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週禮儀,並不是一座下葬君王,僅供後人憑弔的豐碑,而是一道永不涸竭的生命泉源,因為主耶穌確實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且為人類敞開了永生之門。的確,「一年五十二個星期之中,聖周卓然屹立」,藉由舉行、服務、參與禮儀,有罪的、有死的、卑微的我們何其榮幸得以有分於生命的逾越。在這全球政治、經濟急遽動盪的時局中,三日慶禮儀更將我們同永恆的天主聯繫起來,故此,即便是遇上各種看似恐怖的挑戰,我們依然能夠泰然自若,因為我們生活,是基督在我們內生活。
聖枝主日為聖週拉開了序幕。按拉丁文,這主日是為「主受難的聖枝主日」(Dominica in palmis de passione Domini);這源自第七世紀的古老名字點出了這日禮儀的特質:慶祝主耶穌榮進耶路撒冷,並宣告祂的受難。再更進一步來說,祂的榮進耶路撒冷就是為了走向加爾瓦略山,走上十字苦架。
聖枝主日禮儀的一大特徵就是聖枝遊行。暫且不多敘述歷史沿革,今日信友一同在聖堂外集合並參與祝聖聖枝及遊行的方式,是1955年教宗碧岳十二世革新聖週禮儀時確立下來的。1970年的新禮彌撒經書為能適應現代人生活實況的多樣性,又提供了多個舉行遊行禮的方式。無論我們以何種方式舉行這源自於耶路撒冷的聖枝遊行,都當明白,我們不要只是戲劇化地重演當年主耶穌自己榮進耶路撒冷的事蹟,更是要宣認主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我們渴望祂進入我們這個時代,進入我們真實的生活實況。
按照五世紀已在羅馬形成的傳統,聖枝主日(原稱苦難主日)當日必定恭讀福音中主耶穌受難史;這也是今日聖枝主日禮儀的另一個主要特徵。當我們舉行這日的聖道禮儀時,當明白:應在整體基督奧蹟的全面觀點下去看待這受難史,而不是僅片面地強調耶穌受難。讀經一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當中的第三首「上主僕人詩歌」,而讀經二,讚揚基督自謙自卑的讚美詩,也為我們展現了前述的全面性基督奧蹟觀點:其降生、受難,以及被舉揚。
光榮與苦難同時並存,聖枝主日循著這基調揭開聖週的序幕,一路通往復活夜的高峰。聖週一,彌撒中的讀經一是《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第一首「上主僕人詩歌」,而福音是伯達尼晚宴,起頭句是「逾越節的前六天」。聖週二,恭讀第二首「上主僕人詩歌」,而在福音中,主耶穌提及「兩天以後就是逾越節」。聖週三,傳統上所相信的出賣日,恭讀第三首「上主僕人詩歌」,而在福音中,我們聽到猶達斯與司祭長談好了價錢。聖週四上午,教區主教與司鐸共祭,舉行聖油彌撒;而在復活夜的入門聖事中,將大量使用這聖油彌撒中所祝福的候洗油,及祝聖的聖化聖油。聖週四晚上(按照猶太人的算法,已進入聖週五這一日),逾越三日慶揭開序幕。
逾越三日慶既然是整個禮儀年度的最高峰,我們在四旬期第五週即進入密集準備階段,尚且還擔心是否太遲(;梵二前,四旬期第五主日已進入苦難期)。為幫助各堂區、團體妥善預備三日慶禮儀,本期電子報先簡要給出禮儀提示。
就時間上來說,逾越三日慶始自主的晚餐彌撒,而結束於復活主日的晚禱。就核心來說,主的晚餐、救主受難紀念,以及復活夜守夜禮是一個禮儀,而不是三個禮儀。為了突顯出主的晚餐、救主受難紀念、復活夜守夜禮是一個禮儀,禮儀服務團隊能運用一些巧思以達到「前後呼應」的效果,比方說,主的晚餐彌撒選用與復活夜守夜禮同樣的光榮頌並打鈴,又先展示出復活夜入門聖事即將使用的聖油,在特定的空間布置上。
三日慶禮儀看似複雜,實則由幾個組成元素構成,而禮儀服務團隊若要能執簡御繁,需先掌握各個儀節的基本節奏。「主的晚餐」需特別留意講道後的濯足禮,與濯足禮互相呼應的愛德奉獻,以及聖祭禮儀時主禮誦念的「聖體頌謝詞」;該彌撒以領聖體後經劃上逗點,旋即遷供聖體,而半夜之後不可再行隆重朝拜禮。
「記念救主受難」本質上是一個聖道禮儀,其中包含了隆重祈禱文。朝拜十字聖架是本日一大特徵,共有兩式供選擇,而「苦難歌」又是一個帶出深刻氛圍的關鍵。領聖體禮是第三個大環節,最後以「為信友祝福禱詞」劃上逗點。
「復活夜」重要元素是「光」、「言」、「水」。當復活蠟進入聖堂,三次的「基督之光」之後,全堂燈光大作,旋即復活宣報。「言」,我們重溫了天主從創世及至新約的種種事蹟;我們在唸完最後一篇舊約讀經之後點燃祭臺上的蠟燭並唱光榮頌,在讀完保祿書信之後詠唱Alleluia,而後就是福音中主耶穌復活的敘述。「水」,我們進行入門聖事,並重宣洗禮誓願;堅振禮為洗禮劃上句點。新教友是宣讀信友禱詞的理想人選。復活夜的聖祭禮儀,相當適合由新教友奉獻餅酒,他們也將在當天晚上首次恭領主耶穌的體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