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二天主教禮儀空間的要素

錢玲珠

一、祭台

 祭台是舉行感恩祭宴的中心。

  基督徒的祭台,既是祭獻的祭台,也是聖宴的餐桌:它是祭獻的祭台,神聖的奧蹟以此神聖的標記來慶祝;它同時是聖宴的餐桌,信友聚集在它周圍,向上主感恩,並分享主的晚餐。

  每個聖堂中只能有一座祭台。在天主子民的聚會中,這獨一的祭台表示只有一個救主:耶穌基督;以及一個教會,分享同一的感恩祭宴。當然,一個獨立的、為舉行平日彌撒的小聖堂,也可以保留它自己的祭台。

  在聖堂中,聖體櫃、聖人的雕像或畫像不可以安置在祭台上。同樣,當聖髑被陳列以供敬禮時,也不可放在祭台上。

二、讀經台

  讀經台是宣告天主聖言的位置。

  正如祭台是感恩與祭獻的餐桌,讀經台是聖言的餐桌,而不只是一個讀經的地方。在禮儀中宣報聖言,是基督親自對他的子民說話,同時,會眾也慶祝基督在聖言中的親臨。因此,讀經台是天主聖言被宣報出來,並以其力量,觸動聆聽者心靈和生活的地方。

  讀經台應只保留給宣報聖言和詠唱聖詠,而不應移作他用。如:領唱員用來領唱,領經員用來領經,或用來宣佈堂區事宜。假如需要,更好是用一個簡單、可搬動的支架來做這些工作,既不與讀經台相抗衡,也不使人分心。

 

三、主禮座椅

  主禮座椅是主禮者主持禮儀的位置。主禮者透過言語、姿勢,使天主子民碰觸到基督,並引領他們敬拜天父。主禮座椅表達領導會眾、主持禮儀的任務。主禮座椅標記著領導的位置,而會眾是聚集在代表基督的司鐸周圍。因此,要讓椅子本身,以及主禮坐上去時,都能清楚地被會眾看見。

  主禮座椅不只是讓主禮坐下來的地方,更是主禮主持和積極參與禮儀的位置。設計得宜的座椅和它的位置,可以增強天主子民意識到基督在禮儀中的親臨及其角色。即使在禮儀之外,這座椅亦可提醒人記得基督的親臨。

四、十字架(苦像)

  在祭台上或附近應有一個十字架,使會眾容易看見。這個十字架應提醒人有關基督的逾越奧蹟,就是他的受難、凱旋復活、和光榮的再度來臨。正如祭台,十字架也提醒我們基督的祭獻。

  十字架應安置在會眾能清楚看見的地方。可以放置在祭台上。但要大得讓會眾看得見,又不阻擋會眾參與祭台上禮儀行動的視線。或是使用遊行用的十字架,矗立在祭台旁。遊行進堂時,把十字架帶進聖堂,既表示基督來到他子民中間,同時,也表示基督在子民的塵世朝聖旅途中,引導他們走向天父(但如果聖所中已經有固定的十字架,遊行的十字架就不可以放在聖所內,而在遊行結束後,放在看不見的地方。這是表達救恩只有一個)。

  較普遍的方法是:把十字架凌空懸掛在祭台之上,或裝嵌在牆壁上。

五、洗禮池

  洗禮池宜設置在聖堂的入口處,表示洗禮是入門三件聖事的初階。它是「通往生命及天主之國的大門」,使人進入教會,成為天主子民。信友進入聖堂時以聖水劃十字聖號,是紀念洗禮的意義和效果:經過黑暗到光明,經過奴隸到自由,由瞎眼到看見,由死亡到生命;透過浸洗,表達與基督同死同生;洗潔與淨化;埋葬舊我,重獲新生;脫去舊我,穿上新我;創造及再創造;和生命的成長。

除了「聖所」和「聖體小堂」外,聖堂中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為聖洗區(堂),只要這位置能夠容納相當人數的教友,以使信友能共同參與此聖事慶典。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聖堂入門區與洗禮,在意義上有特別的關連性,因為洗禮是天主子民「入門」的第一步。通常,兒童洗禮或慕道期的開端,都是由聖堂入門區開始。

  最理想的洗禮慶典是「復活節夜間慶典」。但洗禮也可以在主日感恩禮中舉行(因為每個主日,都是小復活節,慶祝救主的復活。必要時,也可以在能夠聚集眾多信友的時間舉行。因此,洗禮池的位置應能儘量促使眾多信友參與整個慶典過程。

  每個堂區聖堂都當有洗禮區(堂)和洗禮池。洗禮池可以有多種形式,但最好都能有流動的活水;洗禮池的式樣和活水可以表達豐富的象徵意義。恰當的設計,可以深化信友對洗禮的瞭解和體驗。

  如果洗禮池能在舉行洗禮時被清楚看見,那麼,由一端步下數級台階至聖洗池裡,浸洗後,再由另一端步上數級台階,走出聖洗池,可以表達與基督同死、同葬,並一同復活之深意。

  若在洗禮區(堂)有一個存放慕道聖油、聖化聖油的聖油櫃,不僅實用,且富吸引力,並能有助於培育信友。

六、信友位置

  信友的位置應使他們能夠看得見、聽得清,以瞭解聖禮的進行,而能積極參與禮儀慶典。同時,信友座位的安排,應能促進團體的共融感,使之成為一個身體,聆聽天主聖言,加入祈禱和歌唱,奉獻祭品,並一起分享主的聖餐。

  傳統上,聖堂多半使用跪凳,但可考慮其他座椅。若是除去跪凳,改用椅子,可使教堂的運用更多元化。如果一定要保留一些跪凳,則儘可能安置在不顯眼的地方,以不妨礙會眾的行動為原則。

