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年 第廿一主日
當我們明瞭今天這段福音是耶穌身處猶太人當中所講的,便會更加清楚瞭解耶穌傳報的訊息的超越性,以及後代教會之所以自稱為「至公教會」的原因了。 猶太民族自命為天主子民,這在救恩史上的確有其根據。不過他們對自己使命的註解,偏重於地位而忽略服務。一般來說,舊約天主子民以為天主的救恩限定在亞巴郎血緣的後裔之內;屬於這個民族,便是救恩的保證。至於不屬於這個民族的外邦人,便不是天主關懷與救援的對象,即使他們歸化為猶太民族,也得不到平等待遇,只是天主子民中的低等階級而已。由此可見,舊約對於天主救恩的註解非常狹窄。其實在天主的啟示中,以色列民族蒙召選,也有散播救恩於人間的任務。天主對亞巴郎說:「我要祝福那祝福你的人……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但是亞巴郎的後裔以色列民族只知自詡為蒙受恩賜的天主子民,並不遵守與天主訂立的盟約,還以為自己能向萬民見證天主的仁慈。這種狹窄的民族主義一直存在於猶太人中間,直到耶穌的時代。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耶穌超越了這種狹窄的民族主義,另一方面祂清楚地表現出天主救恩的大公性。這段福音的背景是關於末日來臨和進入天國的問題。耶穌警告當時的猶太人說,進入天國之門是窄的,換句話說,必須跟隨祂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才能進入。至於那些自以為是天主子民的猶太人,雖然默西亞曾經在他們中間施教過,他們也曾在默西亞面前生活過,但是這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得救。對耶穌來說,與默西亞屬於同一民族,並不是進入天國的保證;反倒是將來有從東從西、從北從南而來的外邦人,由於他們經過了窄門,反而蒙受救恩,在天主的國裏坐席。這是耶穌的大公精神,祂超越了猶太主義,而將天國的救恩廣施人類;從此大家在天主面前是平等的,沒有哪一民族享有特權。 耶穌的精神成了教會的特質。我們常說的:我信至公的教會,基本上便是這個意義。教會來自天主、來自耶穌基督,她不是世上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的產物。為此,消極來說,教會絕對不能受到人間任何的勢力所控制或利用。她是天主藉著基督而建立的救恩聖事,她是為所有人類而存在的至公教會,「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義的,凡是純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榮譽的,不管是美德,不管是稱譽」,教會都能吸收,都能接受。所以雖然她不是特定民族或文化的產物,可是她能與任何民族和文化互相溝通,和諧地共存。 因此,她在耶路撒冷成為耶路撒冷教會;她在羅馬成為羅馬教會;她在西方成為西方教會;她在東方成為東方教會;她在大中華成為中華教會;但是由於她是至公的,所以各地的教會又是同一個耶穌基督的教會。教會的唯一與至公兩個特質是相輔相成的。教會的唯一性來自耶穌基督所賜的基本恩惠,即一個身體、一個聖神、一個希望、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一個天主。教會的至公性來自基督救恩的降生性,她能與任何民族和文化結成一體。基督賜下的基本恩惠,使各地教會成為同一個教會;救恩的降生性則使大公教會能普及各地,並囊括人類一切的事物。我們今天所讀的這段福音已經決定性地為教會的至公性奠下了基礎;在今日,教會大公特性的表現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反省與行動:
禱文: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