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新的禮儀年,本中心參考輔大神學叢書「活水聖經詮釋系列」及其他相關資料,撰寫新年度的「聖言默想」專欄。
「活水聖經詮釋系列」,由「活水編譯小組」集體完成,是一套具有當代聖經學術基礎、可讀性高、大眾化的聖經詮釋書籍,適合個人默想及團體研經使用。願意深入聖言堂奧的朋友,歡迎自行參閱。(訂閱資訊) 甲年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禮儀研究中心 編著 默想: 本主日,我們恭聽葡萄園僱工的比喻(瑪20:1-16)。三部對觀福音,只有《瑪竇福音》記載了這個比喻。 天國好像一位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並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的工資。他在第三、第六和第九時辰,也出去到街市上召請工人。到了第十一時辰又出去,邀請整天無人雇用、閒散無事的工人,到葡萄園去工作。到了發工資的時候,每一個人都領了一個「德納」。最先受雇的那些人,抱怨家主說:「這些最後雇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主人答覆其中的一位說:「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拿你的走罷!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主人的答覆,以及五個不同時辰召請的工人,居然都得到相同工資的這件事,是這個比喻最耐人尋味之處。 耶穌這麼結束這個比喻:「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16節)有趣的是在這個比喻之前,耶穌說:「有許多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19:30)聖史瑪竇在這裡應用了「首尾呼應法」,尾句是首句的反向陳述,而安置在首、尾兩句之間的比喻,便說明了這兩句的意義。此外,「有許多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這一句,不但是這個比喻的首句,也是前一個段落(19:16-29)的結尾。在前一個段落中,耶穌先答覆了前來求教的富少年,當作什麼善事才能進入永生;這位遵行了一切誡命的少年,一聽說要變賣一切所有,並施捨給窮人,就憂悶的走了,耶穌便與門徒談論關於天國的恩典與獎賞的主題,並教導他們:人要能進入永生,靠的是捨棄一切並跟隨祂,而不是倚靠財富——當時的猶太人以為這是蒙上主祝福的記號。 葡萄園僱工的比喻,與盪子回頭的比喻(參閱:路15:11-32)相似,都呈現出兩種人之間的對比:「在先的」與「在後的」,「大兒子」與「小兒子」。這種對比,其實是區別兩種信仰的觀念:以「功績」賺取永生,以及領受天主的恩寵而進入永生;前者是當時猶太人普遍的觀念,後者才是福音的教導。主耶穌透過葡萄園僱工的比喻告訴我們,天國——天主聖父的計畫,不是憑人的努力和功績賺取的,而是祂自由的、白白的恩賜;祂透過耶穌基督,將一切的恩惠賞賜給人類,並召叫所有的人成為祂的子女;人絲毫沒有權利責問天主為什麼這樣實現祂的計畫,也不該用人間公義的標準衡量天主的行徑,所有蒙召的人只能謙下地感謝天主召叫了自己,並讚美祂的計畫。 讀經一(依55:6-9)中,上主說:「因為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就如天離地有多高,我的行徑離你們的行徑,我的思念離你們的思念也有多高。」的確如此!「天主的富饒、上智和知識,是多麼高深!祂的決斷是多麼不可測量!祂的道路是多麼不可探察!有誰曾知道上主的心意?或者,有誰曾當過祂的顧問?或者,有誰曾先施恩於祂,而望祂還報呢?因為萬物都出於祂,依賴祂,而歸於祂。願光榮歸於祂至於永世!阿們。」(羅11:33-36)讓我們與聖保祿一同讚頌全知、全能、無限美善的天主,並回應祂無限的恩寵。反省與行動:
禱文: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