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丙年 復活期第二主日
救恩之一:信仰(若二十19~31)

張春申神父 著

  今天福音記載了耶穌的兩次顯現,敍述多默宗徒從不相信到相信的變化。最後耶穌所說的兩句話,為我們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

   不論親眼目睹,或是沒有看見,我們對於基督的復活都得藉著相信而接受。為什麼呢?原來基督復活是天主的新創造和新救援;是天主創造和救援的能力,使耶穌從死亡進入天主自身永恆的生命境界裡。這樣的從人間進入永恆的工程,不是人看得見、聽得到、捉摸得住的;這是天主的行動,除非天主自己啟示並通傳,人是沒有能力肯定的。即使是宗徒,對於基督的復活,也是由於天主的啟示、通傳,才得以相信。

   那麼宗徒什麼時候才相信呢?按照福音的記載,是在耶穌顯現的時候。耶穌生前似乎談論過自己的復活,不過在耶穌死後,宗徒並沒有立刻回憶起祂的話而相信,只有當天主透過基督的顯現,啟示給他們時,他們才真正相信;所以宗徒們是「看見了我,才相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看見和相信並不是同一件事。耶穌顯現,宗徒有了看見的經驗,不過四部福音都記載他們尚猶豫不決,真正促使他們相信的,實在是天主藉著基督復活,帶給他們啟示和光照。總之,必須倚靠天主直接啟示,肯定基督真的復活了,宗徒才確實地相信,不過他們相信,也得益於基督顯現的外在支持;假使天主沒有藉著基督復活,啟示並光照宗徒們,他們無法堅決地相信。

   耶穌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可見不只是宗徒相信耶穌復活,我們所有的基督信徒都要如同他們一樣相信耶穌復活。那麼我們怎樣相信的呢?我們必須再三聲明,耶穌復活是天主的工程,除非天主自己啟示、通傳,人是沒有能力肯定的。為我們信者來說,是天主藉著教會的宣講,或者更好說,藉著臨在於教會宣講中的復活基督,啟示並光照我們的內心,我們才得以相信耶穌的復活。的確,教會的宣講是不可少的,不過由於耶穌復活是天主自己的工程,必須透過教會的宣講,領受天主藉著基督所傳遞的啟示,我們才能堅決地相信。為此,我們和宗徒一樣相信,一樣經由天主藉著復活基督給我們的光照而相信,所不同的是宗徒有基督顯現的經驗;在這經驗中,天主啟示給宗徒們;我們沒有親眼看見,而是依靠教會的宣講,在聆聽中天主啟示了我們。

   講解到這裏,我們實在需要更進一層,說明一下相信,或者信仰。的確,相信是人的行為,是人自由地、無條件地、堅決地相信耶穌復活。但是根據我們已有的解釋,首先應當承認:在根源上,信仰是天主的恩賜,是天主藉著復活基督所賜的恩寵。是由於天主啟示和光照,信者才相信的。所以信仰是來自天主的恩寵;基督復活了,因而在信者生命中產生新的遠景,從此他們對於宇宙和歷史,有了基督徒眼光的瞭解;在復活的基督內,信者相信天主創造和救援的工程已臻完成,他們自己的生命也有了新的方向和歸宿。

   耶穌復活是基督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信仰其他部分的基礎,因為根據這個基礎,教會對於天主、人類、宇宙萬物,有了自己特殊的觀點。信者之所以相信,正是基督復活給予信者的恩寵。天主藉著祂,啟示並光照了信者,賞賜他們因著耶穌復活,而對宇宙和歷史,產生了新的見解,「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


反省與行動:

  1. 對於未曾親眼目睹的事,我是否很難相信?
  2. 我是否願意打開心門,向天主的啟示保持開放?
  3. 我是否因相信了耶穌復活,生命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禱文:

  1. 請為新教友祈禱。耶穌說:「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賜新教友,在一生的歲月裡,常能保持信仰的眼光,順從主的帶領,走向預許的永生境界。
  2. 請為政治人物的廉潔祈禱。國內政壇接連曝光多起貪瀆弊案,提醒政治人物,隱蔽的罪行,都將公諸於世。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賜公務員和民意代表,能清廉自守,秉公行事,竭誠為民服務,光明磊落地承擔民眾和國家託付的使命。
  3. 請為世界和平祈禱。教宗復活節文告中指出,中東、非洲和朝鮮半島,都亟需和平,販賣人口等暴行必須停止。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賜每一個人,都能深受福音精神感動,體認和平和互愛互重的可貴,放下私利和仇恨,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4. 請為禽流感防疫祈禱。H7N9禽流感已傳出感染及死亡病例,防疫刻不容緩。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賜疫情能及早獲得控制,不致爆發流行,疫苗能早日問世,使民眾生活無憂。

禮儀歌曲:
  蘇開儀老師建議




相關資訊


其他主日證道


張春申神父專欄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