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颱風在台灣所造成的災害
今年七月二日敏都利颱風到八月的艾利颱風在台灣肆虐,從電視的畫面,從媒體的報導;有關敏都利的災害:讓我們看出那麼美麗的山水家園,被雨水強烈的沖擊下所釀成的災害。南豐村眉溪河畔世居幾十年的村民表示:「整個晚上籠罩在溪洪的驚濤駭浪中,驚懼害怕,恍如隔世。」隔天清晨村民發現山地部落的地形地貌全變了,豪雨洪水侵襲之後的山移位了,上游的溪洪、土石流滾滾而下,無情沖刷著南豐村。面對如是慘狀的村民認為,除了天災之外,還有人禍。「人禍」包括縣政府在南山溪上游蓋的一座水泥橋,因為設計不當,拱型水洞太小,無法宣洩溪流,形成阻礙水流的「攔沙壩」。雖然村民曾到縣政府陳情反對建橋,但無濟於事。除此之外,林務局不當的伐木政策也是禍因。林務局砍伐了上游山區樹徑粗大的林木,重新造林的樹苗來不及長大,林班地完全沒有發揮水土保持功能,遇上豪雨沖刷,崩塌土石連同棄置現場的伐倒樹木沖下來,就造成了在橋樑拱洞前的堵塞。有關艾利颱風的災害:捷運系統的人為疏失,造成三重地區的大淹水、新竹桃園山區,如清泉、五峰、尖石、土場各地山洪暴發、溪水暴漲,土石流掩蓋村落。縣政府府農業局表示,艾莉颱風僅僅在新竹縣就造成農田流失的損失達170.65公頃,金額約達1億4456萬元。農作物損失方面,受害面積有254公頃,損失金額133萬6000元。其他家禽、序幕、魚類的損害還沒有詳加估計。這樣的情況台灣的山區部落隨處可見,為什麼美麗家園令人害怕,紛紛逃避呢?平時性情溫和的河水,為什麼突然變成洪水猛獸般的猙獰恐怖呢?
二、台灣的土石流
土石流(debris flow)在中國大陸稱之為泥石流,是鬆散的土石和水的混和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自然的山坡面流動而下的現象,此種現象在陸地和海底也會出現。有點類似流動的預拌混凝土,甚至亦可稱為老天做的預拌混凝土。土石流是一種地質作用,在地質史中一直有土石流的發生。土石流主要特徵為流速快、泥砂濃度高、沖蝕力強、衝擊力大。土石流陡漲暴落、歷時較短,一次土石流過程一般從幾分鐘至幾小時。土石流可分為泥流型土石流、礫石型土石流及一般型土石流。此三種土石流都曾在台灣地區發生過,如花蓮縣銅門村及南投縣豐丘兩地曾發生礫石型土石流;台東縣豐濱鄉新社村及南投縣同富村曾發生泥流型土石流;而南投縣郡坑橋及神木村曾發生一般性土石流。收集國內近年來的多處土石流,顯示泥流型土石流佔50%,礫石型土石流20.6%,而一般性土石流佔29.4%。土石流泥位陡漲暴落且來勢兇猛,其運動有明顯的直進性,預到障礙物或通過彎道不易繞流或變向,而產生猛烈的沖擊作用或爬高現象,因此常常沖毀或掩埋各種設施,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常見的土石流危害方式有:淤埋、沖刷、撞擊、磨蝕、堵塞、漫流改道、彎道超高、擠壓主河道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平原的利用趨於飽和,加上山區重要公路農路的開發,吸引了人們往山區居住與墾植,不當的土地利用也加速了山坡地的不穩定。因此,一次來勢兇猛的颱風雨,常會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台灣的自然環境是多崇山峻嶺與丘陵陡地,也多豪雨與地震,因此山崩與土石流也是台灣常見的自然現象。由於人口快速增加,經濟蓬勃發展,在平原面積不足的情況下,山坡地開發成為必然的趨勢。然而由於對山崩與土石流的認識不足,以致土地利用不當,發生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三、愛護我們的山河大地
「愛生」這個字,是由美籍猶太裔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Fromm, Erich 1900-1977),在《人類破壞性之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1973)一書中所提到的,其意義為:「對有生命的東西的愛」,這是人類宇宙中的一種哲學與人生態度。從人文的角度而言,是對自身生命的珍惜,對他人及宇宙中的生命的疼愛,也就是佛家所謂的對眾生慈悲的心態。從基督信仰的觀點而言,眾生由天主/上帝所創造(創二),其創造人的目的是要人「管理世界」,實行照顧、管理、美化世界的責任。受造界的悲劇在於人類妄用了此權柄,淪為剝削、利用、月帶受造物的腐敗管家。
在基督宗教的聖經中,天主上帝與人類及萬物是有一定的次序的:
1)祂創造宇宙及其中的人類與萬物,並賦予人類管理的責任。
2)人類未善盡管理的任務,使得受造界的悲劇產生。
3)天主/上帝洪水滅世後,上帝與諾厄及萬物立了新約,洪水成為一種警告,也帶來希望。
4)天主/上帝強調安息日、安息年及天主的禧年。肯定人類、土地都需要休養生息。因為土地亦參與上主的盟約關係,土地與其中的野獸、樹木、青草、鳥類、家畜窮人、地主都需要透過公義,相互敬重、休養生息。
從「愛生哲學」,從天主信仰的聖經觀得知,我們不能隨便破壞大自然,因為他們不是我們所創造的,大自然的產物生我、育我、養我,我應有一份尊敬與感恩的心。舊約聖經中,先知們長江人類、自然、土地視為息息相關。人類的幸福在於他正常的運轉,甚至大地的健康亦有賴人類的道德行為。 結語--大地的護衛者可持續的社群
經過了七二水災,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development, sustainable)既無損於將來世代的需求,又能滿足現在世代需求的適度開發,成為生態環境專家學者們討論的問題,生態環境倫理可持續發展有四個方向:(1)自然生態的整體性。因為生物之間必定有相互依賴,並改變其他層面的生物生存(2)能源消耗,補充的持續性。如此生態環境才不會過渡使用,大自然才可以還有明天。(3)宇宙萬物的多樣性。萬物的多樣、並存意味著生態依其規律而存在。(4)大自然的平衡關係。強調的是合作而非競爭、尊重而非侵略。
大地的休養生息,是當前台灣面對混亂的土石流最佳的藥方,但是如何訂定休養生息的方案呢?當今的台灣,人類與大地都病了,同樣等待著救恩。視為大地祭司、可持續的社群的基督徒、視為管理與治理大地的人類,是否有此「擔當」與「承擔」,重新建立「人與天主/上帝」、「人與人」、「人與萬物」、「萬物與萬物」間的重修舊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