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丙年 第三十一主日
那時候,耶穌路過耶里哥城,那裏有一個人名叫匝凱,是位富有的稅務長;他渴望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是由於人多,他又身材矮小,看不見,於是跑到前面去,爬上了一棵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裏經過。耶穌來到那裏,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快下來!我今天要住在你家裏。」他便趕快下來,高興地接待耶穌。眾人看見就都紛紛議論說:「祂竟然到罪人家裏去投宿。」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啊!請看,我把我的一半財產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賠償他四倍。」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的子孫。因為人子來,是要尋找並拯救迷失了的人。」(路十九,1~10) 禮儀年將在常年期第三十四主日,耶穌普世君王節結束,我們今天是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所以越來越接近尾聲了。禮儀年中,教會依次紀念救恩歷史中的事件,而救恩歷史的最後事件,便是死亡、天堂、地獄、天地終窮、基督末日來臨、肉身復活、公審判等等;所以,我們的主日福音宣講也儘量反映禮儀年的即將告終,要特別注意救恩歷史最後事件。今天這段有關匝凱會見耶穌而蒙救恩的福音,我們可以用來對煉獄作一番解釋。 匝凱悔改之後,在耶穌前表明了補償的態度,他把一半財產施捨給窮人,而且如果他欺騙了誰,就賠償四倍。原來他是一位富有的稅吏,生活中難免犯過不正義的罪,現在耶穌駕臨他家,可說天主的憐憫進入他生命之中,獲得罪的寬赦。不過真實蒙受天主仁慈,經驗寬恕而悔改的人,自然會流露出一種補償精神。這不是說要以一種公平受授的態度與天主交往,而是衷心感謝天主憐憫,而不能自禁的態度。事實上,補償精神也是天主救恩變化人心的效果。匝凱的補償,我們不能純粹以正義的概念來解釋,而更該以罪人回頭,要求自己更加淨化而能接受天主的心態來說明。這樣看來,我們對於懺悔聖事中的補贖或補償,也該深一層地去解釋:這是與天主和好過程中之一環。天主常是因著十字架上的基督與人和好,但是真誠地與天主和好的罪人,其內在需要補贖、補償,在經過徹底的淨化後,才能實現完全的和好。當然我們還得聲明,這種賠償態度是建立在深愛天主的經驗上,是天主救恩的效果。 經過上面的說明,我們大概比較容易解釋天主教信仰的真理之一:煉獄的道理。煉獄與天人之間的和好過程是密切相連的。如果我們承認罪人分享天主的和好是一個過程,必須經過悔改再悔改,補償再補償的過程,才經驗到徹底的和好,那麼也就不難接受煉獄的信仰了,因為天主教只是說,如果罪人在生前無法達成和好,那麼死後尚能繼續淨化與補償的過程,這便是煉獄。按照信者一般的想法,罪人在世可能由於種種緣由,譬如驟然的死亡、生活的阻礙等等,而沒有足夠的時間或者機會,全心淨化自己,不能完成和好的過程,那麼這樣的人死後將在煉獄中持續淨化,也能符合聖經的基本信仰。 新約關於死後,說得並不多,所以死後究竟怎樣補償和淨化,我們沒有聖經的記載。為此即使教會相信煉獄的道理,卻並不能進一步地詳細回答好奇的人提出的問題,只是堅持天主的救恩能力超過死亡界線的限制,祂能推動和吸引亡者繼續補贖、淨化的過程,為能與天主徹底和好。教會同時根據諸聖相通功的信仰,鼓勵我們在世的人,以自己的祈禱和善工,尤其奉獻彌撒,參與亡者的淨化過程。不過,無論如何,亡者的煉淨,還是依賴基督的救恩,不是在天主前逞能。 反省與行動:
禱文: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