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五十天,普世教會歡慶聖神降臨節,並結束復活期。我們不但要領受聖神,更要在聖神推動下,繼續基督在世的工程,直到圓滿方休。
按照《宗徒大事錄》二1~11的記述,耶穌升天後耶路撒冷教會所經歷的聖神降臨,是發生在五旬節。從猶太背景來看,五旬節(七七節)原為慶祝豐收的農業節日,而後它也是記念天主透過在西乃山頒授律法,與以民建立盟約的節日。正如趙一舟蒙席在《我們的慶節》中指出的,聖神降臨發生於五旬節,彰顯出教會的誕生是基督逾越奧蹟的初菓,基督徒是與天主立約的新選民。Bernhard Raas神父也在《教會禮儀年度》中指出,天主聖神,正是基督徒所收穫的基督逾越奧蹟的成果。說得更白話些,聖神是作為主基督聖死和復活的結果而降來;此外,主耶穌的受光榮及離世升天,也是聖神降臨的條件。聖神臨於信徒們心中,使基督徒時時刻刻想起主耶穌的教導;換句話說,主耶穌所傳授的正是更新的律法,這藉著聖神已刻在信徒的心版上,為此,教會得以稱為新盟約的子民。
閱讀希伯來(舊約)聖經,我們能發現上主之神曾在某些特定的時刻,透過某些特選者而工作,而耶路撒冷教會所經驗的聖神降臨則標示著一個嶄新階段的展開;一方面,上主的生命之道不再侷限於猶太人,而是向所有民族開放,二方面,因當年建造巴別塔妄想通天而必須離散的人類(參閱《創世紀》十一1~9),要在聖神內突破種族及語言的隔閡,走向合一,因著洗禮而在基督內結為肢體。聖神降臨的奧蹟顯示了教會,眾人在聖神內合一,成為新盟約的子民,因同一的洗禮而成為基督的肢體;差異並不使這奧體分裂,卻在合一的聯繫中彰顯出豐富多樣的生命力。
我們曾多次強調,教會聖事禮儀所慶祝的奧蹟,是永恆的現在,這為聖神降臨來說更是如此;五旬節聖神降臨並不是一個一去不復返的陳年舊事,而是恆常的現在進行式。如果沒有聖神,我們如何宣認耶穌是主?如果沒有聖神,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的考驗中愛仇人?如果沒有聖神,教難中的教會如何堅持信仰不怕殉道?如果沒有聖神,我們如何在感恩祭中宣報聖言?如果沒有聖神,主教和司鐸如何在聖祭禮儀中祝聖餅酒?
一提及聖神,我們腦海中可能浮現出鴿子的形象。鴿子令人聯想到純樸、溫良,但是鴿子同時也有一個特性,就是躲避人的掌控。正如Bernhard Raas神父所言,「聖神就像鴿子一樣,一旦教會想要抓住祂,掌握祂,祂就躲避了,但不會很遠,就在近處,這樣,教會一直要跟在祂後面跑。」此外,火焰也是聖神的圖像;就此我們當留心不要熄滅神恩,除了要辨別神恩,也要讓自己易於被聖神推動,而聖神之火蘊藏著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威力。
在預備聖神降臨的日子裏,我們能以祈求聖神降臨九日敬禮來預備。而今日教會所保留的、成於十三世紀的《聖神降臨繼抒詠》(Veni Sancte Spiritus, Pentecost Sequence)更是教會禮儀傳統中的瑰寶。《聖神降臨繼抒詠》拉丁原文詩歌有其特殊的格律:共有十節,每節三行,且每節第三行皆以ium結尾;有趣的是詩歌作者透過每行七個音節來向聖神七恩致敬。在這互聯網以及視頻發達的年代,讀者想要找到傳統拉丁文及額我略曲調的聖神降臨繼抒詠影片並非難事;同時對照中文及拉丁文,更能欣賞拉丁詩歌原文的韻味,在反覆習唱的同時也已經是以屬神的歌詠讚頌上主。
我們不但要歡度五旬節,更要日復一日加深對於上主之神聖神的愛與認識。若說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我們首先就要祈求聖神賜下「敬畏」之恩。因著在天大父,我們與天主建立關係,孝愛是必須的態度,因此我們當要祈求「孝愛」之恩。「聰敏」與「明達」之恩不但使我們耳聰目明,能在萬事萬物中辨認天主的痕跡,更能夠直觀事物的本質。我們的信仰生活,需要「剛毅」以培德養性並戰勝挑戰,同樣也需要「超見」以領悟難以言說的天主事理的奧秘。而當我們領受「上智」之恩時,我們也能如同聖人們一樣,成為主耶穌的密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