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丙年 將臨期第二主日
天父創造人類(路三1~6)

張春申神父 著

默想:

  將臨期使基督信徒燃起了對天主將在末日完成創造及救援之希望,但同時在禮儀中紀念人類過去在歷史中的期待。今天福音記述的便是以色列民族,在若翰宣講時展現出來的對默西亞來臨的期待。耶穌基督已在人間,但是尚未露面宣告天國的喜訊,因此若翰迫切地準備著。不過以色列民族並不自外於人類歷史,所以我們必須先講論人類對創造與救援完成應有的期待。

   聖經在一開始便以通俗的方式敘述天地萬物是天主所創造的,但關注的焦點顯然是人類。於是創世紀以特殊的筆法描寫天主造人;當然這只是一種古代流行的描繪方式,但也足夠呈顯天主與人類的特殊關係:只有人類是天主照自己的肖像造的。後代基督宗教應用比較抽象的話,表達同一的信理說,人的靈魂是天主直接創造的,這基本上肯定天主與人類與眾不同的特殊關係。人是萬物的中心,是直接由天主創造的;換句話說,天主的創造能力以特殊方式實現於人類歷史中。

   不過聖經同時在天主創造人類的歷史中,肯定了痛苦與罪惡的普遍現象;它援用通俗的「失樂園」故事,一方面承認人類犯了罪,陷入痛苦的生命,另一方面堅決相信天主絕不放棄人類,祂鍾愛的受造物,並相信祂滿懷仁慈與愛,必定施行救援。教會今天仍宣講的原罪信理,基本上是肯定人類有罪的事實,以及天主的救援。

   創造與救援是基督信徒在與天主的特殊關係中,體驗到的真理。聖經同時敘述兩者,但有時也混為一談。譬如創世紀第一章中,天主的創造工程便是克勝混沌、撲滅黑暗。可見創造是救援性的,它自空虛黑暗中,產生了宇宙萬物;另一方面,在有罪人類的歷史中,天主的救援只是生生不息的創造能力之新幅度而已。為此,新約將救援的高峰,即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復活,認為是新的創造,「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新的受造物」。

   創造是天主一步一步地支持及推動,使宇宙與人類邁向生命的成長與圓滿,同時也一步一步地實現天主的救恩。救援是天主的創造能力,消極方面引導天地、人物超脫痛苦與罪惡,積極方面則在於復興,使一切恢復完整。因此基督宗教相信,全能的天主聖父以祂神秘的方式,從起初便臨在於宇宙與人類歷史中,不斷地進行創造與救援,且促使人類期待圓滿的新天新地。由於舊約是以色列民族、猶太宗教的信仰經典,所以記錄了這個民族對天主創造與救援的經驗與期待。其實天主不只臨在於以色列民族中,也是萬民的造物主與救世主,祂的創造能力與救援工程,相仿地普及人類。我們中華教友自然相信天主自古便與中華民族同在,促使我們祖先期待創造與救援的美好將來。譬如禮運大同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所謂大同世界,未嘗不是中華民族以某種方式表達的、對於生命及救恩在末日將達到圓滿的期待。其實,幾乎每個民族都在無形之中追求生命的豐富,幸福的滿溢,這同樣也是對天主創造與救援的期待。

   以色列民族由於啟示,對於創造與救援有清楚的希望,這便是聖經中的默西亞主義。今天福音紀念的若翰在曠野裡的呼聲,是期待默西亞的高峰。不過這也應當叫我們紀念天主臨在萬民之中,支持並推動他們期待創造與救援的完成;這是全人類的將臨期。


反省與行動:

  1. 在將臨期,我打算以怎樣的方式迎接耶穌的到來?
  2. 在具體生活中,我有哪些坑洞得填平?有哪些彎路需要修直?
  3. 天主支持並推動宇宙、人類邁向圓滿的境地;在祂神妙的計畫中,我能參與些什麼?

禱文:

  1. 請為天主子民祈禱。洗者若翰在曠野裡宣講,邀請百姓以相稱的準備來迎接默西亞。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我們,常能修正自己的生活,填平生命中的崎嶇不平,好能跟隨上主的指引,走進預許的美滿境界。
  2. 請為世界和平祈禱。北韓宣布發射飛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釣魚台的爭端、敘利亞的內戰,都威脅著世界的和平。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所有政府都能重視和平,致力於百姓和世界的安和樂利,並盡心消彌種族間的仇恨。
  3. 請為各地天災人禍的救援工作祈禱。日本笹子隧道坍塌,俄羅斯暴風雪成災,新加坡鑽油平台倒塌,菲律賓遭受寶發強颱侵襲。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救援工作順利進行,使人民生活早日恢復正常,並恩賜亡者安息,撫慰他們的家人和所有災民。
  4. 請為公共工程的施工品質祈禱。南投縣信義鄉的橋樑及聯外道路,抽驗發現偷工減料,影響人民安全。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政府和廠商敬業的精神,能秉持著職業道德,為民眾興建安全的交通設施。


禮儀歌曲:

  蘇開儀老師建議




相關資訊


其他主日證道


張春申神父專欄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