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聖禮的四功五法(一)緒論

  近四個月以來,我們在以前的《禮儀快遞》電子報刊頭語中提及了禮儀培育的三大範疇,按序分別是分別是增進聖言造詣和對奧蹟的認識,對於儀節有著全景式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近距離的、與禮儀服務員身體有關的一切操練(註1);在簡介前兩個範疇之後,我們於第一期的《禮儀人》月刊電子報開始講論第三個範疇:教會聖禮的「四功五法」。

緣起

  約在2020年,在筆者的教學及禮儀實踐中,ASPC已略具雛形。這幾年下來,我不斷地改良ASPC,就在這過程中,我有了一個算是驚人(實則後知後覺)的發現。有一次,在與家人觀賞戲曲影片時,我發現:怎麼傳統戲舞台上劇組演出的時間與空間因素,竟跟教會禮儀那麼相似?!尤其是大規模武打戲上場時,這些人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半路上又另外一些人從哪裡出來……這不是跟大禮節中遊行進堂的動線安排相仿嗎?從那時起便關注著聖禮時空環節中的戲劇因素。

  再更晚期一些,在實際的教學其禮儀實踐的現場,我又發現,光是重視聖言、體驗奧蹟,以及ASPC,尚且不夠,與身體姿態、動作有關的環節也很重要。對此,一方面我將眼光望回教會禮儀深厚的傳統,另方面,我竟又發現傳統戲曲中的「四功五法」正好能相吻合地提供一套框架,幫助禮儀培育中關於身體的操練進一步系統化及規範化。

京劇傳統中的四功五法

  論及傳統戲曲中的四功五法,我們以京劇做為代表(註2)。按照京劇世界中普遍流傳且同意的觀念,四功五法的本質就是一套將京劇演員的訓練及表演程式化的一套完整體系。京劇界中的各派存在著差異(註3),整體而言四功五法的框架及要求則是共通的。

  四功包含這些項目——

唱:唱腔規範下的歌唱
念:具音樂性的念白
做:形體及肢體表現,多具舞蹈性
打:像武打動作之類,比如翻滾跌撲

  在四功的基礎上,五法包含這些項目——

手:手勢
眼:眼神
身:身段,即透過象徵性的姿態和動作來表現
法:靈活運用四法的本事,有些專家將這「法」列為第五
步:臺步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有人納悶,這一整套四功五法是不是將京劇演員變成工具人?不是的!四功五法的架構是因著京劇有其一套特定的表演語彙而存在。京劇演員在這套體系中學戲,並練就一身本事,在多年操練並心領神會之後,這四功五法簡直能成為演員的第二本性,而能活靈活現地演出。

借用四功五法所為何是

  借用京劇四功五法框架於教會聖禮的培育、操練、實踐,首先必須先釐清,京劇存在的目的及本質乃與教會禮儀不同。京劇透過搬演歷代劇作家的名作(有些可能作者不明),將人引入劇情中,不但在感官上審美,也在心靈中思索劇情引出的哲學思考;禮儀透過救恩歷史的敘述,以及儀節的舉行,使人與那臨在其中卻不可見的天主親密交流,且被祂的恩寵轉化。其二,京劇有其誇張化的表現語彙,而教會禮儀(羅馬禮)則是理性、克制、適度有節。其三、京劇也具備高度的象徵性,可這象徵性與教會禮儀的象徵性有著差異,聖禮的象徵不僅要求會眾心領神會,更是要進入奧蹟,與臨在的天主相契。

  在羅馬禮精神的引導下,我們借用四功五法,強調的是規範性,附帶的益處是使那不斷延續的禮儀傳統中的各種動作、姿態,乃至於歌唱法得以系統化地延續下去而不中斷。禮儀不是一場表演,而是天主的工程,但是禮儀因著文字、音樂、動作,有其戲劇因素。我們在過去《禮儀快遞》刊頭語中也談論過禮儀中表現過度情緒化的問題(註,20250813),對此,我們反而能夠借用京劇四功五法的框架來規範這些戲劇性因素,使教會禮儀中的戲劇因素被妥善定向,使每個項目都能按其在羅馬禮當中該有的表現來適切地執行。且當禮儀服務員鍛鍊出一身本事且彷彿成為自己的第二本性,他們便在各種情況下都能處之泰然並舉心向上,這相當能幫助會眾在禮儀中進入祈禱。

教會禮儀的四功五法

  忠於羅馬禮的精神以及那不斷延續的傳統,教會禮儀的四功是——

唱:為聖言服務、忠於聖樂規範的詠唱
念:忠實傳遞經文並兼具中文原本優美的聖言宣報
做:身體動作及姿態的要求,尤其是輔祭
打:我們可以將甩香爐納進這一項

  五法是——

手:手的基本功夫
眼:眼神傳達什麼,而我們又觀看什麼
身:身形及律動到位,至少不減損象徵性
法:在「人效」的努力上答覆彰顯神聖的召叫
步:各種條件要求合宜的步法

  走筆至此,必須強調,教會聖禮的四功五法,必不能脫離其他兩個禮儀培育的範疇而單獨存在;因為禮儀的根,不是這些看得見的表現,而是那隱身於儀節中的天主恩寵的轉化能力。

  教會聖禮培育的四功五法範疇,也算得上是一種華人本地化的嘗試。我們再此先不分析這到底是屬於本位化(inculturation)、本色化(indigenization)還是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

[1] 《禮儀快遞》20250507出刊號
[2] 以京劇來作為集大成的代表,除了兼容北方與南方之外,也看重京劇本身在民國初年的自我革新與蓬勃發展、其中包括發聲法的探究。

[3] 比方梅派旦角發聲點較靠前,講求平和中正,而程派旦角發聲點較靠後,幽咽低迴。


 敬祝 您們在聖禮的參與及服事中,走上成聖之路!

禮儀研究中心 敬上


關於我們----恩人錄 (每月月初的感恩祭中,特別為禮儀中心奉獻的恩人們祈禱。)

   衷心感謝所有恩人對我們的支持,我們方得為全球華語教會提供更多、更深入的禮儀培育及服務。
   
懇請仁慈的天父降福大家的慷慨與善意,也請大家繼續支持我們,並為我們代禱。


   如果您想持續定期收到本電子報,或對於本刊及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指教,歡迎與我們聯絡。若要取消訂閱,也請告知!(請點選下方小天使)

版權所有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中華民國台灣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4巷103號

Copyright Fu Jen Faculty of Theology of St. Robert Bellarmine.
No. 103, Lane 514, Zhongzheng Rd. Xinzhuang Dist., New Taipei City, 24255, Taiwan (R.O.C.)
Phone: (886-2)2901-7270 ext.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