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西禮儀相遇系列20 ― 徐明慧Maria HSU 現今教會內的修會千百種,但仍可簡單區分為兩類,其一是向外走入人群的服務性修會,另為幾乎足不出戶的默觀隱修會;本篤會即為後者。此外,「避靜」也是我們這次至比利時雪維凍泥爾(Chevetogne)修道院的終極目的。。 系列19提及,尋找天主需由靜默開始,幫助自己收心,以聆聽天主靜語,得以讓天主進入我們的內心。耶穌立下了默禱的榜樣,也教導我們要常奉祂的名向天父祈禱(參自若15:16),在我們生活中事奉的應是天主。聖本篤以聖言誦禱(Lectio Divina)、個人及禮儀祈禱、工作作為聆聽天主的祈禱途徑。會規的第8章至19章著重於一日中各個時辰的祈禱(圖1);第20章則著重於祈禱時的虔誠。
聖言誦禱這種方式的祈禱對聖本篤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以默觀的方式誦讀聖經,讓天主透過聖言對我們說話。在操練上,聖言誦禱能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進行,不過,會規第52章也說了,若有人願意獨自祈禱,不必大聲,而是「含著眼淚」,熱心祈禱。在會規第20章,聖本篤談及祈禱時的虔誠:「當我們有需要求於權貴之人時,絕對會是謙虛而恭敬的,更何況是對天主訴說時,豈不更該極其恭謙且熱心嗎?」天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不是因為我們多言,便可獲得垂允(參自瑪6:7),而是我們純潔的心靈與「痛悔的眼淚」。
「含著眼淚」或「痛悔的眼淚」讓我想到東方教會的「靜修」(Hesychasm)(圖2),這個字自希臘文Ησυχία演變而來,意指安靜、緘默,脫離塵世,是一種在神聖靜默中的歸心祈禱,更出自耶穌的教導:「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瑪6:6)所謂進入內室,是要我們停止以理性思考,往自己內心退隱的過程,將自己的心靈從塵世的喧鬧中抽離出來,並在靜默中向天主獻上我們的祈禱,以擺脫侷限的我,達至內心的整合與人神契合的境界。祈禱什麼呢?還記得系列3提過的祈禱串繩嗎?祈禱者手持祈禱串繩配合著心念《耶穌聖名禱文》:吾主耶穌基督,天主之子,矜憐我等(圖3)。
早期曠野教父也喜用「上主,求祢速來助我」(詠40:14)的短誦達到祈禱效果,進入無言的默觀中。這和聖本篤會規中「痛悔的眼淚」有何關連?在初期教會及早期隱修生活傳統中,痛悔發自內心深處,與眼淚緊緊相連,並被稱為恩寵之淚【註一】。這不單只是情感的波動,更是對自我的清醒認知,知道我們需要耶穌基督的憐憫才能得救。深深痛悔自己的過犯,有助讓自己接近天國,因此,「痛悔的淚水」在古老的隱修傳統中是很重要的靈修概念,尤其是在隱修士伽仙(S. Cassianus)(參見系列18)的作品中,「痛悔的淚水」出現了62次之多【註二】。而在東方靈修的《耶穌聖名禱文》中,我們不斷祈求耶穌基督以祂之名垂憐我們,是因為「除祂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宗4:12)耶穌的聖名帶來寬恕,當我們不幸犯了罪,我們立即以痛悔之心向慈悲聖心求助,此時,我們所誦念的聖名,即成了寬恕的標誌,無論我們是多麽的不配,但「天主的羔羊是除免世罪者!」(參自若1:29)然這並不是表示就不必行和好聖事,而是要如同路加福音(18:13)中的那位稅吏一樣,透過祈禱在內心喊著:「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罷!」【註三】如此的真情流露。 東方的「靜修」最早出現於三世紀末的埃及、巴勒斯坦一帶,系列18中提到,初期教會一些善男信女除了教會受到迫害之因外,更為了想效法耶穌而拋下塵世的一切,至人煙稀少之地獨修,成了我們後人熟知的沙漠教父。他們祈禱默想,克己苦身,好讓自己心如止水,不受外界干擾。西元六世紀,「靜修」祈禱從埃及西奈山的隱修院【註四】開始擴展至拜占庭世界,後由隱修士聖尼斯福魯斯(S. Nicephorus)【註五】於13世紀時傳入希臘的阿陀斯山(Mont Athos)隱修院中。 我不禁想問,東方基督宗教世界的默禱傳統「靜修」是否與聖本篤及其修會有過東西相遇的機會呢?聖本篤的會規理念不僅根植於東方教父們的教導,更曾與阿陀斯這座聖山上的正教隱修院有過實質上的來往。5世紀時,位於義大利阿馬爾菲(Amalfi)的本篤會院派遣隱修士至阿陀斯山上建立了阿馬爾菲同名隱修院(Monastère des Amalfitains de l’Athos),在這修院中循聖本篤會規,以拉丁文為主要的禮儀語言,並與阿陀斯山隱修院的正教隱修士們保持友好的關係,直到1054年東西方教會的正式大決裂(參見系列6)後才日漸荒廢,東西的相遇也撐到13世紀末才正式終結。
到了20世紀,雪維凍泥爾修院數名修士至阿陀斯山隱修院朝聖,見習在阿陀斯山的聖亞大那削(Athanase l’Athonite,希臘文:Αθανάσιος ο Αθωνίτης)(圖4)會規下的修道日常,及深度的「靜修」【註六】;又再度為早年的東西相遇重啟了希望之門(圖5)。
註釋: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