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新的禮儀年開始,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另一套主日講道集。此講道集為薛恩博樞機所撰寫。薛恩博樞機為維也納總教區總主教,奧地利主教團團長。他是當今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學生,曾任《天主教教理》七人編寫小組總編輯。譯者是丁穎達教授。希望能繼續滋養大家的性靈。 丙年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路加福音 十七11~19 默想: 直到今天,痲瘋病仍然沒有從人間完全絕跡。我到奈及利亞訪問時,親眼目睹痲瘋病患坐在路邊,伸出扭曲變形的手求助。痲瘋病菌造成他們顏面潰爛,你必須鼓足勇氣才敢看他們一眼。今天的世界與耶穌時代沒有甚麼兩樣,這可怕的疾病引起人們的厭惡和恐懼,為此痲瘋病患被社會所摒棄。 夏威夷群島中的莫洛凱島曾是一個隔離區,痲瘋病患被強行押解上渡輪,放逐到那裡,自生自滅。一位叫達彌盎.迪沃斯特的比利時神父,聽到痲瘋病患的悲慘遭遇後非常震驚,自願前往服務,把天主愛的訊息帶給那些彷彿被活埋的病人。神父在島上服務了許多年,不但活出希望的福音,並且將它轉化成實際的行動,直到最後徹底獻身,染上痲瘋病,變成病患的一份子。一八八九年四月十三日,達彌盎神父在同伴與病友們的祈禱聲中與世長辭。 受到耶穌愛的感召,聖達彌盎神父不惜獻身為最貧窮的人服務。像耶穌一樣,他沒有從痲瘋病患旁擦身而過,更沒有對他們的悽慘境遇視而不見;透過病患醜陋的面容,他看到的是正在受苦的人,他們是自己的兄弟姊妹。 「可憐我們吧!」痲瘋病患高八度的痛苦呼求,打動了耶穌的聖心。痲瘋病固然已經在很多發達國家銷聲匿跡,但是拆散親人、讓他們在孤獨中被隔離的「傳染病」卻依然散佈在我們的社會中。我想到很多(實在太多)成為毒品受害者的年輕人,以及長期失業的人,他們彷彿得了一種萎靡不振的疾病。他們到處被冷落,因為別人討厭看到他們遊手好閒的樣子。 在以前,患上痲瘋病等同於被社會判處死刑,所以痲瘋病患跟活著的死人一般。許多現代人是否有著相似的感覺,自己每天像幽靈般遊走人間呢?有些精神病患就是這樣描述他們的心境。 在耶穌時代,痲瘋病患鮮有恢復健康的可能,所以如果患了痲瘋病,竟然痊癒,就跟死而復生一樣,被視為奇蹟。今天還有相類似的奇蹟發生嗎?有,我親眼見過!「最後晚餐團體」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年輕的毒品受害者在那裡獲得重生的希望。我去過他們在奧地利布根蘭邦小海德夫人鎮的團體,那裡的年輕人喜樂地工作、祈禱,充滿生命與活力。很難想像他們不久以前曾被毒癮拽到死亡的邊緣,淪為現代社會的痲瘋病患。 「最後晚餐團體」像雨後春筍般在各地成立,創建這些團體的是廣受愛戴的義大利裔艾維拉修女。她清晰地向我們闡述這些奇蹟的來龍去脈:耶穌已經戰勝死亡,祂活在我們中間不停地行奇蹟,就跟兩千年前一模一樣,我們可以看到、摸到祂的奇蹟! 很可惜,十個被治癒的痲瘋病患中只有一個回來感謝耶穌。歸根到底,那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捫心自問的問題。耶穌難道沒有藉著祂的慈悲接納我、愛我、治癒我嗎?難道我也〔像那九個痲瘋病患〕很快就遺忘了?還是我仍在學著掌握這一點呢? 譯註: 「最後晚餐團體」Comunita Cenacolo由義大利裔艾維拉.伯多茲Elvira Petrozzi修女於1983年所創立,為迷失生命方向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在基督內休憩、復甦的場所,目前已發展到全球56個地方。 反省與行動:
禱文: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