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專題 實用篇 交流坊 禮儀電子報 關於我們

 

 

禮儀文獻
禮儀書籍
教會文獻

 

 


您現在的位置:禮儀文獻初期教會 |台灣地區主教團牧函


聖體聖事與建立信望愛的福傳堂區

各位敬愛的神父、修士、修女及信友:

前言

  教宗在「玫瑰經」年後不到一年,又提出「聖體年」(二○○四年十月十日至二○○五年十月廿九日),並發表「聖體年」牧函-「主,請同我們一起留下吧!」。教宗邀請我們如同路加福音第廿四章所描述的兩位門徒,活出至聖聖體的奧蹟。

  教宗要求地方教會的主教們了解他的這項創意,採取更深刻的靈修層面,而不妨礙到個別教會牧靈計劃,反而能對那些計劃散發光明。他說:「我不要求個別教會改變他們的牧靈計劃,而是強調整個教友生活聖體聖事的幅度。」

  主教們有鑑於此,我們在秋季大會上決定響應教宗的建議,同時也不放棄我們地方教會已定的牧靈計劃,因此,我們把新的一年的工作訂為「聖體聖事與建立信望愛的福傳堂區」。我們根據教宗的指示,配合我們的牧靈計劃,訂定一些要做的工作,希望堂區主任神父,修會會士,教友善會,天主教學校及全體教友,大家一起努力以赴。

一、聖體的靈修

  在「禮儀憲章」公布的第四十週年,教宗曾預言教會內會發展一種「聖體的靈修」。聖保祿曾說:「弟兄們,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羅十二1)沒有「聖體靈修」的滋養,禮儀行為極易形成「儀式主義」,抵銷了從禮儀慶祝所傾注的恩寵。

  「教會藉聖體聖事而生活」,感恩聖祭因聖神的德能,確實在教會內,有助於在基督內的生活。必須從舉行感恩祭,到活出感恩祭,從活出奧蹟到生活的更新。

教廷禮儀部列下幾個重點作我們反省的參考:

  1. 聖體聖事是靈修生活的泉源和頂?,超越許多其他的靈修門徑;
  2. 勤領聖體能維持各類聖召的特殊恩寵(如聖職人、會士、夫婦、父母等),並光照生活中的不同情況(如喜樂、憂苦、困難和計劃、疾病和考驗等);
  3. 愛德、和諧和友愛,都是聖體的果實,並表達在聖事中與基督的結合。同時,身懷聖寵而實踐愛德,是人圓滿舉行感恩祭的先決條件;
  4. 基督與我們同在,啟發我們天天作見證,建立今世的城市;聖體聖事是傳教的根源和方針。

二、聖體聖事的教理講授

  教宗曾說:「在廿世紀,特別是從梵二大公會議以來,基督徒團體舉行聖事的方式有了很大的進展,尤其是在感恩祭方面。應繼續循此方向,並特別強調主日的感恩聖祭和主日本身,要當作信仰的一個特別日子,復活的日子,以及聖神的恩賜,真正每週的復活節。」

  希望在堂區服務的神父、修女或傳道老師,各教友善會的神師,在聖體年多給教友們講解主日本身及主日的彌撒。可以參考「天主教教理」第二一八○至二一九三條,教宗的「主的日子」書函。

  梵二大公會議強調主禮司祭,要把「講道」看作禮儀的重要部分,講道的目的是解說天主聖言,並從聖言汲取為教友生活的意義。希望神父們在這方面多多加強並作評估。

  教宗對彌撒中該有的「靜默」非常注意,他說單是用方言誦讀聖經章節是不夠的,必須以謹慎、準備、熱心和默思的「靜默」來宣讀,使聖言感動人的理知和心靈。

  我們要求讀經員好好準備,以清晰的聲音慢慢誦讀,讀畢靜默片刻,再唸或唱答唱詠。神父講道後,也要靜默片刻。送聖體完畢停止歌唱後,應靜默片刻,司儀不要立刻叫教友起立,聖歌團也不要一直唱歌,應給教友靜默的時間。

  教宗敦勸牧人們應該致力教會教父們所喜愛的,「解釋奧蹟」的教理講授(MYSTAGOGICAL CATECHESIS),藉此幫助教友了解禮儀語言和禮儀動作的意義,從記號所包含的奧蹟,進入奧蹟在教友生活上的每個層面。

  聖體年的一項特殊計劃是,每個堂區研究「羅馬彌撒經書總論」(主教團二○○四年三月出版)。這也是教宗的要求,因為他說:「進入以神聖標記而臨在的救恩奧蹟,最好的方法是忠信遵循禮儀年的發展。」

三、彌撒外的朝拜聖體

  教宗要求我們「在這一年,彌撒外的朝拜聖體,應該成為每個堂區和修會團體,特別的功課。讓我們花點時間跪在聖體內的耶穌跟前,為不小心和疏失的行為,以及我們的救主在世界許多地方所受的侮辱,以我們的信德和愛德,獻上補贖。」

