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現況邁向兩岸和平
文:谷寒松、趙英珠

前 言

  近日來台灣政壇的一連串事件,對執政黨的形象而言,造成嚴重傷害;其實,個案會過去,更重要的是建立完整、健全的國家制度,執政黨不能光說不練,在國會居於多數的在野黨更不能製造亂源,朝野應一起拚改革。執政黨的民調直直落,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淪為酬庸,為人詬病;然而,國民黨顯然也沒有因此撿到便宜;雖然執政黨的道德清廉形象逐漸幻滅,但國民黨形象也好不到哪裡去,首先,處理黨產到底要到哪一年?年底選舉就要到了,朝野不必拚口水、造口業相互批判,一起拚改革吧!因為,選民眼睜睜地在看呢。

  2005年10月23日七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林毓生、胡佛、張玉法、勞思光、黃彰健、楊國樞發表「兩岸和平論述─和平中國運動的起點」連署的共同聲明,希望台灣和大陸的執政者與人民都能體悟,要有和平的台灣、發展的中國,就必須先有合作的兩岸;並希望藉由知識份子發自良知的引領,推動兩岸雙贏的和平運動。

宣言的立場:建立雙贏的和平思維,合作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

  宣言首先肯定,近年來兩岸形勢是充滿弔詭的,由於執政黨長期處在政治、軍事的彼此對峙、威脅;而的文教、經貿的交流又如此的活絡的異常獨特現象。這種情勢可以戰爭收場,也可以邁向和平的雙贏,要看我們是依據怎樣的態度認知與面對。

  和平需要眾人長期鍥而不捨的努力,更需要放開格局,以同理心去思考彼此的處境,並以開闊的願景,來追求共同的理想與利益。在面對全球化的高度互動、區域化經濟整合的時刻,我們認為兩岸也應該順應潮流,跳脫內戰與冷戰的思維,來面對時代的變局。兩岸應與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地區與民族的交往一樣,擺脫軍事對抗性的思維,而以相互瞭解、彼此合作的態度來追求真正的安全與和平。我們相信,唯有化解敵意,才能為兩岸帶來再生的契機、帶來真正的安全;因此,宣言中特別強調:「要有和平的台灣,必須先有合作的兩岸;要有發展的中國,也必須先有合作的兩岸。」

宣言中的四個架構

 (一)以「完整中國,尊重現狀」作為兩岸和平的起點

  兩岸合作的起點,在於以「完整中國」來取代「一個中國」的表述方式。「完整中國」尊重現狀,意指台灣和大陸均是完整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主權為兩岸人民所共有,不能為兩岸任何一方的政府所獨占或獨享。只要雙方承認此一現狀,彼此互相尊重對方的憲政體制,兩岸便可以此作為起始點,共同邁向合作與和平的未來。

 (二)以「兩岸統合」作為兩岸合作的架構

  兩岸未來的合作模式,可以參考歐盟經驗,建立諸如農業共同體、兩岸共同市場、文化共同體等,「超兩岸」與「跨兩岸」的共同機制,以共同維護兩岸的和平、建立彼此的認同、增進人民的福祉,並為未來的終局解決創造有利基礎。

 (三)以「和平不武」作為兩岸互動的原則

  兩岸人民原是血濃於水的同胞,本不應兵戎相向,任何人在兩岸挑起戰端,都必將成為民族的罪人。台灣應宣示絕不以挑動主權領土問題或制憲來追求台灣未來,中國大陸也應放棄以武力或武力威脅面對台灣,將和平做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最高原則。如此,才能確保兩岸乃至亞太區域合作的基礎,並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的貢獻。

 (四)以「基礎協定」作為兩岸關係的基礎

  兩岸應真正拋開歧見,走向合作,建構兩岸互動的信心機制。完全建立在「完整中國、尊重現狀、兩岸統合、和平不武」的基礎上,展開兩岸協商,簽署兩岸基礎協定,落實構想,使得兩岸的統合進程得以順利推動。

結 語

  以上是我們對兩岸啟動和平進程之起步性架構的具體主張內容。誠如所陳,這不是一個終局解決的方案,而只是為我們後代子孫鋪平一條可以用互相尊重與合作的道路。做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期盼人民能夠了解到和平對於自己及兩岸的重要,而共同來推動和平的歷史巨輪。和平需要自我約束,也更需要群策群力。我們希望和平的過程是用汗水換來歡樂,而不是用斑斑血淚換得無盡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