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丙年 第廿一主日
至公的教會(路十三22~30)

張春申神父 著

  當我們明瞭今天這段福音是耶穌身處猶太人當中所講的,便會更加清楚瞭解耶穌傳報的訊息的超越性,以及後代教會之所以自稱為「至公教會」的原因了。

   猶太民族自命為天主子民,這在救恩史上的確有其根據。不過他們對自己使命的註解,偏重於地位而忽略服務。一般來說,舊約天主子民以為天主的救恩限定在亞巴郎血緣的後裔之內;屬於這個民族,便是救恩的保證。至於不屬於這個民族的外邦人,便不是天主關懷與救援的對象,即使他們歸化為猶太民族,也得不到平等待遇,只是天主子民中的低等階級而已。由此可見,舊約對於天主救恩的註解非常狹窄。其實在天主的啟示中,以色列民族蒙召選,也有散播救恩於人間的任務。天主對亞巴郎說:「我要祝福那祝福你的人……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但是亞巴郎的後裔以色列民族只知自詡為蒙受恩賜的天主子民,並不遵守與天主訂立的盟約,還以為自己能向萬民見證天主的仁慈。這種狹窄的民族主義一直存在於猶太人中間,直到耶穌的時代。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耶穌超越了這種狹窄的民族主義,另一方面祂清楚地表現出天主救恩的大公性。這段福音的背景是關於末日來臨和進入天國的問題。耶穌警告當時的猶太人說,進入天國之門是窄的,換句話說,必須跟隨祂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才能進入。至於那些自以為是天主子民的猶太人,雖然默西亞曾經在他們中間施教過,他們也曾在默西亞面前生活過,但是這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得救。對耶穌來說,與默西亞屬於同一民族,並不是進入天國的保證;反倒是將來有從東從西、從北從南而來的外邦人,由於他們經過了窄門,反而蒙受救恩,在天主的國裏坐席。這是耶穌的大公精神,祂超越了猶太主義,而將天國的救恩廣施人類;從此大家在天主面前是平等的,沒有哪一民族享有特權。

   耶穌的精神成了教會的特質。我們常說的:我信至公的教會,基本上便是這個意義。教會來自天主、來自耶穌基督,她不是世上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的產物。為此,消極來說,教會絕對不能受到人間任何的勢力所控制或利用。她是天主藉著基督而建立的救恩聖事,她是為所有人類而存在的至公教會,「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義的,凡是純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榮譽的,不管是美德,不管是稱譽」,教會都能吸收,都能接受。所以雖然她不是特定民族或文化的產物,可是她能與任何民族和文化互相溝通,和諧地共存。

   因此,她在耶路撒冷成為耶路撒冷教會;她在羅馬成為羅馬教會;她在西方成為西方教會;她在東方成為東方教會;她在大中華成為中華教會;但是由於她是至公的,所以各地的教會又是同一個耶穌基督的教會。教會的唯一與至公兩個特質是相輔相成的。教會的唯一性來自耶穌基督所賜的基本恩惠,即一個身體、一個聖神、一個希望、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一個天主。教會的至公性來自基督救恩的降生性,她能與任何民族和文化結成一體。基督賜下的基本恩惠,使各地教會成為同一個教會;救恩的降生性則使大公教會能普及各地,並囊括人類一切的事物。我們今天所讀的這段福音已經決定性地為教會的至公性奠下了基礎;在今日,教會大公特性的表現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反省與行動:

  1. 對於耶穌說的「落後的要成為領先的,領先的將成為落後的」,我有怎樣的體會?
  2. 在怎樣的情境中,我能感受自己與不同語言、文化的基督徒同屬一個肢體?
  3. 我當作什麼,才能穿越窄門,進入天主的國赴宴?

禱文:

  1. 請為天主子民祈禱。耶穌邀集萬民奔赴天國聖宴,勉勵我們當從窄門進入永生。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基督徒,能深切體認教友身分的可貴,潔身自愛,熱心服務,走進人群,跟隨耶穌,將救恩喜訊帶給普世萬民。
  2. 請為我們的國家祈禱。大埔土地徵收爭議,油電價格調漲,都需要政府和民間嚴肅對待。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全體國民,能切實體認國家發展的真正需要,放下私利,謀求公益。也恩賜政府資訊公開,掃除積弊,制訂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3. 請為埃及的民主化祈禱。埃及在爭取民主的路途中,風雨飄搖,軍方血腥鎮壓持續擴大。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埃及政府和人民都能體會民主的真精神,以和平方式表達政治理念,解決爭端,早日真正落實國家民主化。
  4. 請為各地天災人禍的傷亡者祈禱。大陸多省傳出旱災和暴雨的嚴重災情;菲律賓渡船沈沒,傷亡慘重。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災後復建和救援工作順利進行,亡者進入安息,傷者早日康復,災區生活儘速恢復常軌。

    (若是潭美颱風帶來嚴重災情,請各堂區、團體自行編纂信友禱詞,在主日感恩禮中為災後復建祈禱)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相關資訊


其他主日證道


張春申神父專欄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