  經由朝拜聖體,讓我們加深個人和團體的默觀。教宗指出在朝拜聖體時,除了讀聖經、靜默、唱聖歌外,也可以唸玫瑰經,因為「玫瑰經本身,凡依我『童貞瑪利亞的玫瑰經』牧函所推介的,依聖經及基督為中心的方式所了解的,可以證實特別適合聖體默觀的前奏,與瑪利亞 - 我們的同伴及領導 - 一起進行的默觀。」

  聖體年內的基督聖體聖血節(五月廿九日),除了特別敬禮外,可以加上傳統的聖體遊行,因為教宗說:「對成為我們旅途中的伴侶,而降生成人的天主的信仰,必須在各處宣報,尤其是在街上和家中宣報,當作我們知恩報愛和源源不絕降福的表達。」

四、聖體聖事是共融的源泉和表達

  經由聖體聖事,耶穌找到了留在我們內的方法,領受聖體就是進入耶穌的深切共融,與祂契合,「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若十五4)。天主在人心內,使人對祂的聖言感到飢渴,這種飢渴,只有由於完全與祂結合,才能滿足。

  「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二42),「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宗四32)。在聖體的奧蹟中,耶穌建立教會為一種「共融體」,不但有聖統的共融,基於在教會內不同的角色和職務,如教宗、主教、神父等,也有弟兄般的共融,因共融靈修的培養,促進彼此的開放、感情、了解和寬恕。熱心參與感恩聖祭,妥善領受聖體,使我們的堂區真正成為信、望、愛的堂區。

五、聖體聖事與福傳

  當厄瑪烏的兩個門徒,在分餅時認出主耶穌後,他們立刻動身(路廿四33),為去耶路撒冷向宗徒們報告他們的所見所聞。因此教宗對我們說:「一旦我們分享了耶穌的聖體聖血而真正遇到復活的主時,我們無法把我們所經驗的喜樂為自己保留。在聖體聖事中,不斷加強和加深與基督的相遇,在教會和每個基督徒身上,發出迫切的要求作證和福傳。」

  「每一台彌撒結束時的解散禮,是給基督徒的一種交託,邀請他們去為福音傳播而工作,並以基督的價值觀去深入社會。」

  在此聖體年中,我們的家庭、堂區、教區、修會、善會和教友,都應該對我們的福傳工作,多加檢討,提出計劃並去實現。少一些消極和負面的批評,多一些積極的建議,並且從自己做起。

  「在這聖體年中,基督徒應該對天主臨在世界,作更有力的見證。」教宗並且提出「聖體聖事的文化」,也就是「對話」的文化。在台灣的社會,極需要提倡對話的文化,彼此聆聽,容忍不同的意見,而不是互不相容,彼此叫罵。

共融分享,為最小的服務

  「聖體聖事不僅是教會生活中,共融的表現,也是全人類的一項共融分享、守望相助的計劃。參與感恩祭的教友,學習成為在各種情況下,共融、和平及守望相助的推行人。帶著恐怖主義和戰爭而開始的新千年,要求基督徒體驗聖體聖事是和平的偉大學堂,培養社會、文化及政治生活中各階層的人,都能成為對話和共融的推動者。」

  教宗指出:「若望福音沒有建立聖體聖事的敘述,卻記載了『洗腳禮』耶穌跪下洗門徒們的腳,清楚地說明了聖體聖事的意義。保祿宗徒也說,缺少愛德不與窮人分享而舉行的感恩祭,是不妥當的。」

  為此,教宗要求在此一年中,教區和堂區特別以關懷世界任何一種貧窮,作為回應。幫助受飢荒折磨的人,受疾病侵害的開發中國家、孤獨的長者、失業的和移民。

  因此主教們要求每個堂區,去發現堂區內的窮人,幫助他們。明愛會、博愛基金會、聖文生會、傳教協進會等善會,可在這一年內,發動捐款,依教宗的指示,援助世界上一個特別貧窮的國家。

愛惜生命、加強生命教育

  主說:「我來,是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十10)。祂又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我是從天上降下的活糧,誰吃了這食糧,將永遠活著」(若六51)。
目前台灣社會,自己提前結束生命的人數,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我們提倡愛惜生命,要求家庭、堂區及學校,多多加強生命教育。主教們要求天主教各級學校,尤其是高中,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如能成為必修課更好,至少能有選修課。輔仁大學與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已在規劃培育種子教師,請各學校配合,派遣適當老師接受培育。

結語

  教會靠聖體聖事而生活,教宗呼籲整個教會瞻仰、讚頌並朝拜這件難以言喻的聖事。他希望這一年能鼓勵我們更有活力、更熱心地舉行感恩聖祭,導向為愛所改變的教友生活。教宗說:「假如這一年的唯一結果是,所有基督徒團體能復興主日彌撒的舉行,增加彌撒外的聖體敬禮,這恩寵之年就是非常成功的。」

  希望我們的堂區,能因為加強對聖體的敬禮,更了解彌撒聖祭及主日的意義,依上述方法努力去做,成為信望愛的堂區。同時從聖體聖事及感恩祭,領受福傳的使命,創造一個共融、對話及守望相助、愛惜生命的社會,則我們的聖體年會活得非常充實。敬祝

新年快樂!充滿主的恩寵!

 

台灣地區主教團全體主教 謹啟
二○○四年聖誕節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