、 聖體小堂(聖體櫃)

  聖體小堂(聖體櫃)是一個保存聖體的神聖貯藏所。按教會傳統,彌撒結束後仍保存聖體,其目的首先是為給病人送聖體;其次,是為公共或個人在聖體前做祈禱和敬禮。

  聖體小堂較為安寧、靜謐、退隱,是比較理想的朝拜聖體的場所,目前的法規也推薦在小聖堂內保存至聖聖體,以便於個人的朝拜和祈禱。

  若聖堂沒有足夠的聖體小堂的空間,而將聖體櫃陳設於大堂中,宜注意不要將聖體櫃置於祭台後方的中心,因為聖體櫃和祭台若位於同一軸線上,容易引起視覺的張力;且跪拜聖體,會妨礙禮儀的運作,並削弱了我們在禮儀中體驗到基督在信友、主禮和聖言當中的親臨;甚且模糊了基督在禮儀中的漸次彰顯(感恩禮中的焦點,是讀經台和祭台,而非聖體櫃)。

  並且,由於感恩禮是聖事中的聖事,是教會禮儀及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核心,重要性遠超過熱心敬禮(如:朝拜聖體等),而祭台是感恩祭禮的中心,因此,聖體櫃不能安排得比祭台更搶眼,或模糊了祭台作為舉行聖宴和祭獻之處的特殊標記之價值。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也不應遮蔽了基督在彌撒中以不同形式的臨在,或者模糊了基督在感恩禮中逐漸展示的「親臨」。

  另一方面,「聖體櫃」也不應被「祭台」削弱或模糊。這兩者的關係提醒我們應注意「感恩聖事」奧蹟之不同、但不可分割的整體幅度。

  此外,聖體櫃若安置在聖所內,還該與祭台、讀經台和主禮座位協調,既不妨礙信友專心參與感恩禮,又方便在感恩禮外,公共或個人的敬拜聖體。

八、 和好室

  和好室,是聖堂中懺悔者個別在和好聖事中告明他們的罪,及被寬赦的地方。

  和好室的設計,應反映出:和好聖事體現出天主對罪人的愛、接待和寬恕,懺悔者真誠的悔改和皈依,以及與教會團體修和。和好聖事是個人和耶穌基督的相遇,天主透過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使世界與之修和,並派遣聖神,寬赦我們的罪過。因此,和好聖事是慶祝天主的仁慈、懺悔者的皈依,和教會團體的歡樂。

  和好室應是寬敞的,並且確保懺悔聖事的保密性。但和好室不一定是「密室」,可以撥出一專用空間或區域,清楚顯示是專為舉行和好聖事之用。聖堂中許多區域都可以是和好室的適當位置。例如:位於聖堂入口區附近,就更能方便某些懺悔者。和好室應富於款待的氣息,反映出歡欣慶祝的精神,並營造友善的氣氛。幽暗嚴肅的環境,令人生畏,自是不合適。

  告解方式有兩種可能性,即告明者可以選擇隔著屏風告罪,或者坐下來,面對面的向司鐸告明。和好室的設計應考慮到這兩種方式不同的需要,並且要方便司鐸在懺悔者的頭上覆手赦罪 (新訂告解禮典46號)。這姿勢表達出天父以聖神透過耶穌基督對懺悔者的寬恕。它同時是憐憫、治癒和修和的姿勢。

  在舉行和好聖事的過程中,儘可能由司鐸或懺悔者讀一段聖經。因此,需提供一個適當的小桌,供放聖經,以顯示出聖言在此聖事中的重要性,而這小桌也可稍做懺悔者和司鐸的屏障。

  因此,傳統方盒式的告解亭實在很難適合梵二後和好聖事的需要。而以專用房間、或開放式空間的和好室較適宜(但要注意保密性)。

  聖堂的設計和安排也應考慮舉行團體修和聖事之實際需要。通常,在舉行團體修和聖事時,會有較多的懺悔者,因此,需要有更多適當的空間和聽告明者,來回應需要。

九、聖像

  為了尊敬的理由,宜於在聖堂供奉聖像。最重要的聖像是與聖三相關者。其次是與聖母及諸聖相關的聖像。還要特別注意救恩的奧蹟及聖堂主保。對聖人的尊敬,首重宣告耶穌基督和他的奧蹟。

  若是聖堂中要放置聖像的繪畫或雕塑,應放在不會使人在禮儀中分心的地方。若是聖像與禮儀直接相關,例如表達天上人間的共融,則可安置在聖所內,但要使之成為整體建築概念的一部分,而不應攪亂聖所的焦點:祭台、讀經台和主禮座椅。若是為敬禮某聖者,則應把聖像放在聖所之外。

  聖堂各處的聖像,都應表達出「諸聖相通」的共融性,並體現出「參與天上禮儀聚會」的事實。彌撒中的感恩經強調聖人與禮儀的親密關係,即諸聖的共融,他們緊密的與世上每位基督徒和全體天主子民相連繫。聖堂中適當的擺設聖像,可以表達並強調這些關係。

十、 祖先牌位

  在華語教會,由於文化因素,非常看重與祖先的關係,也將這關係,表達在禮儀空間中。

  由於我們相信祖先已在基督的愛中與祂一起復活,因此,通常,在擺放祖先牌位之處,都有基督復活的標記。

  至於在聖堂中安置祖先牌位的地點,則按各個禮儀空間的不同,而有多元變化。無論如何,要表達的都是:曾經,我們的先人在這禮儀空間中,和我們共同參與禮儀,今天,他們仍然和我們一起,在禮儀中共融,只是更增加了天上人間的幅度。

 

 

 

 

 

 

聖地

 

義大利

 

愛爾蘭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