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thilde de Robien
發表於:2025年6月22日,更新於:2025年8月5日
文章、圖片來源:Aleteia.fr
Baptiste Detombe, vent debout contre les GAFAM
24歲的Baptiste Detombe從未經歷數位時代之前的世界。然而,他以令人震驚的清晰洞察力,審視自從大型資訊科技巨頭(GAFAM)興起以來,正在發生的人對自身的認識斷裂**。他勸告人們喚醒良知,因為在他看來,人類自身的完整性正受到威脅。
「我屬於這個被當作白老鼠的一代,正在試管中被實驗,是這場『活體實驗』的一部分」,Baptiste Detombe如此表示。他畢業於波爾多政治學院與索邦大學,主修政治哲學與倫理學,並出版了備受關注的論著《被拆解的人:數位世界如何吞噬我們的生命》(Artège出版社)(L’Homme démantelé. Comment le numérique consume nos existences )。他屬於第一代自繈褓起就浸淫於數位世界的人。他提供的,遠不只是個人見證,而是一份深入且令人震驚的思考,探討自數位時代興起以來的種種變遷:思想潰敗、自我迷戀、社會聯繫的假像、傳承的喪失,以及對他人認可的持續追求……
Baptiste Detombe敢於使用「犧牲品」一詞。他認為,一代人正被數位巨獸吞噬,成為「GAFAM之神」的犧牲品。在他看來,這是一個被拆解、被殘割的一代。那麼,他們被奪去了什麼?他說:「被奪去了共同的記憶、過往的經驗、堅實有力的社會聯繫、內在的生活,以及與他人自然相處的能力。」這位年輕隨筆作家的目標,是為喚醒沉睡的良知,超越這場顛覆人對自身認識的巨變。Baptiste Detombe最近皈依基督信仰,於2023年復活節領洗,他認為,讓人類重新獲得完整的兩條途徑是:使數位世界受道德與公共規範引導,以及重拾基督信仰,從而重新平衡人對手機的使用,恢復人的圓滿。
《Aleteia》:首先,是什麼讓您對數位世界滲入我們生活而感到警覺?是什麼樣的觀察促使您開始思考數位世界對我們存在的影響?
Baptiste Detombe: 今天,人類只能痛苦地承認:人性經驗正在失落。數位世界製造了一種被縮減、被扭曲的存在,在模糊不清的現實中度日。這樣的存在價值降低,因為它缺乏真實的體驗,人的感官幾乎不再被運用。這種「殘割」無處不在,環繞在我周遭。他們的生命片段,被緊盯螢幕的雙眼所扭曲。我們甚至記不起這樣的生活!因為在螢幕上度過的時光,究竟能留下什麼?幾乎什麼也沒有!
當您談到人的「拆解」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人的拆解表現在社會層面:社會聯繫日益貧乏,變得表面而淺薄。思想也遭到拆解,連續不斷的通知打斷了思考。思想不喜歡被催促,也不喜歡被幹擾。然而,如今它遭到數位娛樂的襲擊,使人遠離自己,也因此遠離了真正的思考與內在的對話。這種拆解還指向一種機械化的想像。人漸漸與機器混同,他寧願簡化自己、讓自己變得光滑順從,以更好地符合將世界僵化的技術體系。
即便受過良好教育,當面對像Instagram或Facebook這樣的應用時,要真正擺脫它們的吸引力都是極其困難的。
您認為,教育青少年如何使用螢幕是一項「徒勞之舉」。這是一個令人苦澀的認知!這種看法顯然與許多專家的主流建議相悖:他們主張教育青少年學會理性使用數位科技。
即便全力推動教育、資訊與數位意識提升,也永遠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一個孩子面對螢幕,必然會在與資訊科技巨頭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我並不是說提高意識不重要,但絕不能讓個人抱有一種錯覺,認為他能贏得與數位世界的戰鬥。數位產業在軟體和各種技術上投入巨資,目的是讓他們的應用程式儘可能令人上癮。矽穀(Silicon Valley)的「說服科技實驗室」(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集合心理學家與工程師,他們尋找並找到各種方法,操控個體的意志,使人完全被螢幕吸引。
您能舉出這類手法的例子嗎?
