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甲年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依廿五6:10;斐四12-14,19-20;瑪廿二1-14 默想: 今天的福音從字面上來看十分奇怪,難懂。這個比喻的聽眾,是主耶穌時期的那些猶太司祭長和民間長老,他們應該不難明白這比喻的意思。但對廿一世紀的我們來說,這比喻的含意確實不清楚,不過解釋之後也就覺得很合理了。 在主耶穌宣講的福音中,天國就好比是婚宴(參默十九7, 廿一2等),就是將來天主和人最後的愛的結合(天人合一)。首先獲得這福音的是猶太選民(受邀赴此婚宴),但他們卻對這天大的福音淡淡然,蔑蔑然。他們的眼光「現實」,常常只放在追求現世的福樂上,生活行為與天主的福音背道而馳。天主派遣先知,一次又一次誠懇地邀請猶太人赴宴,但他們還是依然故我,有的甚至把宣揚悔改、和平及正義的先知們看作眼中的刺、喉嚨的骨,非要除掉而後快。他們抓住國王(天主)的這些僕人,凌辱之後還殺死他們。痛心的天主就如家有叛逆孩子的父母,只好任由拒絕祂的愛的子女離去。 但離開了天主,人有什麼福樂可言?拜偶像的後果只會是積弱、破落和死亡。原來「天主友我,誰能敵我」的選民,現在卻屢遭外族欺侮。最慘痛的歷史是西元前586年巴比倫人入侵,耶京被焚,毀之一旦,人民也被擄到巴比倫作牛作馬。但選民仍然執迷不悟,這歷史就在西元70年重演,羅馬人入侵,重建的耶京再一次被焚毀。既然選民(首先被邀赴宴的人)不願接受天國福音,天主便轉而邀請其他的人,就是那些「在各路口」的外邦人,不管好壞人全都邀請。 主耶穌邀請人「悔改,信從福音」,信從不只是理智上的信服,更是行為上的改過遷善。「壞人」也被邀赴宴,不過他們確實需要悔改,確實需要以愛的行為作「禮服」。沒有愛的人無法參與愛的宴席,無法進入天國裡燈光華麗的福樂,只有落得到外面的黑暗中「哀號和切齒」。 這個比喻教訓當時的猶太人和今天的我們:要珍惜天主給我們的恩典,對這些恩典要以愛的行動來回應。要時時以「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來警惕自己,對天國永生的事業不能掉以輕心,反要像聖保祿說的:「你們要懷著恐懼戰慄,努力成就你們得救的事。」(斐二12) 這「得永生」的福音,是令所有生活在死亡陰影下的人類多麼充滿希望,多麼振奮的喜訊:「基督最後要征服人類的仇敵——死亡。天主要掀去那遮住萬民的喪帕,和那掩蓋各國的殮布」(讀經一)。死亡的哀痛、哭泣和分離不再是人類可悲的終結,看哪,在熙雍山這天上的耶路撒冷,「上主要為萬民擺設盛宴,備有豐美的食物和醇清的陳酒」。喜樂歡宴吧!這是天主用我們人的語言所能描述的最美的天國景象,所以,當我們把目光鎖定在天國的時候,我們就容易「在任何境遇中,或飽足、或飢餓、或富裕、或貧乏」,都能仰賴加強我們力量 的那一位。我們分擔了基督和祂的聖者的困苦,天主必要以祂豐厚的財富,在基督內,讓我們一切的需要獲得徹底的滿足(讀經二)。 最後,今天福音中主耶穌說的赴婚宴而沒穿禮服的說法,也可以在參與彌撒聖祭的內外態度和舉止上給我們些許提示。彌撒聖宴是天國婚宴的預像和「預嘗」,在聖體聖事中,天主子基督以祂自己親作我們滿足靈魂飢渴的食糧,祂要與我們的靈魂結合,這是一個最神聖莊嚴且高貴喜樂的共融宴會。我們參與彌撒聖祭的人,心靈上的準備和外表上的裝束舉止是否與這盛宴相配?或者我們認為:我肯來教堂望彌撒已經很不錯了,我還麻煩自己走上前去,把一塊麵餅放進口裡,這已經很了不起,很給「國王」面子了,國王該當高興和感激,還要我穿什麼禮服? 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彌撒聖祭是萬君之君,萬王之王最偉大、最高貴的宴席?沒有的話,我們即使赴宴也不會嘗到這宴席的美味,赴寶山卻空手而歸!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