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聖枝主日(基督苦難主日)
眾口同聲都明認基督是主

依五十47;斐二6-11;路廿二14-廿三56

默想:

  為什麼梵二以來教會的傳教工作好像停滯不前?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是不是毫不模糊地宣揚耶穌基督為天人間唯一中保、人類唯一的救主?我們自己有沒有完全相信我們信仰的獨特性?什麼是我們傳的「福音」的最基本內涵?為什麼福音派的基督教朋友非常熱衷傳教,相形之下,我們天主教好像提不起勁?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數福音派基督徒對福音的中心內涵有著毫不含糊的了解與認同:「耶穌基督這唯一中保,為了我們的罪而被釘死;人是靠著信德被耶穌基督的恩寵所救贖的;救贖有永恆性的後果:天堂和地獄!」這些雖然都是天主教的傳統和正統信仰,但可惜的是,今天一般教友似乎對這些福音最重要的訊息的了解和認同,與福音派朋友有很大的距離。正是這認同上的距離,使我們的傳教熱情和成績也產生同樣的差距。

  一位在耶穌會辦的Boston College執教二十多年的天主教教授,曾對他絕大部分信仰天主教的學生做了一個調查。他向他的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如果你今晚就離世並見到天主,天主問為什麼要讓你進天堂,你會怎麼回答?」他發現,被詢問的學生大都不知道正確的答案,甚至答案中沒有提到耶穌的名字,對天主教的核心信仰道理更是一知半解,他們認為他們是靠善意而得救,靠作一個討人喜歡的人,或靠自己盡心盡力做善事等等。

  今天是苦難主日,我們紀念的就是這個最核心的問題,即天主為了使世人能進天國而犧牲自己:「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致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三16)。主耶穌在今天的福音裡說:……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我為你們流出的血……」天主藉自己的苦難和死亡,把人從罪惡中救贖出來,帶到永生,這就是我們應該宣講的福音的中心。

  罪對基督宗教來說,不只是觸犯自然律或是天道(中國人以此解釋罪),而是一種違約和失信的行為,違背了天主。天主不僅是一位立法者、「自有者」、更是「慈父」。故違反天主的誠律(罪)等於背棄慈父,開罪真善美的天主,後果不但損害罪人的心靈,也損害人類社會,甚至自然界的秩序。然而,人能犯罪卻無能把自己從罪惡中解救出來。這在我們每個人的經驗中可以證明:我們都知道自己身上有黑暗面,即罪惡的傾向,甚至確實犯了罪。古今中外的人類在教育、法律、培養警力等等上面花了多少精力和財力,卻都沒有辦法解決犯罪的問題(戰爭、監獄的犯人等今天不比過去少)。人無法靠拉自己的鞋帶來提升自己,要解決罪惡的問題,必須是來自人以外的救援,這個人以外的救援就是「神—人」的「厄瑪奴耳」,就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藉祂的生命、死亡和復活,人類才得到了獲救的「機會」——恩寵。但人要相信、依靠他,並以愛的行為來印證這個「相信」,印證人性在恩寵下根本的改變(由惡轉善)才可以得救,就可以得救。

  天主教不是「恩寵唯一」,而是「恩寵與愛德並重」的宗教,即人的得救首先靠的是基督寶血的功勞(第一決定因素),而「愛德行為」表示我們願意接受基督的寶血帶來的恩寵,因此是自己得救的「第二決定因素」。但第二絕對在第一之後。沒有主耶穌寶血一次而永遠的救贖功效,我們連行愛德的力量都沒有。

  值得一提的是《瑪竇福音》廿五章公審判的故事。這故事並沒有暗示「信不信耶穌都無所謂,你只要作一個好人、善待他人,就能進天國」;相反的,這故事假定了聽眾都已相信並接受耶穌的教導(瑪廿四、廿五章都是主耶穌對「門徒們」講的話)。問題是:如果你真信耶穌為主(故事中的義人和不義的人都對耶穌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到你……」)、你就應該把最小的弟兄姊妹當作耶穌本人!所以主耶穌的故事不是在強調人「是否」要相信耶穌才能進天國,而是「有否」把最小弟兄姊妹當成耶穌來對待!

  「除祂(耶穌基督)以外,無論憑誰,絕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宗四12)。今天,我們紀念救主耶穌為我們全人類所受的苦難和聖死(福音和讀經一),我們慶祝人類獲得救恩,我們更要傳頌將人類從罪惡、痛苦、死亡中救起的唯一救主,「眾口同聲都明認耶穌基督是主!」(讀經二)

  「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祂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瑪一21)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