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丙年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高舉祈禱的手

出十七8-13;弟後三14 — 四2;路十八1-8

默想:

  在今天的讀經一裡,我們看到以色列人與阿瑪肋克人作戰,而當梅瑟拿著天主的棍杖的手高舉時,若蘇厄帶領的以色列人就打勝仗。如果我們以為這「舉手之勞」是很容易的,該試一試高舉自己的手,看看可以舉多久,很快我們就會感到臂膀酸痛。梅瑟也一樣,但他的手不能放下來,因此亞郎和胡爾一人一邊托著他的手,梅瑟的手就高舉不動,直到日落,於是若蘇厄打了勝仗。

  這個非常具象的故事說明了祈禱的重要。祈禱是我們一切行動有成效的保證。若蘇厄在前線打仗,梅瑟在「後方」為他們祈禱。但這故事不是說若蘇厄自己不用祈禱,只靠別人的祈禱。可以想像若蘇厄臨陣前一定也先虔誠祈禱。故事只是強調了「以色列人」要行動有成效,一定得靠祈禱給予源源不絕的力量(若蘇厄和梅瑟是不分彼此,命運與共的「以色列人」共同體)。教會也有為了普世教會、為整個世界的福祉專務祈禱的隱修院的修士修女們。他們為教會和世界祈得多少寶貴的恩祐,只有天主知道!願天主降福他們!

  這故事是梅瑟獲得亞郎和胡爾的支持,才能堅持祈禱下去的例子,說明了我們的祈禱有賴別人的幫助才能持久。這彰顯出團體祈禱的重要。我們不該只在自己的斗室單獨恭敬天主,而拒絕參與堂區的彌撒。個人的祈禱很重要,但團體的祈禱更有它的重要性。當我們看到別人虔誠祈禱時,也能激發我們更熱心地祈禱。

  今天福音裡主耶穌的比喻也鼓勵我們經常祈禱。當然,比喻是有限的,因天主和那個法官絕不能同日而語。法官把別人對他的請求看作麻煩,天主卻不如此,天主願意我們向祂請求。祂這樣做不是因為祂有什麼需要,或祂喜歡聽人的「哀號」。而是他知道,如果我們不想要或不急切想要,祂給我們再多也是沒有用的,我們不會珍惜祂的禮物。有飢渴感的人才會有滿足感。沒有食慾,即使山珍海味也毫無味道。

  今天主耶穌講的最後一句話有點奇怪,好像與上文沒有關係:「但人子來臨的時候,能在世上找到這種信德嗎?」什麼樣的信德?就是相信天主一定會俯聽我們的祈禱,一定會盡快來援助我們的信德。祈禱的人首先是「相信」的人。孩子會請求父母,是因為孩子對父母的「能力」和「愛」有信心:爸爸媽媽是有能力的,一定能解決我的困難;爸爸媽媽是愛我的,一定會關心我的問題。所以父母是很喜歡聽到孩子的請求的。我們向天主祈禱顯示出我們對天主的「慈愛」和「大能」有信心,天主也很喜歡聽到我們虔誠的請求。問題是:我們對天主有信心嗎?天主會找到這種信德嗎?

  今天的讀經二裡,聖保祿勉勵弟茂德要「堅持你所學和所信的」。我們的信仰是從別人那裡學到的,是別人傳給我們的,不是自己的創造傑作。這「別人」可能是我們的爺爺奶奶、父母、神父、修女、朋友等。這一代又一代的爺爺奶奶……的教導組成了教會的「傳承」。「爺爺奶奶」可能不識字,但他們「從小便明白聖經」,他們是從主耶穌建立的教會和教會訓導當局學到的。他們雖然不會看聖經,但認識了聖經,並正確理解了聖經。他們比把聖經背得滾瓜爛熟,卻沒有正確認識聖經的人更加「認識聖經」。聖熱羅尼莫的名言:「不認識聖經,就不認識基督」說得很對。但認識聖經不一定要閱讀或背誦聖經。要不然,文盲或印刷術發明之前的人都無法認識聖經,無法認識基督,無法得到基督的救恩了!不會的,不論智愚,都可以從教會的教導認識聖經、認識基督。(發明現代印刷術的德國天主教徒Gutenberg,在1457年印的第一本書就是聖經。因著印刷術的發明,聖經才慢慢普及,十六世紀初馬丁路德提倡個人閱讀聖經才有可能。所以,並不是教會向來禁止人們讀聖經,而是過去和基督新教不友善的期間,天主教會為防止私人誤解聖經,的確曾不鼓勵教友私下讀經。)

  然而如果不是文盲,手上又有聖經,我們是應該在教會教導的光照下常讀聖經的。閱讀、默想聖經是一個絕佳的祈禱方式,因聖經是天主的話語。但私人解釋聖經一定要符合教會的教導(參伯後一20)。正確認識聖經之後,按著聖經的教導去做,是我們有沒有讀好聖經的最高標準:「全部聖經是……為教訓人、督責人、矯正過錯,並為教導人成聖……」(讀經二)。所以,我們的爺爺奶奶可能一個字也不認得,但卻是實踐聖經教導的聖人。

  今天聖保祿要求弟茂德:「不論時機是否適合,都要宣講真道。」這給我們在教會裡當牧者、教師或傳道員的人很重要的反省:我們有沒有勇敢地宣講主耶穌要我們宣講的,並教導人們遵守主耶穌所教導我們的(參瑪廿八20)?我們有沒有足夠的忍耐和愛,去「指正人、責備人、勸勉人」(讀經二)?我們是不是「啞巴宣講人」?我們會不會唯恐失去他人的歡心而怕說出該說的話,躲在緘默背後,就像牧人在狼來時逃跑了一樣?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