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年 四旬期
第五主日
今天這段有關耶穌拯救犯姦淫婦女的事蹟,雖然是記在若望福音中,但它的內容和語法與若望福音差別甚大,反而與歌頌天主仁慈的路加福音更為接近。無論如何,在四旬期的禮儀生活中,這段經文能夠引領我們默想基督的救援,以及教會的悔改。 在古代教父著作中,對於教會,引用很多舊約或新約的圖像作為象徵。一方面稱教會為「母親」、「羔羊的無玷淨配」,這當然令人想起她的神聖,可是另一方面,教父也稱教會為「違命的厄娃」,或以聖經中記載的其他有罪的婦女來稱之。而今天福音中犯姦淫的婦女,也曾用來作為教會的象徵,這明顯的指出教會有罪的一面。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文獻中之《教會憲章》,承認教會以作為一個團體來說,「是聖的,同時卻常需要煉淨,不斷地補贖,追求革新」。的確,教友如同福音中的罪婦,需要基督的救援。 的確,教會是一個蒙受救援的團體,她是人類受到拯救的標記。若望福音已經象徵性指出了這個事實:十字架下站著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她是教會之母,另外還有耶穌所愛的門徒,他代表所有跟隨基督的人。所以當耶穌完成救贖工程時,也正是教會產生之時;教會象徵整個人類,在十字架下領受了基督救主的恩惠,從此她也必須在世界中成為救恩的標記。 不過,教會是在旅途之中,她領受救恩的程度必須在歷史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恩,但是教會仍應繼續不斷領受、汲取、發揮救援的恩寵。可惜由於教會成員的限度,常違抗基督的福音,因此救恩的完全實現受到了阻礙。在歷史中,教會有時非但不是救恩的標記,反而成了別人認識基督的絆腳石,所以古代教父還視教會如同今天福音中的那個罪婦,需要基督不斷的救援。那麼,今天的教會如何領受基督的救恩呢? 關於基督的救援工程,聖保祿在希伯來書信中說:「可是現今,在今世與末期,只出現了一次,以自己作犧牲,滅除了罪過」。但是另一方面,基督一次完成的救援工程,繼續不斷實現在教會中。教會舉行的聖事,便是復活的基督藉著禮儀,延續祂在人間的救恩。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文獻之《禮儀憲章》說:「基督常與其教會同在,尤其臨在於禮儀中。……祂又以其德能臨在於聖事內,因而無論是誰付洗,實為基督親自付洗。祂臨在於自己的言語內,因而在教會內恭讀聖經,實為基督親自發言。」這樣看來,基督救主今天藉著我們聆聽的福音,向我們這個團體,親自說了「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祂在我們舉行的和好聖事中,親自赦免我們的罪,也在四旬期末了的復活夜,教會慣常舉行的入門聖事中,親自把死亡與復活的救恩,賞賜給新教友。 今天的福音,加上教父的注解,使教會團體承認自己的有罪,如同那個罪婦一般。不過同時又使我們看見基督救主,藉祂十字架的死亡,摧毀了罪惡。更具體來說,今天的福音要求我們按照四旬期的精神,反省自己在領受基督救恩上的種種阻礙,甚至跌倒的景況。我們還要在參與聖事,以及聆聽聖言時,相信救主的臨在,接受祂在教會內繼續實現的救恩。 反省與行動:
禱文:
禮儀歌曲: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