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丙年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創十八1-10;哥一24-28;路十38-42 默想: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和福音都教導我們「好客之道」。「好客之人無意中可能接待了上主的天使」這一句西諺,就是從今天亞巴郎和撒辣好客的故事引申出來的,彰顯了行為正直的人必蒙上主眷顧的真理。這鼓勵我們多行善事、多多關懷弱小。 但今天福音的故事,我們乍讀之下,可能會替瑪爾大(曼德)打抱不平:瑪利亞(瑪麗)怎麼可以撇下瑪爾大,讓她一人忙碌,自己卻不動一根指頭,只顧著和耶穌聊天?而主耶穌也好像是非不分,居然站在瑪利亞那一邊批評瑪爾大(雖然是很溫和地)!但主耶穌真的是非不分,不明究理嗎? 有客人到我們家裡來吃飯,總不能沒有人陪客,主人全家都在廚房裡做飯,讓客人一個人坐在客廳裡呆呆地等吧?陪客交談和在廚房裡張羅都是必不可缺的「待客」之道,就如今天亞巴郎一樣,他吩咐妻子撒辣和僕人做餅、煮肉,自己則在樹下侍候客人。客人來作客,應該得到主人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款待。這不表示精神比物質更重要,或物質比精神更重要。人是精神和肉身的合一體。 主耶穌今天溫和批評瑪爾大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忙碌工作,而是她工作的態度有些問題,這態度使她口出怨言,生氣地批評瑪利亞甚至批評主耶穌。一方面,她可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最重要的,而認為瑪利亞沒有做事,或瑪利亞所做的沒有價值。這是一個「自傲」的態度。另一方面,她可能認為自己在廚房裡的工作比較低賤,沒有多大的意義和光榮,是一個 「負擔」,因此做得心不甘情不願,能少做一點就少做一點,甚至為主耶穌多做一點也是負擔及委屈。別人(瑪利亞)所做的才是「高貴」的。這種缺乏敬業樂業的精神,是源自一個自悲自憐的心態。自傲和自憐是一體兩面,表現出來的就是批評別人沒做事,或埋怨「世界對我不公平」! 傳統上也常把瑪爾大和瑪利亞看作兩種不同的靈修方式,瑪爾大代表的是行動的靈修,如在外宣講、行聖事、扶弱濟貧的社會服務或家庭生活。瑪利亞代表的是默觀的靈修,如在隱修院的修士修女,或每天花時間在靜默祈禱上。行動與默觀的見證其實都是教會需要的,也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行動」的重要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今天看重「生產力」的價值觀裡,我們容易犯的錯誤是瑪爾大的錯誤:把默觀祈禱和克苦的隱修生活看作沒有用、沒有做事。其實隱修士們的祈禱和克苦是現世需要,或者說更需要做的「事」。現在的人很多不懂得祈禱或不祈禱,而隱修士們每天長時間地為世界祈禱,可以說,他們的祈禱不知多少次使世界避免了可怕的災難(參看下一主日的讀經)。此外,隱修士每天過艱苦的生活,他們守齊、有意識地避免世間的享受等,在在都是效法受苦的基督,和他一同受苦,如讀經二說的:「為了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保祿並不是說基督為救贖世人所受的苦不夠,而是根據基督奧體的道理來說的。基督升天後不能受苦,但在祂為「頭」的奧體教會內,他仍能受苦,參宗九4-5。基督的這種苦楚直到世界窮盡是受不完的,這就是保祿所說的,基督所欠缺的,而信友可補充、應補充的痛苦。) 靈修上還有一個講法,就是「先作門徒,後作宗徒」,有如先修身齊家,再去治國平天下。主耶穌的門徒和師傅一起生活了三年,先作學徒,才被派遣去向「萬民」傳福音。保祿三次向外邦人傳教前,也先在阿拉伯地方避靜祈禱。我們要作傳福音的宗徒前,也同樣應與基督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先傾聽主要我們做的,才能把基督的福音帶給別人。沒有前者,是無法做好後者的。這就是為什麼主耶穌今天說瑪利亞選了「最好的一份」。沒有這一份,其他都是妄談。沒有深沉的祈禱默觀生活,我們「行動」的能源是會很快枯竭的,很快就會像瑪爾大一樣煩躁、埋怨、批評。無論如何,行動與默觀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的兩面。 最後,我們每星期來參與彌撒,實際上也是在做瑪利亞的事,特別在彌撒的聖道禮儀,我們坐在耶穌腳前聆聽祂的聖言,是為了在彌撒結束後的生活中,能按照主的教訓行動。在彌撒中,我們更享用了——不是瑪爾大準備的,而是主耶穌以自己的體血所作的——盛宴,好能使我們有活力地、喜樂地行動!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