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禮儀人》電子報 |
|||||||||
教會聖禮的四功五法(二)唱「唱」是中華傳統京劇四功五法之首。若我們認同在聖禮中的歌唱是雙倍的祈禱,那麼我們也將「唱」名列教會聖禮四功五法之首,或許引發的爭議不大;但是,這大前提必須是:詠唱是為了聖言服務。詠唱是聖樂重要環節之一,而正統聖樂強調音樂旋律與聖言歌詞的巧妙結合,這在十月號《禮儀人》當中介紹聖樂之父Palestrina文章中也多處提到。 既然聖禮中的詠唱是為聖言服務,聖詠員若想精進,應將「咬字清晰」視為第一要務,因為我們詠唱是為聖言服務,而不是只為了展現自己的聲音漂亮。有不少歌詠者聲音條件相當不錯,但是字詞的發音卻一整個糊在一起,令會眾難以聽辨其詠唱的歌詞究竟是什麼。就此而論,我們必須明白,詠唱時的咬字與行腔功夫因著嘴的開度不同,與朗誦時的狀況稍有不同,又更不同於日常生活的口語。而在中文的環境中,我們也需考量中文的歌唱特性。(註1) 京劇四功五法的「唱」在此能夠提供至少兩方面的啟發,一個是發音,一個是發聲。在如何將中文字詠唱得發音清晰這方面,四功之首的「唱」是在「緊捉字頭字尾」這事上下功夫,並且嘴型也要對。關於「字頭字尾」,以「上主」的「上」字為例,「字頭」是注音符號的「ㄕ」及大陸拼音的”sh”,「字尾」是注音符號的「ㄤ」及大陸拼音的”ang”。當詠唱「上」這個字詞,自然是先緊捉「字頭」,隨後緊捉「字尾」,這尤其當「上」這字進到第二拍、三拍、四拍……時,是以「字尾」來唱。「字尾」的「ㄤ」(”ang”)是鼻音,這也意味著嘴型要對。此外,中文當中獨有的四聲問題也值得留意,但這要傷腦筋的往往是作曲及編曲家。運用「緊捉字頭字尾」技巧還有一個好處是要拔上高音將更容易。 曾經在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蓬勃發展的中華京劇,也能在中文詠唱的發聲法上提供不少啟發。老生行當的一代宗師余叔岩先生因自身條件限制,故致力於探究一種避開喉嚨的發聲法;相類似的努力也見諸於那與梅蘭芳先生齊名的一代男旦程硯秋先生,而程先生又曾出國考察,這又豐富了其對於發聲法的貢獻。出國巡演多次的梅蘭芳先生,餘暇也常與門生、孩子們討論,哪位角兒是採用怎樣的發聲法而演唱出怎樣的效果。在北洋政府時期逐漸科學化、系統化、學科化的京劇發聲法,大致上可先粗分為「本嗓」與「小嗓」,前者主要是為老生,後者主要是為青衣(旦角)。「本嗓」的發聲部位往往是在鼻下與口腔上側,「小嗓」則主要是在鼻上,大約鼻竇,但不同派別的前後位置稍有不同。練習聲樂,嘗試「本嗓」以及「小嗓」能夠讓歌唱者快速、準確提升發聲法的造詣。(註2)當「本嗓」與「小嗓」都能切換自如之後,接下來是找到相對應的共鳴腔,以梅派「小嗓」來說,就是在顱腔。氣息的脈衝控制也很重要,這包括氣息的走向以及強弱的收放。為了讓氣息更多更快更流暢通過,也要學習讓喉結打開,這是歌唱時的節氣閥。以筆者自身學習的經驗來說,當上述這些都已經逐漸駕輕就熟之後,彙通西方聖樂傳統的詠唱法將毫無困難;聖堂樂手的詠唱法類比上來說,幾乎就是「本嗓」與「小嗓」齊開的「混和嗓」——這好處是沒有「本嗓」與「小嗓」之間的切換問題,而且音域要往上或往下的限度大幅降低;類比上來說,西洋古典樂的假聲男高音也是採用幾乎是相同的發聲法。 上一段的發聲法以及中西對照議題,本文只能提綱挈領地寫。