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丙年  復活期第四主日
善牧的帶領

宗十三14,43-52;默七9,14-17;若十27-30

默想:

  在今天的讀經裡,我們看到復活的基督的聖神,透過祂的教會(如讀經一中的保祿和巴爾納伯),繼續牧放祂的羊群,羊群的數目不斷增加,不單最初被召選的猶太人,而且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語言的人,都獲得了復活的主所賜予的永生,在天國生命的水泉那裡,不會再忍飢受渴,也不會受烈日和任何炎熱的損傷……(讀經二)

  在今天慶祝基督作善牧、教會作代牧的讀經裡,我們也體認到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隨從善牧的引導。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安提約基亞的猶太人因嫉妒而辱罵迫害保祿和巴爾納伯,因此失去了聖道,與永生絕緣(當著他們的面跺下腳上塵土的意思)。由於猶太人的心硬,保祿和巴爾納伯便將傳教工作轉向外邦人,這是保祿傳教生涯的第一個轉捩點,我們都是這轉捩後的受惠人。

  天主一直帶領著教會的發展。保祿宗徒傳教的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是在宗十六6-10裡記載的:耶穌的神阻止他們往東方的亞細亞講道,並在夜間的異象裡召叫他們往西方的馬其頓(希臘地區)宣傳福音,保祿馬上就去了。之後的一切也成了歷史:福音傳播的路線從亞洲的巴勒斯坦傳到西方的歐洲,十多世紀後再從歐洲藉著傳教士的腳步傳回亞洲大陸,包括中國、臺灣。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繞了這個大圈絕不是偶然的,是基督善牧的旨意和帶領,天主知道祂在做什麼。今天我們用「後見之明」可以領略到為什麼天主這樣安排。「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成了天主愛人的最高表達,也成了基督宗教的信仰中心。但要理智地表達出那能拯救人的耶穌基督必須是真人又是真神,特別是與思想界、知識界的人交談時,必須用形上學的概念和詞彙,去釐清與表達耶穌基督的「一位二性」,要做到這一點,非靠希臘哲學不可。東方哲學要從形上學來表達一位二性的概念,是能力不足的,熟悉東西方哲學的人都清楚這一點。

  但基督信仰的真理並非如今天一些人說的,屈服於希臘哲學,成了希臘哲學的產物。其實剛好相反,教會改造了希臘哲學,利用了希臘哲學來表達福音的真理。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第四世紀的亞略異端正是屈服於希臘哲學思想,把耶穌基督看作是希臘哲學中不神不人的中介(在希臘哲學中,絕對超越的「神」Monas絕無可能與受造界、物質界有任何接觸,所以需要有一個非神非人的中介 Nous)。但尼西亞大公會議(325年)按聖經的啟示,堅決拒絕了亞略異端,毫不妥協地宣認耶穌基督是與天父同性同體,以及與人同性同體的真天主真人(我們每主日彌撒宣認的信經第一式即是「尼西亞信經」)!換言之,「一位二性」所表達的內涵不是來自希臘哲學,而是耶穌在聖經裡的啟示,教會改造了希臘哲學來服務啟示的真理。

  教會的信仰道理是主耶穌啟示給我們的,並不是猶太人、希臘人或歐洲人想像發明的。第一代的猶太基督徒,從道成肉身的主耶穌那裡直接獲得這些啟示真理,然後藉由教會的宣講傳給後代,先傳到歐洲,再傳回亞洲。但先得到的不一定居先,後得到的不一定居後。重要的是,獲得信仰之後,如何按照已得的信仰生活,並保持信仰至死不渝。我們希望有悠久基督宗教歷史的歐洲不會失落這珍貴的精神遺產,也希望接受信仰時間稍短的亞洲人不會蔑視這份珍貴的禮物。

  西方傳教士將基督的信仰帶給亞洲,多多少少跟歐洲對亞洲的殖民主義有點關係。因著所在國的殖民政策,外國傳教士才有交通工具來到亞洲,雖然某些西方傳教士有種族主義的弊端,但無可否認,絕大部分的傳教士是好的,為了愛主、愛人,傳布福音不辭辛勞。我們不該以反對西方殖民主義的心態來反對這些傳教士,更不該因此否定由他們傳來的福音信仰。福音從巴勒斯坦傳到歐洲一千多年,自然有了不少歐洲文化的「包裝」。對這些歐洲文化的包裝,我們東方人也要有智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為並不是所有西方的包裝都是不好的。無論如何,包裝裡面的基督福音內涵是「今在、昔在、永在」的不變真理,那才是應該接受的。接受這聖道,才配得永生(讀經一)

  數年前聽說,大陸快速增長的基督徒計劃把福音傳回到中東的伊斯蘭教國家。善牧對祂的教會的帶領是超乎我們人之所料的!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