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芝所帶來的土地災害
日前,台灣經過了桃芝颱風的肆虐,帶來了空前巨大的災害,多少家園毀壞於一旦,多少生命消失於無形。媒體的報導,令人視之鼻酸。然而沈靜下來痛定思痛,我們反省一下,為什麼台灣的清澈溪流、美麗山水不再?為什麼桃芝之後我們看到了滿目瘡痍,沈痛哀傷?
大地的反撲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土地即形成密切的關係,土地狀態所呈現的變化,大氣環境產生的影響,關係著我們的生活習慣,也表示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智慧,以及與大地的關係和諧與否。
從整體來看,政府、民間保育團體,推動台灣生態環境意識已有多年了,然而,其成果仍然不夠完美。七○年代以來追求經濟快速成長,高污染經濟不斷腐蝕台灣土地,高經濟的農作物檳榔、高山茶、高冷蔬果移平了台灣原始森林,政府沒有適時提出執行農田、河川、山坡及海洋的整治計畫來嚴格執行,以致產生土地經營失守、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
大地會反撲,我們要收怎樣大地之果,要看我們如何對待這片土地。如果我們不好好愛惜環境,居住在台灣的我們,可能要自食其果了。
可持續的發展 台灣必需有土地倫理
土地倫理( Land ethics )一詞,是由美國『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Aldo Leopold,
1887-1948),於1948年所提出的。當時正是美國工業革命時期,人與土地的關係亦趨於緊張的時代。李奧波深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土地倫理』的理念。相較於美國,台灣意識到與土地間的緊張關係,遲了20年。6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起飛,土地資源被大量耗用、採擷,可說是空前嚴重,70年代環境意識逐漸萌芽,但仍未收到具體的功效,如今大自然的重大災難逼迫著我們的反省,如何將台灣人的生命與土地的生命和諧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直至目前為止,台灣仍採取『高消耗能源』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不斷的威脅自然生態環境。世界自然基金會於1998年所頒佈的『生命地球報告』中指出,台灣每人平均生活消費,對自然生態所造成的壓力為世界平均值的3.
42倍,位居世界第二。日後,脆弱的台灣面臨更多的人口、更有限的生態環境資源,經過了921地震、桃芝颱風後,將如何存活『下』去呢?
台灣生態環境的『復育』是政府、團體及生長在此的全體人民的責任。政府是否能拿出鐵腕來,停止生態環境的破壞。團體與個人拿出道德良心來,拒絕財團投資開發、拒絕濫墾濫種、濫採砂石,重現台灣的山水之美。
土地是我們安身立足之地,也是文化的起源之地。我們勞工在經濟不景氣壓力下,絕不能盲目工作,而任意製造污染、破壞山川的產業、廠家胡做妄為。應該發揮守護台灣土地的精神,檢舉、抵制不肖廠商,並積極推動保護環境的工作。阿里山原住民達娜伊谷的護溪、花蓮壽豐牛山休閒區的漂流木回收成藝品等,都是默默保護土地資源的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