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吳智勳神父

吳智勳神父,是耶穌會士,在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倫理神學,並擔任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上智之座小堂主任司鐸,同時也是神學雜誌《神思》的主編。

本專欄讀經默想部分由吳智勳神父提供。內容出自《和平綸音----主日及節日講道》。此書在香港極受歡迎,為分享給台灣、大陸及全球華語教會的朋友,我們特別徵得吳神父同意,在本網站按禮儀年的時序,分別刊出。

2017-2018的新禮儀年(乙年)中,我們為大家選擇吳智勳神父的主日感恩禮釋義,並配以適時的反省和禱文,以及潘天銘老師為主日感恩禮的選曲。歡迎大家自由參考。


乙年 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
背十字架的門徒

依 50:4~7
斐 2:6~11
谷14:1-15:47

關於聖週禮儀的準備,請點選這裡...

默想

  每一位福音作者寫耶穌受難史都有其特色,馬爾谷的特色就是,他把耶穌描述得非常悲哀、悽慘、孤獨。他的訊息是:基督必須經過十字架的痛苦才帶來救贖,而基督徒也必須像他們的師父(基督)一樣背十字架,才會帶來救恩。

  在去山園路上,耶穌一開口就說:「你們全部會跌倒」,祂先預言自己會孤獨地承受苦難。伯多祿的誇口,只換來耶穌預言三次不忠的否認。伯多祿激動的回答及眾人的反應,更襯托出人的不可靠。整個受難史都指出,祂要孤獨地背十字架,孤伶伶地死去。

  在山園中,耶穌曾表達祂的感受:「我的心靈悲傷得要死」。祂來回三次要求門徒醒寤,但沒有一個能夠醒著。祂兩次要求天父,但連天父也沒有回音,祂獨自一人面對捉拿祂的人。門徒看見來勢洶洶的人都嚇得跑了,馬爾谷還記載有一少年被人捉住,但他脫下麻布,赤身逃走。門徒們最初拋下一切,跟隨耶穌;現在最後一個門徒亦丟下一切,赤身離棄耶穌。這是門徒的悲哀。

  在公議會的審訊當中,他們找證據控告祂,不是找不著,便是互相矛盾。最後捏造的證據又非常笨拙,他們用耶穌的話去控告祂:「我要拆毀人手造的聖殿,三日內另建一非人手造的」。耶穌本是另有所指,但就算耶穌真的這樣表達又有甚麼錯誤,足以處死?耶穌只好緘默,真理以緘默去襯托出謊言的荒謬,因為爭辯是無用的。

  作為大司祭,猶太人的領袖、天人之間的橋樑,竟然不懂耶穌說話的意思。他不接受耶穌就是要來審判世界的那一位。大司祭沒有帶人去接納承認耶穌,反而帶領眾人,逼人判耶穌死罪。這位應該帶領人去崇拜天主的人,現在卻帶領人離開天主。公議會的人都是有地位、有尊嚴、有學問的領袖,現在全變成市井流氓,向耶穌吐唾沫,用拳打祂,這是民族的悲哀。

  伯多祿,十二宗徒之長,耶穌親自選定作為教會磐石的那一位,他三次不認耶穌。細心看馬爾谷的描述,他強調伯多祿最後用發誓詛咒為求脫身,而他詛咒的竟是耶穌!的確,連他也詛咒耶穌,實在令耶穌悲傷。伯多祿以詛咒來求脫身,徹底喪盡門徒的身份,連他自己也羞愧得哭起來。正因為此,他是所有曾跌倒,否認過耶穌的人的希望。
 
  馬爾谷記載有關比拉多審耶穌比其他福音簡單,比拉多無意釋放耶穌,只一味討好群眾。他最後的一句話代表了整件事的無理:「祂犯了甚麼罪!」既然找不到罪狀,仍然順從群眾的要求去處死耶穌!連一般司法的公義都得不到,這是制度的悲哀,而羅馬人是以法律著名的。

  整個苦路上,沒有門徒跟著,沒有婦女為祂痛哭,十字架下沒有一個自己的人。祂在十字架上時有三批人辱罵祂:過路的人、司祭長和經師、一齊被釘的罪犯,他們沒有一個人向耶穌表示同情。連大自然也變色,由中午12時到下午3時,天地昏黑,馬爾谷只記載耶穌講一句話:「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為甚麼捨棄我?」人捨棄祂,天地捨棄祂,連天主也好像捨棄祂,最後祂大聲呼喊而死!
  
  耶穌孤獨的走完十字架的苦路,不過祂立刻得到平反:聖所帳幔分裂為二,表示天主對猶太當權的不滿,因大司祭曾撕裂自己衣服;有份釘死祂的百夫長感動地說:「這人真是天主子!」婦女與若瑟出現領取耶穌的遺體。  

  馬爾谷要我們緊記一個訊息:透過十字架,耶穌完成祂的使命,每一個基督徒,無可逃避的要經過十字架,才能得到救恩。為那時受迫害的基督徒是極大的安慰,讓我們也把握馬爾谷的訊息:甘願背十字架的才算是耶穌的門徒。

反省與實踐

  1. 在主的苦難中,我感受到祂救贖人類的深情大愛嗎?
  2. 耶穌因別人的誤解、扭曲而受難。在生活中,我曾因誤解人或事,給別人帶來痛苦和傷害嗎?
  3. 在傷害別人時,我勇於明認己罪,呼求天主的救援和寬恕嗎?

