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曾慶導神父所撰寫。曾慶導神父的神學涵養紮實深厚,他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及小故事,以淺顯簡單的語句闡明聖啟示的真理,將高深的神學理念化成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針對教友的靈修需要及反省成果。願此文能做為個人或小組讀經的參考。 丙年
復活期第二主日 宗五12-16;默-9-13,17-19;若二十19-31 默想: 天主教友在「宗教交談」的氣氛下,從正面的角度看待其他的宗教:其他宗教也有很多真善美的成分,基督的救恩也惠及沒有正式領洗入教的人,只要這些人未領洗的原因不是他們的過錯(如他們從未有機會聽過耶穌基督,或沒有機會認真研究過基督的教義),而且他們按著良心和祖傳的教訓度一個正直的生活。這種開闊的胸襟其實不是梵二之後才有,而是天主教會一向的傳統。早期教父聖猶斯定(St. Justin,西元100-165年)雖然毫不猶豫地抨擊多神宗教的無知和墮落成分,但他也肯定其他宗教獲得不同程度的聖言的啟示,他說:「所有人,不論在基督之前或之後,只要按他獲得的聖言的啟示生活,都是一個基督徒。」教會至今堅持的「教會之外無救恩」,其中「教會」就包括了這些聖猶斯定說的「基督徒」或今天常說的「無名基督徒」。 但這種開闊的胸襟可能會使有些教友對「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的重要性含糊不清,認為有沒有教會都沒有關係,一些在教會內不愉快的經驗(例如不喜歡某一神父、傳協會幹事或教友),更加深了教會可有可無的錯誤觀念,甚至會打擊教會。在教會內有不愉快的經驗是十分令人遺憾的,但因此離棄教會或小看、攻擊教會則是更大的憾事。在今天的讀經裡,希望我們可以看到教會與基督的密切關係,而更珍惜愛護我們的教會。 在第一篇讀經裡,我們看到復活後的耶穌將祂自己的權能完全傳授給宗徒們——教會的代表。宗徒們在民間行的許多神蹟奇事,都是主耶穌生前行過的。甚至伯多祿此宗徒之長在街上走過的時候,連他的身影遮住的人都獲得治癒,這使我們想起《馬爾谷福音》記載的:「人們跑遍那全地域,開始用床把有病的人,抬到聽說耶穌所在的地方去。凡耶稣所到的地方……至少摸摸他的衣邊;凡摸到祂的,就都痊癒了。」(谷六55-56) 由於病人也是被邪魔纏擾的人(讀經一),伯多祿治癒疾病有一「赦罪」的深層意義。在今天的福音裡,我們可以看到宗徒們赦罪的使命和權柄都是來自復活的主:「願你們平安!父怎樣派遣我,我也怎樣派遣你們。」並對他們吹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吧!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得赦免。」今天,這治癒心靈的赦罪奇蹟,還在世界各地舉行的聖洗聖事及和好聖事中天天發生。在魔鬼控制、奴役下的心靈所得到赦免的釋放和自由的奇蹟,不會比當時被伯多祿治癒身體疾病的那個奇蹟小,奇蹟只是天主能力的彰顯! 除了聖事外,聖經也是主耶穌委託教會所產生並妥善保存的「信仰寶庫」。在今天的第二篇讀經裡,我們看到聖若望在一個主日(紀念主復活的日子),從復活的「人子」接受書寫聖經的靈感,把所要看見和聽到的寫下來,寄給七個教會(「七」在聖經中是一個神秘數字,可以指「很多」,亦即 「全部的」教會),這樣做是為了給主耶穌作證(讀經二)。從這裡我們看到復活的主給了教會傳達主耶穌的啟示的神聖任務,賦予教會宣講、見證的使命。這與福音裡若望聖史說的一樣:「所記錄的這些,是要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是天主子; 並使你們信了的人,賴祂的名而獲得生命。」 復活的主沒有一一顯現給所有的門徒,卻要獲得顯現之恩的門徒去宣講見證祂,使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因他們的見證而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賴祂的名獲得永生(參瑪廿八18-20)。我們今天的天主教友就是這些初期門徒宣講和見證的受惠人,而且,我們是更有福的,至少比多默更有福。因為我們雖然沒有親眼看到復活的主,沒有親手摸過祂身上的釘孔,卻藉著祂派遣的教會的宣講和見證而相信了。「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派遣我來的」(若十三20)。換言之,基督要我們在祂所派遣的教會身上看到祂,聽到祂。復活的基督不只是一個「魂」,而是有血有肉的。祂的血肉,就是祂的教會。而有血有肉的教會不是存在於「烏托邦」裡,祂有人性的一切幅度,是與取了肉軀的聖言無法一分為二的歷史性團體。讓我們愛這個有血有肉的人性幅度的教會。教會是基督的奧體,愛教會,就是愛基督,就是愛我們自己! 禮儀歌曲建議: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