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丙年 第廿九主日
祂還要光榮地降來(路十八1~8)

(傳教節

張春申神父 著

  雖然今天的福音幾乎全篇文字都是關於祈禱,不要灰心地祈禱,以及祈禱的效果,不過我們要特別提出並加以發揮的,是福音中將祈禱與人子來臨二者聯繫在一起的重要思想。

   的確,四部福音中,路加福音更加重視祈禱,而且在耶穌生涯的記述中,也再三描繪祂的祈禱。耶穌幾乎在所有重要事件中都祈禱。耶穌重視祈禱,因此在訓誨門徒時,理所當然也講了不少關於祈禱的道理。我們在這裡要注意的是,人子來臨的時候,需要日夜呼求天主,也就是醒悟祈禱。

   在耶穌宣講天國的道理中,經常會出現有關天主救恩歷史終結的言論;救恩史的末日,便是人子來臨。人子在福音中指耶穌自己,祂在世上是謙下的人子,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在耶穌三次預言苦難中,人子將要被交於人手,不過在大司祭蓋法面前,耶穌卻預言:「……要看見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邊,乘著天上的雲彩降來」,這便是世界末日,人子來臨的時候。

   關於人子來臨,福音中記載了不少耶穌預言的話,其中有些資料也非常複雜,不易解釋清楚,不過無庸置疑的便是人類歷史有其終點,且天主既然在基督內,創造、拯救了人類,祂定將在基督內,完成人類的救恩。所以信經說:「祂還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祂的神國萬世無疆」,這也等於說,人子來臨是人類救恩最後一個時辰。因此當耶穌論及末日時,常常要求人保持警覺,祂不少的比喻是勸人醒悟。所謂醒悟,在聖經中指的是祈禱的態度。而我們今天福音中,在一篇講論祈禱的道理之後,耶穌加上了一個重要思想:寡婦鍥而不捨的呼喊伸冤,正是人子來臨的時候,期待救恩的人所需要的祈禱態度。

   是的,世界末日人子來臨是我們信仰的內容,但其日子和時刻,沒有人能預測,因此不易在我們生命中產生確實的作用。不過,另一方面,在我們個人自己的生命中,福音中有關人子來臨,富於警惕的思想,都能適用在死亡問題上,值得我們今天提出來。

   我們每人都有一部個人的歷史,天父因著基督在這部歷史中不斷宣告天國喜訊:呼籲悔改,信從福音。在我們有生之年,基督藉著宣講與聖事,以及或大或小的事件,施與天主的救恩;雖然我們仍會違背,甚至犯罪遠離天主,不過常有回頭與復義的可能。至於死亡,便是我們個人救恩史的終結,或者可說是人子來到我們生命中,我們個人的末日來臨的時辰。按照聖經與教會的信仰,既然這是救恩的最後時刻,人死後已經不能更改生前已立下的生命方向;如果我們一生跟隨基督,我們死後將延續此一自由抉擇,與基督永遠同在,假使有人生前自由地拒絕天主的救恩,死後亦將延續此一抉擇。對個人來說,死亡真如人子來臨,審判一生,這是多麼嚴重的一刻。

   今天福音中將祈禱與人子來臨兩者連繫起來的思想,對我們這些逃不掉死亡的人來說,又是多麼富有警惕性。我們必有一死,面對死亡,我們需要醒悟祈禱,接受人子來臨的救恩。的確,死亡的日子,一般來說,也是人莫能測;不過死亡比起人類歷史的末日,對我們是更加切身。至少我們可以這樣下結論說:生時不知醒悟祈禱的人,當死亡來臨時,他準備好面對了嗎?

  聖神和新娘都說:「你來罷!」凡聽見的也要說:「你來罷!」「的確,我快要來。」「阿們。主耶穌,你來罷!」(默二十二17;20)


反省與行動:

  1. 我如何認知歷史的終結,及人子的來臨?
  2. 我以怎樣的態度面對死亡?我常以怎樣的態度祈禱?
  3. 我如同福音中呼籲伸冤的寡婦一般熱心祈求嗎?

禱文:

  1. 請為基督徒祈禱。主耶穌教導我們,當時常警醒祈禱,好能站立在人子面前。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賜基督徒,對永生懷有確切的盼望,並以鍥而不捨的祈禱,保持心靈的醒寤,好能在生命終結時,坦然無懼、滿懷欣喜地迎接耶穌的到來。
  2. 請為我們的國家祈禱。台灣政局紛擾不斷,倒閣案使國會持續空轉。祈求仁慈的上主喚醒政治人物的良知,能拋棄私心自用的陰暗,遵循法治精神,承擔治國立法的責任,讓國家可大可久的升揚和發展。
  3. 請為所有的災民祈禱。近來天災人禍頻傳,菲律賓和印度遭受強颱侵襲、浙江和泰國大水成災、澳洲發生大火;地中海難民船難、秘魯巴士墜崖、印度寺廟踩踏事件,造成許多生命財產的損失。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災後復建工作順利進行,人民生活回復常軌,亡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並恩賜有關當局能重視交通及公共場所的安全,檢討疏失,避免重蹈覆轍。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傳教節(瑪二八16~20)

