若望繼續發揮的神學重點。 人不只需要悔改,並且悔改需要及時,且「結出悔改的果實,證明你們已改過自新!」(若翰洗者的宣講:路3:8)天主給人時間,表達祂的容忍大方,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聖奧思定慣用拉丁語文字遊戲講理,說出信理的真和美。有關及時悔改,他用五個拉丁詞前後倒置,說出「及時」的重要:Si aliquando,cur non modo?si non modo,cur aliquando? 譯成中文是:「要悔改,何不當下?不當下,要待何時?」奧思定是悔改的大聖,他體驗過虛度時光、拖延悔改時機的危險。耶穌所講比喻中的園主是天父,園丁是他自己,耶穌為我們求得悔改的時間,該當珍惜、善用!反省與行動:
禱文: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