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甲年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
教會的信仰

宗十二1-11;弟後四6-8,17-18;瑪十六13-19
曾慶導神父 著

默想:

  很久前在初學院,一天飯後閒談,不知道怎麼的就談到伯多祿和保祿,同座的一位神父問我說:「你比較喜歡誰,伯多祿還是保祿?」我聽了一下子啞口無言。之前,我從來沒有把他們分別來看,雖然兩人都做了對不起主耶穌的事,但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初期教會的柱石,都為了基督而流血殉道。他們的名字原來是 Simon和 Saul,後人都紀念他們是 Peter 和 Paul。現在和以前一樣,他們兩個我一樣喜歡。

  不過事後多加細想,發現他們真有非常多不同的地方:伯多祿是耶穌傳教時就跟隨祂的門徒,而保祿是在主耶穌復活升天後好幾年,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那復活的主;伯多祿是漁夫,而保祿是法利塞人;伯多祿結過婚,保祿則是單身;伯多祿的教育程度不高,性子急,保祿卻是當時猶太人最有名的經師——加瑪里耳的高足,很會做深入冷靜的反省,雖然兩人都是猶太教徒,但伯多祿對信仰好像不大熱忱,而保祿對這祖先的信仰充滿激情;伯多祿是初期教會的領導人,保祿一開始對這教會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

  是什麼緣故使這兩個如此不同的人走在一起?答案是他們被同一個基督所召喚,懷著對同一個基督的信仰和愛,對基督的教會的同一赤膽忠心。在今天的三篇讀經裡,我們都可以看到對基督的信仰和愛在他們生命中的重大意義。

  今天福音裡,我們讀到伯多祿這教會的磐石,在天父特別靈感啟示下,清楚表達了基督信仰最核心的部分:耶穌不只是一個「人」,甚至不只是一個偉人,如洗者若翰、先知厄里亞或耶肋米亞,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換句話說,他是一個神!耶穌不只是眾多偉人、賢人中的一個,卻是遠遠超出所有賢哲的獨特的「神—人」。

  但這信仰為伯多祿和保祿不只是理智上的認知,在生活上更因信仰的要求而有所改變和順服。信仰的最大證明,不是能做茶餘飯後的神學縱橫談,而是能為這信仰受苦犧牲,甚至犧牲生命,這就是伯多祿、保祿的共同偉大之處。在今天的讀經一裡,我們看到伯多祿為主耶穌受諸多痛苦的例子。他被黑落德押在監獄裡,而且被兩道鎖鏈捆著,交由四班兵士、每班四人看守;但教會熱切為他祈禱,就在黑落德要判決他的前一夜,神奇地被天主的天使救出層層封鎖的地牢。

  在今天的讀經二裡,我們讀到年老的保祿在羅馬被囚時,知道自己沒有獲釋希望時寫的一封書信,可說是他的遺囑。在這封信裡,他將自己的心思盡量表露給他的神子—弟茂德,並將自己內心的痛苦,所受的災難也一一告知他的愛徒,希望他能以自己為榜樣,鼓起勇氣為基督忍受一切。今天我們讀到的,是這封信中極為感人的一段:「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好了。」

  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及他們所代表的初期基督徒的信仰教會的信仰,也是直至今天教會一代一代傳給我們的信仰,就是: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我們今天之所以相信,首先是因為我們有幸被天父揀選並受啟示所感動(但不等於我們本身很棒,值得被揀選),而有機會接觸到教會的這個信仰:另外,我們能堅信不疑,也是因著像伯多祿、保祿這樣的歷代基督徒,用鲜血和生命所作的信仰最高見證。他們不是只談論自己的信仰,更為信仰打了一場硬仗,並為信仰付出了生命。犧牲越大,見證越可信賴。

  我們的信仰也應像伯多祿和保祿一樣,不能止於理智的認同。我們每天的生活必須因著信仰的要求而有所改變,變得更好,更充滿信、望、愛。我們也要知道,影響我們放棄信仰的各種各樣的誘惑是一個強悍又凶惡的敵人,我們得全神貫注地打好這場仗,保持信仰至死不渝。堅持到底的才堪當接受勝利的榮冠。

  伯多祿和保祿各有自己的特點,卻因基督而走在一起,共同奮鬥,共同成為教會信仰的柱石。我們教會團體的成員彼此也是很不同的,各有自己的脾氣、背景......但只要我們以基督和祂的教會為中心,我們一定可以克服分歧,團結地為主工作。當我們有不同意見時,我們該問問自己:「我的所作所為是分裂或是建立了基督和祂的教會?」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