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房志榮神父 房志榮神父,是耶穌會士,擁有羅馬宗座聖經學博士學位,曾任輔仁神學院院長。神父學貫中西,精通九國語言,提倡以中華文化的角度,領悟天主的啟示。神父見解高深,文筆優美,深具學者及文人風範,拜讀其大作,實為心靈的饗宴。 本專欄的反省實踐、信友禱文部分,仍由禮儀研究中心提供。歡迎各位朋友加入撰寫行列,並提供意見。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常年期乙年的第十七主日直到第廿一主日,福音都採自《若望福音》第六章。這五個主日的《若望福音》選讀,安排在第十六主日《馬爾谷福音》的章節之後,顯得自然穩健,毫無牽強之感。 上主日的福音說,「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群人,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谷6:34),本主日的福音說,「那時侯,耶穌渡過提庇黎雅海,到對岸去,有一大群人,因為看見祂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蹟,都跟隨祂。」(若6:1-2)以下篇幅記載的是增餅奇蹟。增餅奇蹟是四福音書重複描述次數最多的一個奇蹟,一共不下六次:瑪竇、馬爾谷各兩次,路加、若望各一次。 若6:1-15的描述有不少特色,如「耶穌上了山,和祂的門徒坐在那裡。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快要到了。」(3-4)清楚交代時間和地點。接著,是耶穌與斐理和安德的對話(5-9),話中引進一個兒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為這麼多人,這算得什麼?」儘管如此,「耶穌說,你們請大家都坐下!群眾就在草地上坐下來,男人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和感謝後,就分給坐著的人;也照樣分了魚;讓大家任意吃。他們吃飽了以後,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浪費了。他們把所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的確是那位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耶穌看出他們要來強迫他作國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10-15)若望所寫增餅奇蹟,除了指明時間、地點外,也生動描繪奇蹟本身,使人很容易把增餅奇蹟和最後晚餐中聖體聖事的建立連在一起。 讀經一,列下4:42-44這三節有關厄里叟先知的小故事,簡單明快地指出,在耶穌展現其仁心仁術,為解救忍飢挨餓的人群,行五餅二魚奇蹟使五千多人吃飽的事蹟之前,《舊約》的先知已憑天主的大能,行過類似的增餅奇蹟。 列下4:42-44寫說,「有一個人用口袋給厄里叟先知帶來二十個大麥餅和一些新麥穗。先知說,分給人民吃罷!僕人說,我怎能把這一點東西,擺在一百人面前呢?厄里叟說,你儘管分給人民吃罷,因為上主這樣說,他們吃了,還有剩餘。於是僕人把食物擺在人民面前,正如上主所說的,他們都吃了,而且還有剩餘。」厄里叟是厄里亞的徒弟,但他比老師行了更多奇蹟。《列王記下》記載他把惡水變好水(2:19-22),行增油奇蹟(4:1-7),復活死去的孩童(4:8-37),化毒物為食物(4:38-41)等,都是耶穌的預像。 讀經二,弗4:1-6,是本書信在第一部分講完外邦人蒙召加入基督奧體的道理後,進一步闡釋生活和行動應有的配合:「行事為人務必與所受的寵召相符;凡事要謙遜、和藹、忍耐,以愛心彼此擔待,盡力以和平作為聯繫的力量,保持聖神所賜的合一。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祂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這些有力的話表露了基督信仰倫理道德的一大特色:一切都以聖父、聖子、聖神為基礎,人懷著信德,透過洗禮加入聖三的大家庭。反省與行動:
禱文: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