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丙年 第十六主日
教會中的修會(路十38~42)

張春申神父 著

  今天這段有關耶穌在瑪爾大和瑪利亞家中,接受款待的福音,原意是說,天主的聖言是唯一的需要,正如「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所表達的。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靜聽祂講話,耶穌讚許她選擇了更好的一份。瑪爾大為款待而忙碌不已,反而受到耶穌的規勸,不要操心過甚。不過這段聖經,在後代教會的註解中,有些靈修作家卻用來討論兩種修會生活:即默觀與傳教;瑪利亞象徵默觀,瑪爾大象徵傳教。由於不論過去與現今,修會不只在行動方面,而且更在生活方式上面,特殊地表達教會的性質:我們為了認識教會,稍來探討一下修會。

   在教會歷史中,修會是在第三世紀,才漸漸地萌芽與定型。修會生活從荒野中的獨修至集居的群修,從默觀的隱修修會至傳教的國際修會,明顯地在時代演變中,有極大的發展。不過基本上,修會生活可說淵源於耶穌基督;這並非意味著耶穌自己已經指定修會制度,而是說由於耶穌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祂要求跟隨祂的宗徒要「為了我,為了福音,而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姐妹、或母親、或父親、或兒女、或田地……」,因此說是淵源於基督。後代教會中,有人因著天主聖神的靈感,切願繼承耶穌和宗徒的團體生活,為了天國,捨棄一切,於是建立許許多多的修會。

   耶穌與宗徒的生活方式,漸漸地在修會生活發展歷史中,歸結為貧窮、貞潔與服從的三大幅度,並且矢發三願,終身徹底奉獻。不過有關這樣的修會三願生活,我們必須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否則極易將修會會士與天主子民,將修會與教會對立起來。

   首先,當耶穌在宣講天國來臨時,祂要求接受天國的人,或者整個教會,都要有福音性的貧窮、貞潔、服從。祂不是向大眾說過嗎?「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門徒指的是一切相信祂的人。祂還說「有些閹人,卻是為了天國而自閹的」;又曾說「願禰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同在天上」。不過福音性的貧窮、貞潔與服從,必須按照教會中不同的身分去實踐。有人在家庭生活中,有人在獨身生活中;有人在富裕中,有人在小康中;總之,接受福音的人,都應當實踐貧窮、貞潔與服從。至於後代的修會,便是根據自己的會規,團體性地實行修會三願,以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來實踐福音的要求。因此,基本上教會中所有基督信徒,都以福音為生活的準則,大家都有成聖的責任,只是各人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修會會士並不在靈修生活上高人一等。

   另一方面,由於三願,修會的生活方式能有形可見地為福音作證;會士個人沒有私產,過獨身生活,並聽從團體長上的命令,如此表現出為了天國而捨棄一切的精神。修會便如此在教會中,為天國的來臨作證。會士之所以如此生活,為了表明只有天主和天主的國是唯一的需要,其他都是相對的、可以捨棄的。當然也由於三願,修士修女多了一份自由,不受財帛、家室與自我的牽掛,自由地為天國而生活、行動。這一切都說明,修會並非遠離教會,相反地,它是在教會中,並為了教會而存在。

   由於有人視今天福音中的二位姐妹為默觀修會與傳教修會的表徵,引發我們為了認識教會,而介紹、說明修會生活。修會雖有默觀與傳教之分,不過任何會士都應當在傳教中不忘默觀,在默觀中也為傳教祈禱;瑪爾大和瑪利亞所代表的兩種生活,是不應分開的。


反省與行動:

  1. 我是否從聖言中,汲取善度福音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2. 我如何看待教會中宣發三願的修會生活?
  3. 我體認到自己蒙受成聖的召喚嗎?以我的生活方式如何能夠達成?

禱文:

  1. 請為天主子民祈禱。主耶穌對瑪爾大說,上主聖言是唯一的需要。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基督徒,能體認主耶穌邀請我們成聖的召喚,並常聆聽上主聖言,使生活得以更新和聖化,願意為天國捨棄一切,傳揚福音,服務他人。
  2. 請為人權祈禱。陸軍役男疑因不當管教致死,受到各界關注並引發爭議。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司法檢調當局,能確實調查;恩賜軍警人員,能尊重人權,杜絕濫權和執法過當的行徑,保護人民生命的安全。
  3. 請為各地天災人禍的災民祈禱。蘇力颱風橫掃台灣及大陸東南,均傳出災情;印度東部、中國四川等地,仍飽受水患之苦。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災害早日平息,災後復建工作順利進行,恩賜亡者安息,傷者康復。並恩賜世人覺醒,重視生態環保,力行儉樸生活,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相關資訊


其他主日證道


張春申神父專欄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