很多!比如20 秒的短影片,非常短且極具上癮性;「滑動」螢幕以刷新資訊流(swipe)以及無限滾動(scrolling)內容……這些手法都是為了抓住個體注意力而設計的。這是一種對人類生物本能的扭曲。即便受過良好教育、資訊充足,當面對像Instagram或Facebook這樣的應用時,要真正擺脫它們的吸引力都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它們的設計本質上就是為了使人受制於它。
您認為數位世界的政治化是一種解決之道。您強調「迫切需要讓國家成為數位世界的主宰與擁有者」。這樣做,難道不會帶來獨裁的風險嗎?
我們不能將數位世界交給那些利用它謀取資本利潤、貶低人性的跨國私人企業。另一方面,如果國家掌控並獨佔數位世界,這同樣可能成為危險的大眾控制手段。因此,「數位政治化」必須與「民主化」相連結。國家對數位世界的新掌控必須伴隨民主監督。在收回對數位世界控制權的同時,也有必要設立防護機制。我們需要創建這些機構,以制衡數位國家的絕對權力。
您做出了一個相當令人震驚的觀察,談到「被判定的世代」,儘管如此,是否仍有希望的理由?
當然!首先,人們對數位世界負面影響的意識正在增強。許多人開始回到按鍵手機,逐步斷開網路連線。目前,全球也出現了公共當局的覺醒,面對教育崩壞、心理問題……他們展現出真正的行動意願。我非常希望,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法國能在這方面採取積極行動,讓我們能重建一個更平衡的數位世界。
總統Emmanuel Macron已表態支持禁止15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網路。您認為這項措施是否恰當?
這是根本性的、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緩的。因為青少年是脆弱的群體,他們的大腦具有高度可塑性。我遺憾的是,歐洲的法律成了法國實現這項志向的阻礙。
2023年的法令將「數位成年」定為15歲,但尚未生效,因為它超出了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的規範要求。歐盟在此問題上扮演了阻力的角色,而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對自身的認識斷裂,必須盡快採取行動。
不得不問一句:您本人是否也擁有手機,並使用社交網路呢?
我都有這些東西。即使我非常瞭解其中的風險,我有時也難免陷入其中。不過,我採取了一些措施,讓自己在很大程度上能從中解脫出來:我的社交網路只能在電腦上登入,因此並非隨身可得。我的手機和通知幾乎總是保持靜音。此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限制手機對自己的掌控力,例如開啟飛航模式,或將螢幕調成黑白模式等……。
您於2023年領洗,並在基督宗教中找到了對抗數位世界可能帶來之「毒害」的解藥。請問,基督信仰如何能成為數位世界種種偏差的解方呢?
我們這些西方人,已經不再相信了。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接受、我們理解,卻不再「信」。而「信仰」,正是我們必須重新恢復的,好再次對那一切可變的事物說「不」,對數位世界說「不」。在這方面,信仰是唯一能夠保證不僅有強大的社會聯繫,還有穩定且不可改變思想的力量。信仰賦予人實現自我的鑰匙。
基督宗教作為「降生成人」的宗教,對僅依靠數位媒介而存在的技術性社會,提供了一個深具意義的回應。它特別提醒我們: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目光」、「心」以及「面容」的重要性。
** 譯者注:
「人對自身的認識斷裂」(rupture anthropologique),指人對自身理解方式的深刻劇變。雖然人的本性未變,但人對自身、身體、倫理與社会關係以及生命意義的認知已經發生改變。這種現象源於科技的迅速發展,跨人類主義、人工智能,以及家庭與性別觀念重塑等意識形態影響,使人愈加迷失自我,不再清楚自己究竟是誰。這提醒人們必須覺醒:重建對人的完整認識,並恢復人與天主、他人及受造界之間的正確關係。
參閱:
- 艾立勤、符文玲, 〈第十章:人的本性與身體〉,《天主教基本倫理神學》(臺北:符文玲,2024年11月,二刷),276-307頁。
- 生命家庭電子報,〈跨人類主義:對未來構成哪些危險?〉,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