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丙年 第十四主日
聖秩聖事(路十1~9)

張春申神父 著

  如果我們把分散在路加福音中的資料,彙集起來,約略可以描繪出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傳播福音團體之面貌。首先:耶穌由門徒中揀選了十二人,稱他們為宗徒,他們的首領是伯多祿;其次,跟隨耶穌走遍各城各村的,除了十二宗徒之外還有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傳播福音的團體。此外,按照今天所讀的福音,基督還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到自己將去的各城各村去。那時候團體中的職務還沒有十分明顯的區別,總括來說,他們分享基督的生活與使命。不過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路加福音清楚指出,耶穌為了揀選十二宗徒徹夜祈禱;看來宗徒為了完成使命,需要天主聖父特別的恩佑。

   此後,在基督已經復活升天的初期教會中,奉命傳揚喜訊的團體是以使徒為中心。不過他們四周還有其他的男女助手,甚至他們還委任代表;這實在相當合乎耶穌的作風,當然也是因應傳教的需要。在新約中,我們可以發現襄助使徒的一些職務:譬如最初七位有好聲望的人,宗徒立他們管理一些事務以及其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一些稱為監督、長老和執事的人,他們的職務是當宗徒建立了地方教會之後,由他們來管理領導;不論在信仰、禮儀以及日常生活方面,他們都遵照宗徒的意願來處理。當然還有其他職務的名稱;但是值得我們特別重視的,是新約中很清楚地說明那些職務是在禮儀中委任的。最初的七人在遴選之後,立在宗徒面前,宗徒們祈禱以後,就給他們覆了手。保祿對他的助手弟茂德說:「不要疏忽你心內的神恩,即從前因預言,藉長老團的覆手賜予你的神恩。」事實上,主教、長老與執事也是在覆手禮中委任的。這便是今天教會聖秩聖事的雛型。由於教會是一個救恩的團體,在這團體中分享宗徒使命的不同職務,都是直接或者間接與宣講福音、施行聖事、禮儀崇拜有關,所以復活的基督藉著教會中授與職務時有形可見的覆手禮,不只是派遣領受職務的人分擔宗徒的使命,同時也賞賜天主聖神,使他們能實現救恩工程。所以教會與一般人間社團的職務授與,在根本上有所不同;前者稱為聖事,是基督藉著教會的儀節親自授與,並賜下聖神,後者只是一種法律行為罷了。

   我們現代教會基本上依舊保持耶穌為自己的教會所定的結構。繼承宗徒的主教團是教會的領導與服務的中心,主教團的職務首先是在聖化、教導與管理三方面,以羅馬教宗為首,領導整個教會;然後才是分別地在三方面領導不同的地方教會,也即是一般所說的教區。主教在聖秩聖事的覆手禮中圓滿地領受了基督授與宗徒的職務。司鐸是主教的助手,分享主教職務的三方面,組成司鐸團,在主教領導下,服務地方教會,尤其是堂區。執事俗稱六品,他們不是為作司鐸,而是為天主子民作禮儀、講道及愛德的服務。但不論是司鐸或執事,也都是在聖秩聖事的覆手禮中領受職務,和基督所賜的聖神。教會是一個救恩的團體,分享主教職務的助手,需要在聖神的恩佑中,才能完成服務的使命。

   今天我們從耶穌挑選七十二人準備祂的道路,進而提及耶穌的傳揚天國的團體,以及初期教會的服務團體;這樣對於現代教會中的聖秩聖事也有較深的了解;它與基督建立的宗徒團體是具有連貫性的。


反省與行動:

  1. 耶穌派遣七十二人,兩個兩個外出宣講,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2. 我常在服事教會中,體會聖神的助佑嗎?
  3. 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宣報天主之國的來臨?

禱文:

  1. 請為聖教會祈禱。耶穌派遣七十二人,宣講天主之國已經臨近。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基督徒,渴望分享主基督的生活和使命,樂意接受派遣,在聖神助佑下,承擔福傳使命,為天主之國的來臨作證。
  2. 埃及反政府示威日益高漲,美國監聽盟國風暴越演越烈,菲律賓調查濫殺漁民事件掩蓋事實,都造成情勢緊張。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相關政府,能顧及國計民生的需要,以及國際間的互相信任和公平正義,真正落實世界和平的願景。
  3. 美國西部飽受熱浪之苦,美東卻豪雨成災;北印度洪患引發土石流,大陸也有百萬人受暴雨侵襲。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災害能早日平息,災後復建工作順利進行。並恩賜世人覺醒,重視生態保育、水土保持,努力節約能源,和大自然和諧共生。
  4. 暑假,是青少年休閒、服務、並開拓視野的好時機。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青少年,能妥善利用假期,參與幫助身、心、靈成長的各項活動,在喜樂中,平安地學習和付出,終能滿載而歸。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相關資訊


其他主日證道


張春申神父專欄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