信友禱詞

  1. 請為天主子民祈禱。耶穌為救贖人類,走向苦難和逾越。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基督徒,善度聖週,默想救主的犧牲,並在生活中效法主耶穌的榜樣。
  2. 請為候洗者祈禱。主耶穌就是復活,就是生命。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候洗者,在洗禮前妥善準備,堅決地邁向重生的洗禮,分享主耶穌永恆的生命。
  3. 請為兩岸關係祈禱。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大陸頒佈惠台31條,都深深影響台灣的未來。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兩岸領導人,能智慧、理性的處理兩岸關係,以維持台海的和平。
  4. 請為受苦的人祈禱。耶穌十字架上的犧牲,是為救援受苦的人類。南蘇丹人民飢餓日趨嚴重,敘利亞飽受烽火戰亂。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所有受苦的人,都能早日脫離困境,獲享平安。

禮儀歌曲建議

『在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教會進入她救主受難、聖死、埋葬和復活的奧蹟。因此,今日所有感恩禮開始時,都要以「聖枝遊行」、或「隆重進堂禮」、或「簡式進堂禮」,來紀念主基督榮進聖城的事蹟,好使基督君王的凱旋遊行,與宣告祂的苦難,融為一體。
按《羅馬彌撒經書》指示,除了只舉行一次「聖枝遊行」,或由於不便在聖堂外舉行「聖枝遊行」,亦可在各台感恩禮之前,舉行「隆重進堂禮」,來紀念耶穌榮進聖城的事蹟。「隆重進堂禮」可重複於人數眾多的感恩禮。此外「簡式進堂禮」可在其他各台感恩禮採用。』——請參考: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禮儀日曆ORDO》,2017~2018,49頁。

第一式:聖枝遊行

  1. 主禮到達會眾聚集準備遊行走向聖堂之處,唱以下對經或其他適當聖歌。
    「請向達味之子高聲歡呼!奉上主名而來的、以色列的君王,當受讚美,歡呼之聲,響徹雲霄。」
    (禮儀用曲請參考《賀三納》歌本第1首)
  2. 全體列隊前往舉行感恩禮的聖堂時,歌詠團及信友可唱以下聖歌,或其他適當的聖歌。
    對經一:希伯來的兒童,拿著橄欖樹枝,前來歡迎救主,向祂高聲歡呼,響徹雲霄。
    對經二:希伯來的兒童,把衣服鋪在地上,齊向救主歡呼:「賀撒納!達味之子;奉上主的名而來的,當受讚美。」
    基督君王讚美詩:我們來光榮、讚頌、敬拜萬世的君王——我們的救主基督;願兒童們「賀撒納」的歌聲,也從我們的口中發出。......
    (禮儀用曲請參考《賀三納》歌本第2首:此曲對經採用上述之「對經一」,詩節第1-6節採用「基督君王讚美詩」;亦可參考《賀三納》歌本第128首第3-4節,或第116首「基督勝利」(詩節使用第一式)。)
  3. 當遊行行列進入聖堂時,詠唱關於基督進入聖城的歌曲。
    「救主來到了耶路撒冷,希伯來的兒童,高舉著樹枝,預報生命的復活,高呼「賀撒納!」響徹雲霄。民眾聽說耶穌來到聖城,扶老攜幼,齊來歡迎,高呼「賀撒納!」響徹雲霄。
    (此時可賡續詠唱《賀三納》歌本第2首)

第二式:隆重進堂禮

如不能在聖堂外舉行遊行禮,可在人數眾多的感恩禮以前舉行隆重進堂禮,以慶祝救主的榮進聖京。主禮、輔禮者和一部分教友代表,到達聖堂的聖所以外的一個合適之處時,詠唱對經「請向達味之子高聲歡呼!.......」,或其他合適的歌曲(禮儀用曲請參考《賀三納》歌本第1首)。祝聖樹枝,並宣讀福音後,隆重地列隊前進,經過聖堂,到達聖所,同時唱答唱詠「救主來到了耶路撒冷......」,或其他合適聖歌。
(禮儀用曲請參考《賀三納》歌本第2首)

第三式:簡式進堂禮

如果在本日舉行的其他感恩禮中。不舉行「隆重進堂禮」,便該舉行「簡式進堂禮」,以紀念基督榮進聖城。主禮走向祭台時,唱進堂詠(見《感恩祭典》:聖週禮儀——聖枝主日第18號),或其他同一主題的聖歌。
(禮儀用曲請參考《賀三納》歌本第2、3首)

採行第一式「聖枝遊行」或第二式「隆重進堂禮」時,當主禮到達祭台,向祭台致敬(亦可獻香),然後就位,省去「致候詞」、「懺悔經」、「上主垂憐經」,立刻唸「集禱經」,感恩禮以此開始並照常規舉行。

宣讀受難史時,若以詠唱方式,曲譜詳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譯之《聖週禮儀》第(270)頁:「苦難曲」。(採甲年之聖瑪竇所記吾主耶穌基督受難史,無乙年之聖瑪谷、丙年之聖路加所記吾主耶穌基督受難史之曲譜。)

歌本
賀三納
進堂曲 按上述各進堂式之建議
   
獻禮曲 #158 耶穌聖心最慈仁
  #155 吾主聖心
領主曲 #308 主受苦的儀容
  #287 求主拯救(第1-3節)
禮成曲 #305 每逢試探時
  #157 耶穌聖心恩寵府庫
   
歌本
「頌恩--信友歌集」、「心頌--信友歌集」
「頌恩--信友歌集」及「心頌--信友歌集」由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出版。於「心頌」第235頁分題索引處,有詳細的聖歌目錄,在此不再列出。請自行參考。



相關資訊


其他主日證道


 

禮儀研究中心專欄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