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乙年  復活期第六主日
福傳的理由

宗十25-26-34-35,44-48;若壹四7-10;若十五9-17

默想:

  現在我們還在復活期,還在紀念主耶穌復活的奧蹟。復活的基督每次顯現給信徒們之後,都有一個吩咐或命令,要他們到普天下去為祂作證,傳揚祂的福音訊息,並給願意的人付洗。今天的讀經一就是教會的領導人伯多祿因著聖神的帶領,第一次向外邦人宣講福音的例子。現代的我們還要稟承主的命令,向萬民傳福音,邀請他們受洗。今天的三篇讀經,都給我們的福傳使命很重要的啟發。

  天主子降臨人間前,各地各族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論信的是一神還是多神。他們相信他們敬奉的神只屬於他們,不願與別人「分享」他們的神明,而且也無法想像一個唯一的、有位格的、屬於普世人類的神明。初期基督徒大都是猶太人,他們也歷經多時的懷疑和內心的掙扎,才慢慢意識到基督徒的主其實是全人類的主;作為教會領導人的伯多祿,更要使人認識到耶穌基督是全人類的救主。基督宗教不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宗教,而是屬於所有人的宗教。「天主教」(Catholic)即有「普世的、大公的」含意,故「天主教」意指「普世性的大公教會」,是歡迎所有人加入的教會。

  科爾乃略是個外邦人(羅馬人),是一個敬畏神並履行正義的人(讀經一),而且在伯多祿來到他家前,已經是這樣的一個好人。他見到伯多祿時,跪在他腳前叩拜,使得伯多祿很緊張,趕緊扶他起來說:「起來,我也是個人。」這個舉動很有意思,很多好人在認識真天主之前,很容易因為無知,叩拜小有能力的人為神。雖然這些人心地善良,為人也很誠懇,但他們所做的還是不對的,應該改正。從「無知」到認識「有知」,是我們必須有的成長,我們不能永遠活在無知中。

  科爾乃略是一個敬畏神和履行正義的人,但並不代表他不需要領洗。事實上聖神帶領伯多祿去他家,就是要伯多祿以耶穌基督的名,給這個好人付洗,讓他和他的家人都獲得主耶穌堅持的「重生」(若三3),也才滿全了主耶穌升天前,託付給門徒為萬民付洗的使命。

  我們現代人有時會說:「為什麼要向別人傳基督?就讓那些像科爾乃略的人好好生活就夠了,為什麼要給他們付洗?」這些問題對我們的福傳熱誠造成很大的挑戰。

  其實「領洗」意味著我認識天主是誰、基督是誰,認識到天主對我們的愛,認識到自己與天主的關係。我不是無知的,因著這個認識,我知道自己被愛:因著這認識,我也願以愛還愛。生活在愛中的人是幸福的。天主是愛,是祂先愛了我們(讀經二)。「人如果肯為朋友捨命,應該是人間最偉大的愛了」,但這「人間最偉大的愛」卻被我們的天主遠遠地超越:「為義人死,是罕有的事,為善人或許有敢死的;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還在(與祂)為仇敵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五7-10)。對天主如此大愛毫無所知是人生最遺憾的事,而領洗是認識到這份大愛的自然表現和回應。沒有領洗也就表示還沒有這個認識。

  基督在今天福音裡命令我們要「彼此相愛」。彼此相愛的最重要表現,就是與別人分享我們美好的信仰,讓別人也認識到天主在基督身上表現的大愛而皈依領洗,使基督的喜樂成為每一個人的喜樂,使每一個人的喜樂圓滿無缺。這就是基督揀選我們,要我們去結的「常存的果實」的意義————不只是現世的幸福,更是「永遠」的幸福。所以「去結常存的果實」,就是帶領人接受永生的洗禮。

  我們熱心與人分享的信仰,不是見不得人的「蹩腳貨」,而是最珍貴且最實用的「至寶」,應該自豪地與人分享。

  主耶穌的另一句話,對我們也很有啟發:「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我把從我的父所聽來的一切,都告訴你們了。」很多時候,我們的福傳工作僅止於和非基督徒作朋友,而沒有告訴他們耶穌基督。其實這不是真正作朋友。作真正的朋友,對朋友真實的關心,是要把我們「從父聽來的一切」告訴他們。這「從父聽來的一切」,總括在讀經二的這一句話裡:「天主是愛,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件事上顯示出來:就是天主把祂的獨生子派遣到世上來,為我們作了贖罪祭,使我們藉著祂得到生命。」這福音是必須與「朋友」分享的。

  復活的主,要我們去傳福音,傳福音是主的命令。而在今天的讀經裡,我們得到許多遵從這道命令的很好理由。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