  今天慶祝的傳教節在教會中具有特殊的意義。自從第四世紀以來,由於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皈依,教會獲得國家的公開承認,漫長的迫害時期從此結束;不久之後,她在羅馬帝國獨受尊重,成為國教,整個帝國皈依基督。此後,當時尚稱為蠻族的帝國邊疆民族,也逐漸在幾位教宗,如聖大額我略的教導下接受福音;不少偉大的隱修士,如被派遣至不列顛的坎特伯里聖奧斯定主教,至日耳曼的聖博尼法爵主教,至愛爾蘭的聖柏特利克主教,都開創非常成功的福傳事業,歸化了邊疆民族。於是在中世紀,幾乎現在的歐洲各地都已信奉基督。教會領受的是耶穌的命令,如同今天福音所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要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近代歷史中,歐洲幾個強大的國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上發展版圖,並發現新大陸;海上強權在商業及政治上都有極大發展,教會也順著這波浪潮,號召天主子民,往新大陸各地及亞洲傳播福音,實踐耶穌基督「往訓萬民」之使命;同時,教廷在十七世紀正式成立一個今日稱為「萬民福音部」或傳信部的機構,專門負責向外傳播福音的工作;那些尚未信仰基督的地區稱為「傳教區」,被派往那裏去傳播福音,建立教會的使徒稱為「傳教士」,「傳教區」與「傳教士」隸屬「傳信部」管轄。
  今天我們慶祝「傳教節」主要的目的,便是要提高全體信友對「傳教」的注重。雖然教會的足跡已到達五大洲,仍然還有許多地區尚未聽聞過福音,故教會必須遵從基督訓令,派遣「傳教士」去播種;在某些地區,雖然教會已經立足當地,但是尚未紮根成熟,仍需「傳教士」繼續開墾,使地方教會茁壯生根。所以「傳教節」是喚醒教會大眾回應耶穌的要求,關注「傳教」工作,尤其喚醒青年男女答覆耶穌的號召;為此,這個節日在傳統的天主教國家,更是針對莊稼多工人少的具體情況而大肆宣揚。可惜近幾十年來,不少天主教國家的教友生活大有衰落之勢。因此「傳教節」一方面成為那些國家振作信仰精神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能在新興的地方教會中,鼓勵教友了解教會傳播福音,向尚未信從基督的地區「傳教」的責任。
  「傳教」雖然是由天主派遣的工作,但也需要經費,因此「傳教節」的第二目的,便是呼籲教友慷慨捐獻;世界各地堂區的「傳教節」所得,都將送往羅馬,然後按照各個「傳教區」的需要,分配給不同的「傳教」事業。
  教會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教宗每年都發表傳教節文告,對各種相關議題提出勸導,促使教會的全體成員都意識到傳播福音的使命。原來,教會中不同身分的教友都能直接或間接,以精神、物質來推動「傳教」工作。讓我們在傳教節反省一下,自己對於教會「傳教」究竟具有怎樣的態度?同時也當決志,究竟應當具體地做些什麼?我們對「傳教」的態度、為「傳教」做出的貢獻,反映的是我們對於基督訓令的熱誠與關切。

反省與行動:

  1. 身為基督徒,我是否意識到自己身負主耶穌派遣的福傳使命?
  2. 對於天主教會在本地福傳的現況,我有怎樣的認知?
  3. 在日常生活中,我如何盡己所能地推動傳教工作,為主作證?

禱文:

  1. 請為天主子民祈禱。教宗方濟各在傳教節文告中,鼓勵我們要作基督福音的使者。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所有基督徒,常能更新信仰,度基督化的生活,燃起福傳的熱火,在聖神推動下,回應基督往訓萬民的派遣,成為福音的使者。
  2. 請為我們的國家祈禱。台灣政局紛擾不斷,倒閣案使國會持續空轉。祈求仁慈的上主喚醒政治人物的良知,能拋棄私心自用的陰暗,遵循法治精神,承擔治國立法的責任,讓國家可大可久的升揚和發展。
  3. 請為所有的災民祈禱。近來天災人禍頻傳,菲律賓和印度遭受強颱侵襲、浙江和泰國大水成災、澳洲發生大火;地中海難民船難、秘魯巴士墜崖、印度寺廟踩踏事件,造成許多生命財產的損失。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災後復建工作順利進行,人民生活回復常軌,亡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並恩賜有關當局能重視交通及公共場所的安全,檢討疏失,避免重蹈覆轍。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相關資訊


其他主日證道


張春申神父專欄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