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薛恩博樞機所撰寫。薛恩博樞機為維也納總教區總主教,奧地利主教團團長。他是當今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學生,曾任《天主教教理》七人編寫小組總編輯。譯者是丁穎達教授。希望能繼續滋養大家的性靈。 甲年 復活期第三主日:蒙召來赴聖宴 路加福音 廿四13~35 默想: 人在生活中的行為規範,與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關。我們本能地會去分析和評估四周的狀況,在嘗試和錯誤中學習,然後愈來愈能應對平常遇到的種種狀況。 不過有的時候,因為極大的錯亂或恐懼,我們可能突然失去重心,急欲抓著一個人或一件事──搜救隊、救生衣、治療重病的靈丹妙藥。千百年來,對天主的信仰給了置身急難的人們莫大的安慰和力量。達味王把這種心境統統寫在他的讚美詩裡:「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祂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近幽靜的水旁,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詠廿三) 在耶穌被捕、被釘十字架後,宗徒們完全陷於挫敗夢碎的狀態。他們把寶全數地押在耶穌身上,「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祂。」(瑪四20)當有人聽不進祂的勸誡而退去時,伯多祿毫不猶豫地拍著胸脯表示:「主!惟?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已知道?是天主的聖者。」(若六68~69)然而,危機當頭時,不曾預料的事發生了:猶達斯出賣主,伯多祿否認主,門徒們,除了若望,都撇下主逃跑了。 在今天的福音裡,那兩個門徒還完全籠罩在耶路撒冷一連串慘劇的陰影下,既悲傷又震驚。復活的耶穌逐步地、不露聲色地鼓勵他們去看「全景」──先知的預言,有關默西亞的期盼,受傅油者,以及祂生命最高點時的受難、死亡與復活。最後,在「擘餅」時,兩位門徒的眼睛全開了,認出了主。 你有否自問過,為甚麼我們莊嚴紀念耶穌的禮儀,即感恩祭,是用餐?理論上來說,這可以是任何一件事──嘉年華、篝火野餐、登山旅行,都未嘗不可。但實際上不是,這不折不扣地是一餐。 耶穌邀請所有的人到祂的餐桌上,來共同分享祂的聖宴。祂與妓女和法利賽人一起進食,以身作則地給與他們同等的尊嚴。耶穌被稱為「是個貪吃嗜酒的人,是個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七34),因為祂從來不分彼此地與任何人一起飲食──甚至坐下與五千多人同時分享一餐。 在希臘文裡,「召叫」一詞意味著「應邀去赴宴會或酒席」。在新約中,這詞被隱喻地用作「應邀去參加耶穌的救贖工程」;這詞也被用來指稱基督徒的服務和事奉。很有意義的是,希臘文「教會」一詞源於「召叫」,整合「出於」和「召叫」。 門徒們在耶穌擘餅時認出祂,最早期基督徒的崇拜和團體生活的中心就是聚集在一起「擘餅和祈禱」。不過耶穌在擘餅中被認出的現象,甚至早於祂復活後的顯現:在最後的晚餐時,就是在被釘上十字架前夜,祂向門徒們完整展現了祂自己,以及跟隨祂的人的行為規範。如果這一切沒有人記得、沒有人記載下來的話,我們今天就無從想像耶穌在餐桌上展示的情誼。幸好,我們現在每次擘餅,就是被召叫,去紀念復活的耶穌。 ------------------------------------ 反省與實踐:
信友禱文:
禮儀歌曲建議:
關於禮儀的建議與提醒: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