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Logo
首頁電子報YOUTUBEPODCAST
Hero Image

生命家庭電子報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以各種媒體平台、教學、舉辦活動、參與政府公聽會、發行生命家庭電子報等方式,推動倫理教育。幫助更多人理解生命的價值,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全面具體地實踐維護生命、救助胎兒的理念。

我要訂閱/取消訂閱

跨人類主義:對未來構成哪些危險?

「跨人類主義」議題

發表日期:2025年7月24日

跨人類主義是一種科技意識形態,認為人類不僅可以,甚至應該透過人工手段改良自身的身體、認知與心理能力。這一計劃主要由英美世界的一些知識界和產業界的潮流推動,企圖超越被視為過於脆弱、有限,甚至過時的自然的人性狀態。它建立在一種信念之上:痛苦、疾病、衰老甚至死亡,都是可以透過科學進步(如基因學、人工智慧、奈米科技等)加以征服的障礙。然而,跨人類主義並不滿足於治療,它追求的是「增強」;它不是要恢復某個功能,而是要創造新的功能。因此,人便淪為一項技術計劃的對象:人不再是被賦予的存在,而是被製造的產物。

然而,這種世界觀儘管表面上看似誘人,然而,無論是在科學、社會、哲學還是生命倫理層面,對我們共同的未來帶來重大的危險。

一、人類學上的根本轉變

第一個危險是人類學本質層面的。跨人類主義打破了人性是穩定且為所有人普遍共有的傳統概念。它解構了本應具有結構性意義的人與機器、人與動物,甚至人與人性概念之間的界限。藉著自稱要重新定義人類,實際上準備了一種未命名的新型篩選機制:唯有那些能夠使用增強技術的人,才會被視為「合格」,而其他人將淪為「次等人」。這種邏輯最終可能導向一種技術性的新優生主義,它不僅僅是消除被認為有缺陷的胚胎(就如已經在實行的胚胎植入前診斷),而是會創造出「訂製」的人:被優化、具備效益、符合父母願望或市場需求。

二、從醫學滑向工程技術

傳統上,醫學建立在治療聯盟之上:它的使命是照護患病、脆弱、有限的人。跨人類主義則使這種使命滑向一種有效能的工程技術。單純的治療已不足夠,而是必須優化。因此,醫學成為一個意識形態計劃的工具。胚胎不再是一個應被歡迎的生命,而成為一種需要篩選的產品。身體也不再是應受尊重的實體,而變成可塑的材料。這種邏輯深深動搖了人性的尊嚴,這尊嚴不是基於能力,而是基於單純屬於人類的身份。當醫學失去其照護的終極目的時,它也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三、加劇社會不平等

跨人類主義也加劇了社會斷層。因為獲取各種改良技術(如神經系統植入裝置、增強義肢、基因改造等)將非常昂貴且不平等。技術與經濟的菁英階層可能會壟斷這些生物學上的優勢,進一步加深「增強者」與「自然人」之間的鴻溝。人類的連帶關係,建立在承認我們共同的脆弱性之上,它可能在這樣的競爭邏輯中被瓦解,而人只是一種可以增值的資本。一旦市場邏輯進入生命領域,生命本身便面臨商品化的危險:包括精子、卵子、胚胎、子宮、器官,甚至是大腦。

四、消除脆弱性,也就是抹去人性的根基

跨人類主義最大的危險之一,是否認人本質中固有的脆弱性。想要消除痛苦、老化、相互依賴性或死亡,這不僅是不切實際的,更是否認了我們的人性。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是人際關係的核心:正是透過它,產生了同理心、連帶關係與慈愛。跨人類主義在排除脆弱性的同時,也正在切斷人與自身物種的聯繫。自我創造的誘惑,也成為自我毀滅的陷阱。當人類試圖消除自身的限度,也就冒著迷失自我的危險。正如法國詩人兼思想家Paul Valéry所言:「我們這些自詡為文明的社會,如今才意識到自身也會消亡。」

總結來說,跨人類主義自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被改良」的人類,然而它卻有可能使我們失去那些使人類生活值得體驗的特質:接納、無償付出、差異性、相互依賴與傳承。跨人類主義所幻想的增強的人,是一個被切除了人性深度的人。真正的進步在於保護人類,而不是冒著毀滅的風險去改造人類。今天,不是要否定創新,而是要讓這創新服務於一種絕對尊重生命的生命倫理。因為,任何技術,如果不再承認每一個人,包括最微小、最脆弱、最受限的生命,擁有無條件的尊嚴,都是對未來的威脅。

文章、圖片來源:Gènéthique(生命倫理新聞網站)

 
 
 

敬祝 您和您的家庭平安喜樂!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敬上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

感謝您捐款支持

郵政劃撥:19341893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請於通訊欄中註明:生命倫理研究中心 或 救助胎兒專用)

彰化銀行-新莊分行:55500123973-810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因有不同部門共用帳號,敬請來電告知姓名,以為專款專用)

支票捐款-抬頭: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
地址:24255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4巷103號,生命倫理中心 救助胎兒收

 電話:(02)2901-7270#250, 258, 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