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房志榮神父 房志榮神父,是耶穌會士,擁有羅馬宗座聖經學博士學位,曾任輔仁神學院院長。神父學貫中西,精通九國語言,提倡以中華文化的角度,領悟天主的啟示。神父見解高深,文筆優美,深具學者及文人風範,拜讀其大作,實為心靈的饗宴。 本專欄的反省實踐、信友禱文部分,仍由禮儀研究中心提供。歡迎各位朋友加入撰寫行列,並提供意見。 復活期第五主日 耶穌是到天父那裡去的路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上個主日的福音選讀,讓我們體驗到耶穌是好牧人,本主日的福音,若十四1-12說,這位好牧人要離開世界歸天去了,這樣,準備我們面對耶穌復活後第四十日升天的奧蹟。《新約聖經樂仁譯本(2014)》把若望福音第十四章的31節經文,標為「耶穌是回歸天父的路」,並加註曰:「這一章告訴我們,有關耶穌來臨和去向的奧秘,就是說耶穌將要去天父那裡,是為了儘快回來與門徒一起,並與他們永不分離。四部福音都啟示這一點:耶穌的離去並不是完全消失,祂去天父那裡,意思是更圓滿地回來與門徒永遠同在。」 本主日選讀的12節經文,十分清晰明快:1-4節是耶穌的獨白:「1不要讓世事擾亂你們的心,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2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不是這樣,我就不會對你們說,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了。3等我去了,為你們預備好地方之後,我再回來,帶你們到我那裡去。這樣,我在哪裡,你們也在那裡。4而且我要去的地方,你們認得那條路。」若十四是耶穌臨別贈言的第一篇講話,1-3是引言,4-14第一部分,講祂的離去及其意義,15-24第二部分,講父、子、聖神來到信友的心中,最後,25-31是收尾。請仔細讀若望福音第十四章。 「5多默對祂說:『主,我們不知道祢要去哪裡,怎會認得路呢?』6耶穌答說:『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除非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7如果你們認識我,也必認識我的父。從現在起,你們已認識祂、已見過祂了。』」第3節所說的「我再回來」是指世界末日耶穌的重臨,這句話沒有引發門徒們的關注,倒是第4節的兩句話引起了多默的不解:「主,我們不知道祢要去哪裡,怎會認得路呢?」耶穌在第4節所說的路,原是指遵行父的旨意,帶領人到父那裡,多默卻把它懂成一般的道路,也不明白耶穌要到哪裡去。耶穌的回答引發新問題。 「8斐理伯卻說:『主啊!請把父顯示給我們看,我們就滿足了。』9耶穌回答他說:『斐理伯,我跟你們在一起這麼久了,你還不認識我嗎?10難道你不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出於我自己,而是在我內的父做祂自己的事。11你們信我吧,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否則,也要因我所做的工程而信。』」斐理以看見天主為人生的目標是正確的,但耶穌驚異他只以肉眼看祂,尚不信祂與父的一體關係,最後勸告門徒們要信祂在父內,父在祂內,透過祂所做的一切,深信這個救恩的大道理:耶穌把天父啟示給了我們。 讀經一,宗六1-7,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報導,補充了二42-47和四32-37給初期基督徒團體生活所做的理想描述,而陳述團體生活的困難及解決之道:「1那時,門徒的數目不斷增加。講希臘話的猶太人開始抱怨希伯來人,因為在日常的供應品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2為此,那十二宗徒召集全體門徒說:『要我們忽略天主的話而去管理伙食,是不對的。3所以,兄弟們,應從你們中選出七位受尊敬,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我們可委派他們管這事。4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心祈禱並為天主聖言服務。』」語言和種族的不同,造成團體生活中的困難。 宗徒們提出的解決之道,深得民心,大家同心合意地建立了一個新制度:執事職,使得聖言廣傳,信友數目大增:「5這番話使全體信徒歡喜,他們便選了斯德望,他是一位充滿信德和聖神的人,又選了斐理伯、仆洛曷洛、尼加諾爾,提孟、帕爾默納和皈依猶太教的安提約基雅人尼苛勞。6他們七人站到宗徒面前,宗徒們祈禱後,為他們覆手。7天主的聖言越傳越廣,耶路撒冷的門徒數目大大增加,甚至許多司祭也隨從了這個信仰。」以上7節經句精簡地說出教會的一個基本結構因素:做主教、司鐸助手的執事,他們間的互信,及對聖神的信賴極深! 讀經二,伯前二4-9,讓我們聽到伯鐸先肯定上主、基督,是活石:「3因為你們已『嚐過上主仁慈的滋味』,4祂就是活石,被人棄用,卻是天主揀選的無價之寶;」然後伯鐸肯定,基督徒也是活石:「4d你們親近祂,5你們也做為活石,被建成一座屬神的房屋,成為聖潔的司祭,藉着耶穌基督獻上天主悅納的屬靈祭品。」接下去的3節、6-8中,伯鐸把上面的兩個肯定加以解釋:「6因為經上記載:『看!我揀選了一塊無價的石頭,立在熙雍山,作為角石,凡信祂的人絕不蒙羞。』7所以這石頭對你們相信的人來說,是珍貴的,但對不信者說,就是『被匠人拋棄的那塊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8也是『一塊絆腳石,使人跌倒的磐石』。他們絆倒了,是因為不聽從聖言;此事也都出自天主對他們的安排。」「天主的安排」說出天主的至高主權,人的信或不信,肯定人的自由。 最後,伯鐸說明信的人有四種身分:民族、司祭、邦國、子民,和三種處境:宣揚天主、離開黑暗、進入光明:「9然而,你們是特選的民族,皇裔的司祭,神聖的邦國,天主的子民,為使你們宣揚天主的恩德;因為祂曾經召叫你們離開黑暗,進入祂奇妙的光明。」這一結論把基督是活石,基督徒同為活石的意義交代得清清楚楚:像基督那樣,基督徒形成一個司祭民族,天主子民的王國,一同去宣揚三位一體的天主,引領整個人類進入祂永恆的光和愛裡去。 反省與行動:
禱文: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