發音與發聲法方面,我們固然能從京劇四功之首的「唱」獲得啟發,也能對照西洋聖樂的發聲法,可一旦歌詠員充分掌握這些功夫之後,必須回到教會聖樂傳統中對唱腔的要求,蓋京劇的梨園並非廟堂,舉行聖禮的祭臺並不是戲臺;然而,京劇在相當程度上彙整了自元代雜劇以降(包括明代崑山腔)中文音韻及聲腔的考究,終究聯繫著華人血脈上的根。 再回過頭來說詠唱的聲音訓練。除了前述的功夫之外,聖詠員還要熟練換氣的方方面面,這在各個歷史悠久的聖詠團都是必修重點項目。此外,除了開拓自身的音域高低之外,一個出色的聖詠員還要能夠熟悉如何駕馭不同的聲體、音質、音色,並對聲線表現敏銳且駕輕就熟。而當歌唱的聲音訓練都達到相當程度,便要更進一步要求唱出聖言的詞的味道,這就跟朗誦的斷句訓練有關。 在服務聖言這方面,聖詠員詠唱,得要先感動自己,而這感動是從所詠唱的詞而來。聖詠員要捉住每一句或每一小段裡聖言歌詞的核心(註3)。把握一個句裡的中心點(可能是一個主幹動詞),在詠唱上能以那像是圓弧拋物線的「推」來處理(註4),而不是死死板板像是機械一般;這在節拍相對自由的額我略詠唱上更是如此。 「咬字要正,行腔要圓」。理想上,優秀的中文聖詠員,其吐字要能唱出「蹦豆」感,這是在說發音清晰且聲體份量也足,詠唱的歌詞像是豆子要從歌詠者口出蹦跳出來一般;而聖樂歌詠之目的必然是幫助會眾也進入祈禱。優秀的聖詠員也必須敏銳,此時此刻自己的聲音如何;我們在舊版、今年8月27日出刊的禮儀電子報刊頭語中也提及,「聲音不對」時寧可不要唱;而盡力保持自己的聲音在屬靈及體力上能被上主所用,也是一個負責任的聖詠員該持續操練的。 一位優秀的聖詠員的陶成,三年五載尚算短。聖詠員要下的功夫除了在聲音訓練上,也包括提升聖言的造詣。此外,身體也需要鍛鍊,因這與快速換氣、脈衝控制、丹田內力都有關。除了鍛鍊身體,聖詠員也必須在靈修上加強操練,如此,方能對齊天主,在歌詠時唱出祈禱。凡此種種,都需要專注、恆毅、虔心。 最後,我們再提示一件事。當聖詠員來到聖堂預備服務時,比方唱答唱詠,別忘記要先開嗓;若是陌生的場地,更要先發聲來測距,藉此,聖詠員能夠知道要出多大的力度才能夠讓聲波撞擊牆壁而回彈,在自然聲音的條件下(即便是使用擴音器材,這功夫仍有其必要)。為了不太多破壞神聖空間的寂靜,這發聲測距不應該是在禮儀前五分鐘才進行,而應是禮儀前五十分鐘先藉此開嗓。 註
|
|||||||||
關於我們----恩人錄 (每月月初的感恩祭中,特別為禮儀中心奉獻的恩人們祈禱。) 衷心感謝所有恩人對我們的支持,我們方得為全球華語教會提供更多、更深入的禮儀培育及服務。 如果您想持續定期收到本電子報,或對於本刊及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指教,歡迎與我們聯絡。若要取消訂閱,也請告知!(請點選下方小天使) |
|||||||||
| 版權所有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中華民國台灣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4巷103號 ![]() Copyright Fu Jen Faculty of Theology of St. Robert Bellarmine. No. 103, Lane 514, Zhongzheng Rd. Xinzhuang Dist., New Taipei City, 24255, Taiwan (R.O.C.) Phone: (886-2)2901-7270 ext.1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